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寫作是英語學習中,大家普遍感覺有問題的,寫作恰恰是比較強的輸出性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一個過程。有意義的輸入對寫作的意義很大,然而,受母語漢語的影響,負遷移在英語寫作中顯得尤為突出,研究表明:母語主要在,寫作中的詞匯,語法,思維方式,產(chǎn)生了負遷移,認真分析這些負遷移的現(xiàn)象和原因,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寫作至關重要,對教師的教學更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yè)英語寫作,負遷移,解決方法
1.引言
近些年來,越來愈多的語言學家開始關注母語對二語習得的遷移的影響,旨在盡量克服母語負遷移,提高英語寫作能力。語言遷移是指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母語習慣和知識對目的語習得的影響,在應用語言學領域,特別是在二語習得研究中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是許多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師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開始于 20 世紀 50 年代的遷移研究在不同時期受各種語言學、心理學等學科權威理論的影響,經(jīng)歷了 20 世紀 50 年代和60 年代前期對比分析理論的興盛、六七十年代錯誤分析理論和中介語理論的發(fā)展、70 年代語言遷移理論的衰落直到 80 年代的崛起和大發(fā)展。近些年,國內(nèi)外的研者對母語遷移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進展,二語學習過程中母語負遷移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個包含著學習者個體差異、認知心理和語言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復雜過程。從上個世紀起,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尤其是受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影響,語言學家,講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通常來講,正遷移有利于學習第二種語言,而負遷移則會干擾第二語言的學習(Odlin,1989)。本文試圖從英語寫作中的詞匯,語法,及思維方式中負遷移的角度對語料庫中的這些方面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幫助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有意識的避免這些錯誤,以提高英語寫作應用水平。
2.研究背景
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語言是思維的表現(xiàn)形式。國內(nèi)外語言學家大多數(shù)都從單方面去研究負遷移的影響,如,詞匯,或者句型,很少綜合的去看待負遷移對整個寫作的影響。寫作在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中的本質(zhì)無非是,基本的漢譯英,這就涉及到選詞,語法結構,思維方式等的復合體,而不是單一方面的羅列。因此研究負遷移相關理論探索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寫作改進,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
中國英語教學注重對于學生全面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語言專業(yè)知識,即語音、語法、詞匯知識;二是語言基本技能,包括聽、說、讀、寫技能;三是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即把語言作為工具進行接受信息和傳遞信息的能力,這也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在這四種語言技能中,寫作技能需要綜合所有技巧,在詞匯、語法、邏輯,組織語言等方面對學生有更高的要求,是涉及思維模式、語言文化知識、寫作技巧等諸多因素的一項復雜語言思維活動。因此,英語寫作作為一種書面形式的能動性技能,能夠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綜合語言水平和語言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反饋的信息可以促進和指導英語寫作方面的教學。
英語寫作是一個復雜的語言輸出過程,英語寫作是一個調(diào)用長時記憶,利用母語正遷移,克服母語負遷移的高級思維過程。近年來,隨著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寫作教學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寫作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的能力,用英語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二語寫作是二語學習和教學的一大難點,也是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如何了解二語寫作的特點、解決學習者二語寫作的實際困難、改進二語寫作教學等問題一直都是二語習得領域所研究的熱點問題。與閱讀、口語教學理論研究相比,二語寫作教學研究的歷史較短。20世紀50年代前,這個領域的研究既陳舊,又未形成科學的系統(tǒng)。70年代以來,新型、系統(tǒng)的研究在基本上吸取了第一語言寫作研究的方法和成果的基礎上起步。到20世紀80年代,第二語言寫作的科學研究才初具規(guī)模,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
國內(nèi)的英語寫作研究出現(xiàn)了兩大新趨勢:一是研究對象從客體逐漸過渡到主體;二是開始逐漸借助語料庫這一新研究手段。從1980年至1995年,所有的英語寫作研究文章基本上都將重點放在了對寫作文本本身的研究以及對英語寫作教學法的探討上,即對客體的討論上。但實踐證明,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法,學習者在英語寫作中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并且無法忽視的。
3.實驗研究
本文對遼寧師范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文寫作中的詞匯,語法及思維方式使用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因此能夠找到寫作中的語言僵化的現(xiàn)象,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英語寫作并不是單純的一對一的翻譯。詞匯的選擇,語法的運用,思維方式的轉變,主要在于寫作中的意義的表達。判定受試的問題,本文的重點是,詞匯選擇,語法應用,及思維方式的考察。
3.1 研究目的
1)分析研究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情態(tài)含義的詞匯方面選擇。
