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敏
“文道統(tǒng)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點。所謂“文”是指文章的語言表達形式,“道”是指文章的思想內容?!拔牡澜y(tǒng)一”就是語文形式和思想內容的統(tǒng)一。換言之,就是語文教師擔負著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雙重任務。在語文教學中,思想教育不是干巴空洞的政治說教,而是通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去滲透、感染,以達到“文道統(tǒng)一”的。如何實現(xiàn)語文教學“文道統(tǒng)一”呢?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
一、滲透
所謂“滲透”,就是教師要像春雨一樣,把“道”無聲地潤入學生的心田,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接受“道”。由于語文課的思想內容不像思想品德課的思想內容那么直接顯露,而是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蘊含在文學形象之中,因此,要做到“滲透”,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深入挖掘其思想內容,找準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的最佳切入點,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使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例如,教學《三味書屋》,我們就要著重抓住那個橫刻在書桌上的“早”字,通過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使學生懂得這個“早”字,不僅是表示魯迅以后上學要 “早”,而且更包含了辦事要“早”,不怕困難,時時奮發(fā)向上的堅強意志和生活信念?!吨Z貝爾》《司馬遷寫<史記>》《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等課文都需要我們教師深入挖掘其思想內涵,培養(yǎng)學生奮發(fā)向上的堅強意志和生活信念。
再如《古井》第一段最后一句話自然引領下文,第二段詮釋了古井用“甜美的乳汁”養(yǎng)人,第三段詮釋了古井像母親一樣無私、純潔的品格,第四段將這兩層含義概括起來,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我們要像古井那樣,不計回報,無私奉獻?!稁煻麟y忘》《最后的姿勢》《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等課文也有同樣的育人作用。
二、感染
“文章不是無情物。”小語教材中,絕大部分文章是記敘文、詩歌,它們都屬于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客觀的社會生活與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的統(tǒng)一,是作者感情的產物。教師要深入理解課文,吟讀玩味。教學中應從語言文字入手,引導學生品詞賞句,剖析重點段,深入理解作品蘊含的深刻哲理;還要善于調動一切教學手段再現(xiàn)作品中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深入體驗,以情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在學到文化知識的同時,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這方面的具體做法如下。
(1)結合教學掛圖進行教學。比如教學《江雪》一詩,教師可先掛出掛圖,邊引導學生看圖,邊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江雪》的意境:大雪覆蓋,漫山遍野不見人影,連鳥兒也見不到。在江中,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小船上蹲著一位頭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人,他在執(zhí)著地垂釣。把學生帶入意境后,可帶領學生探索詩人的感情:雖然遭受迫害、身處逆境,但絕不屈服、執(zhí)著追求。學生理解了詩人的情感,就會被詩人的這種品格和精神所打動。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做學生,要做一個不怕困難、勇于進取的學生;做人,要做一個正直剛強、品德高尚的人。
(2)播放音樂。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感染學生。如李吉林老師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事先在教室正中掛上周總理的遺像,墻上貼著當時追悼會的圖片,錄音機播放著哀樂,輔之以充滿感情的導語。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怎能不被感染呢?學生在無限悲痛中學習了課文,不僅理解了周總理的偉大,也掌握了課文寄情于景、寓理于事的寫法?!段覀儛勰惆?,中國》《長江之歌》等詩歌及其他一些散文都可以配樂給學生朗讀,加強感情陶冶。
(3)教師激情飽滿地暢講。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應該是感情豐富,能在課堂上以己之情動人之心者。比如教學《一夜的工作》時,教師可用演講的語調講述周總理的辦公室只有“一張辦公桌、兩張小轉椅、一盞臺燈”,夜餐只是一杯茶、一碟花生米。通過這些描寫不難看出作為一個國家總理,他的生活是多么簡樸,而他要看的文件有“一尺來厚”,總理又是“一邊看一邊思索”,一直工作到“公雞叫鳴了”。我們的總理多么可敬可愛,他鞠躬盡瘁為人民的精神多么讓人敬佩。像這樣具有精神美的人物形象,經(jīng)過老師充滿激情地暢講,就會使學生的心靈產生感應,情操得到陶冶,心智受到啟迪,思想獲得升華,從而實現(xiàn)文與道的和諧統(tǒng)一。
三、遷移
遷移就是指主體通過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動而把自我身心轉移、投射到對象上,達到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
(1)隨堂練習。教師可在傳授新知識時,抽出幾分鐘時間,根據(jù)教學要點,安排適當?shù)恼n堂練習。如教學涉及到勞動有關課文時,可以當堂組織學生開展競賽,讓學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看誰干得快,干得好,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學習《第一次抱母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等課文,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理解應該如何孝敬老人,應該如何遵守社會公德。
(2)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深化。優(yōu)美的閱讀材料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實際,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閱讀。如學習了《草船借箭》《景陽崗》《少年閏土》等課文后,課外就可輔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某些章節(jié)和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通過閱讀,使學生開闊眼界,從而提高對事物的認識。然后可以舉行讀書報告會、朗誦會、讀書筆記展覽等,用這些形式讓學生交流閱讀經(jīng)驗,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使課堂所學知識得以延伸,思想認識水平得以提高。
(3)課后作文?!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由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激發(fā)出來的情感,學生一定要設法表現(xiàn)出來。學了《狼和小羊》《烏鴉和狐貍》等寓言故事可以讓學生寫讀后感;學了《小珊迪》一文后,可以讓學生寫《我與珊迪比童年》。通過練習,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要達到“文道統(tǒng)一”,可以通過上述三種途徑。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選擇。無論選用哪種途徑,目的只有一個,即通過教學使學生既能掌握文章的表達形式,又能得到意志的培養(yǎng)、道理的領悟、趣味的豐富、美感的深化,從而達到“文道統(tǒng)一”,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江蘇省新沂市瓦窯鎮(zhèn)新世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