付亞康
【摘 要】近年來,人們對于電影作品與文學作品的關系進行多方面的探討,人們之所以把這兩者放在一起進行討論,首先是因為兩者具有很大的可比性,也就是它們之間較強的相通性。
【關鍵詞】電影;文學;相通性
前 言
電影作為七大藝術門類中的后起之秀,在其發(fā)展的一百多年歷史里,不斷融合和汲取其他各藝術門類之長,在短短一百多年里發(fā)展成為與其他藝術門類并駕齊驅的、最具綜合性的藝術門類之一。而文學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承載的是表達人們的感情和思想的責任,是迄今為止人類最重要的藝術手段之一。電影藝術雖然是近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但仍與文學一樣符合當今人們生活的審美和感情表達的習慣,在人們的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其相通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反映社會生活上
資料表明,藝術的含義之一是通過塑造造型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而比現實生活更具典型性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無疑,影視與文學最直觀地代表著藝術的這一含義。
一方面,藝術來源于生活。文學作品和電影作品的取材都來源自于人們的生活。文學作品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以不同的體裁表現內心感情、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而電影作品綜合各種藝術門類之長以視聽語言“還原”生活,滿足人們更為廣闊和真實地感受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藝術又高于生活。無論是電影作品還是文學作品,都是導演或者作家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心理感受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他們的作品都帶有或多或少的主觀色彩,講述一些生活中的個例或者根本就不會發(fā)生的故事。例如路遙先生的小說《人生》就講述了文革后生活在陜北農村的高中畢業(yè)生高加林身份起起落落的故事,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當時真實的生活感受,這部小說至今都被稱為經典,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源于生活的真實性;而科幻片,神話故事片等則是創(chuàng)作者基于現實生活對人們未來生活或幻想生活的想象,如《2001太空漫游》里的空間站、超級電腦這些高科技產品在當時的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而導演庫布里克卻可以在電影中展現出來,并且這些在今天都實現了,所以,具有前瞻性的藝術家們可以進行偉大的高于生活的藝術創(chuàng)作!
二、在藝術本質上
藝術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得出的順從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世界和創(chuàng)造自身的一種實踐活動之中所產生的,需借助一定的審美能力的精神產品。影視與文學作為七大藝術門類中的兩大代表,都符合藝術的這一本質特征。
首先,從發(fā)展實踐來看。電影藝術雖不像文學藝術那樣擁有悠久的歷史,但同樣經歷了復雜的發(fā)展過程。文學藝術起源于遠古時代人類的生產勞動,資料表明原始人在勞動中經常會隨勞動的節(jié)奏發(fā)出的勞動號子,這被認定為音樂和詩歌雛形,而詩歌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可以說,最初的文學是以娛樂為目的的;而電影第一次放映是在咖啡館,正如劉宏球《電影學》中所述的那樣,盧米埃爾兄弟最初的電影還只能算是“雜耍”,也只是一種娛樂項目。就像文學隨著發(fā)展實踐有了詩歌、散文、小說這些細類的完善而成為擁有深厚傳統(tǒng)和燦爛成果的七大藝術門類之一,電影同樣也是順從不同時代的對美的規(guī)律的認識,逐步從“雜?!背砷L為一門藝術。
再次,從審美來講。審美更多的是從欣賞的角度來講的,對藝術的欣賞是對藝術作品的再度創(chuàng)作,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孫美蘭《藝術概論》中把藝術欣賞分為審美感覺、審美理知、審美心像和審美共鳴四個階段,電影藝術與文學藝術也不例外,電影也有同文學一樣具有重要意義的語言藝術,可以引起欣賞者經過作品所述的表面現象去深究作品的內涵,也可以讓欣賞者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和理解,從而引起欣賞者與藝術創(chuàng)造者的共鳴。正如我們在欣賞由導演凱瑞·福永根據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同名名著改編的電影《簡·愛》時,欣賞者會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與原著一樣的簡·愛的委屈與痛苦和她對自己信念的堅持不懈,得到不同的啟發(fā)與共鳴一樣。
三、在表達手段上
正如Irving Singer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課程《電影哲學》中所講的一樣“從事文學研究的人開啟了電影研究的先河”,確實,電影與文學有太多可以放在一起討論和探索的東西,除了前面論述過的,下面依然要論證一些關于電影與文學在表達手段上的相通性。
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作品的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說我們要把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边@一段改編成電影,我們完全可以挑一個月朗風清的夜晚,扛起攝影機對著一片荷塘進行拍攝,作品中“曲曲折折的荷塘”、“層層的葉子中間”等是作者觀賞月下荷塘的角度,這可以看作是攝影機的機位,不同的機位、角度和景別便會產生不同的如作者文字描述的效果;“白花”、“歌聲”這些則與電影中的光線色彩、聲音相一致;至于“清香”也可以在影片中安排一個像作者一樣的賞荷者進行表演。為了更好的視聽效果和導演再加工表現自己的思維,可以景物的出場順序重新排列成、也可以把“葉子本是肩并肩秘密地挨著”可以根據表達賦予隱喻或象征意義,更可以真的就把“白花”與“碧天里的星星”或“剛出浴的美人”這樣的畫面對比出現……這就涉及到蒙太奇與修辭手法的相通性,比喻與隱喻蒙太奇,對比與對比蒙太奇等等。
愛森斯坦喜歡讀狄更斯的作品,并把從中學到的一些東西運用到電影創(chuàng)作上,還說格里菲斯的蒙太奇也受啟示于狄更斯作品,進而清理出“狄更斯——格里菲斯——我們”這樣的電影創(chuàng)作歷程。愛森斯坦還曾分析普希金作品中所體現的電影思維,并鼓勵電影藝術家向普希金這樣的偉大的文學家學習電影思維與電影特性。由此,電影與文學在表達手段上的確是存在相通性的。
四、結語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在探討電影與文學的相互作用,究其根源,還是由于電影與文學的相通性讓這種探討與實踐成為可能。而電影在本世紀的發(fā)展勢頭最猛,文學再發(fā)展可以從電影發(fā)展中得到一些啟示,爭取再創(chuàng)輝煌;電影也可以從豐富的文學寶庫中學到一些東西,以促進其作為藝術,特別是其在當下商業(yè)浪潮中的長足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美蘭.藝術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陳旭光.電影藝術講稿[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3]薛凌.電影藝術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劉宏球.電影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5]羅慧生.世界電影美學思潮史綱[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