2)分析語法中,時態(tài)語態(tài)對一句話中句意的影響。
3)分析思維方式的轉變對整篇文章的影響。
3.2 受試
本實驗對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學生,大二本科生,四級真題的英語試卷寫作部分進行分析,實驗有效樣本共100份
3.3 作文題目
2011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真題作文,
作文題目是:網(wǎng)購
Online Shopping
1.現(xiàn)在網(wǎng)上購物已成為一種時尚
2.網(wǎng)上購物有很多好處,但也有不少問題
3.我的建議
4.作文結果及分析
4.1 can的隨意使用
Can表示能力,許可,可能性。
在100份范文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英文寫作中can的使用頻率較高,100篇文章中有高達260次的can的使用量。從英語母語的習慣表達來說,英語這門語言是不喜歡重復的。當必須重復的時候,一般選擇用代詞來指代這個名詞。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卻在大量的重復。就本片文章的文體而言,屬于比較正式的議論文體,can的使用過多,無疑參雜了學生自己的主觀因素
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是母語的負遷移的影響在作祟。雖然大多數(shù)大學二年級的學生,至少已經(jīng)學習了8年的英語,但是多年根深蒂固的母語思維早已形成,按照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原有的語言學習經(jīng)驗會影響新習慣的養(yǎng)成,因此對于第二語言學習來說,植入大腦中的母語規(guī)劃可能會直接干擾后天英語的學習過程。所以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大量的“中國式英語”。Postman曾指出;學習是一種積累的過程,一個人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越多,他的學習就越有可能受到過去經(jīng)歷的影響,所以在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二語習得過程中,他們不可能擺脫母語的影響?;谝陨洗嬖诘膶嶋H問題,教師有必要多講英漢詞匯對比的用法和區(qū)別,讓學生積極勇敢的面對負遷移的存在,并要通過,如多背文章,多寫作文,多改作文,去克服負遷移。
4.2.must
與情態(tài)動詞“can”相類似,在100篇文章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210次的must出現(xiàn)。這當中,很多學生是受范文的影響嚴重,當今教輔書市場上有大量的“范文背誦寶典”。范文的使用在暗示法中得到了極大的發(fā)揮,而有些是帶有負面影響的。對于范文的背誦,英語老師應該給予一定的指導,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要對比的來學習英語的習慣性表達策略。
4.3 時態(tài)語態(tài)的濫用
這是一篇應該運用一般現(xiàn)在時的文章,但是在舉例子時講解自己的網(wǎng)購經(jīng)歷時,應該選擇過去時態(tài),但是大多數(shù)同學,濫用時態(tài),這也是因為,英語當中對動詞的變形決定了時態(tài),不同于漢語中單純改變時間狀語去決定時態(tài)的習慣用法。
4.4 英漢思維方式的變化
大多數(shù)學生的文章表明,英語寫作對學生來說就是簡單的漢譯英,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如,英漢思維方式的不同,及英美文化的不同,很多學生還面臨胡亂寫文章,沒有連貫性,沒有連詞,僅僅為了拼湊文章字數(shù)而寫文章的現(xiàn)象大有人在。
5.結束語
筆者對寫作中錯誤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總結了影響母語遷移并導致目的語錯誤的幾個主要原因。
語言差異是學生寫作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英語和漢語作為兩種獨立的語言,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差異性和特殊性。漢語屬漢藏語系,是分析型語言,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是語序和虛詞;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是綜合性語言,主要借助于狹義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達語法意義,這些差異性的存在就為母語的遷移提供了可能。英漢差異具體體現(xiàn)在語音、詞匯、句法、語篇、思維等很多層面,其中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寫作影響較明顯的是詞匯和句法差異。
選擇詞匯方面,英和漢在很多詞匯代表著各不相同的文化含義,詞匯運用也存在一些各自特有的規(guī)律和習慣,這給英語學習者增加了詞匯應用難度,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常將一些漢語詞匯的使用習慣和搭配方式生硬遷移到英語表達中以導致錯誤。
其一,英語是有首字母大小寫之分,句首、文章標題、人名、月份、星期、專有名詞和書刊名稱等都習慣首字母大寫,漢語則沒有這些大寫的要求。
其二,在表達可數(shù)名詞的單復數(shù)時,英語中的名詞必須加上后綴-s/-es以明顯區(qū)別于單數(shù)形式,而漢語中只有“們”算得上是復數(shù)后綴,但它只能跟在人稱代詞你、我、他、它和人稱名詞之后。
此次實驗表明,中國學生對于情態(tài)含義的詞匯的選擇,非常拘泥于單個的情態(tài)動詞的表達,在這眾多的情態(tài)動詞之中,對can,和must,又特別偏愛。對于基本語法的掌握及運用不夠熟練。最后對于英漢思維方式的轉變基本上一無所知。作為老師,必須注重培養(yǎng)中英文的轉換理念,加強英漢語篇的對比教學。英語學習的關鍵是在于思維方式的轉換和正確目的語的輸出。同時應加大對英語教師的策略教學和動機引導的培訓,使教師以科學的方法來完成英語寫作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李青山.大學英語寫作常見語病分析[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3).
[2]唐明利.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在書面表達中語言僵化的現(xiàn)象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9.
[3]胡娟.遷移策略在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寫作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2009(19).
[4]于琴妹.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寫作中的口語化傾向——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8).
[5]孟悅,張紹杰.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書面語認識情態(tài)表達的語際語用發(fā)展研究[J].中國外語,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