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少驍
美術教學是人文學科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需要,高中美術以美術鑒賞為主要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人文內涵,提高鑒賞和判斷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新課改實施以來,美術教學更加強調知識、方法、情感和價值觀的統(tǒng)一,注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挖掘美術的人文內涵。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不斷探索將人文精神植入學生的審美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中,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多元發(fā)展。
人文精神是人本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它凝聚著幾千年來人類已有的一切知識、文化的精髓與主旋律,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與塑造一直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它的育人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美術教育在人文精神培養(yǎng)中的獨特作用
美術是反映現實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一種藝術。美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學生可以在不同的美術作品中了解到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及生活中各種人的特點、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新課程內容強調:“切實反映學生生活經驗,努力體現時代特點?!弊鳛槊烙I域的美術課程是弘揚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人文學科,普通高中新課標里闡述的基本理念也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以美術審美為核心就是有情感的教師面對有情感的學生時,要在潛移默化的美術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美術的基本知識應有機滲透在美術藝術審美體驗之中。
因此,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最根本的變化是從注重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發(fā)展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讓人文精神統(tǒng)領美術教育。
二、當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應試教育使美術教育偏離了最初的教育目標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應試教育”的不足,認識到實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是,在當前高考體制下,社會各界對于學校的評價,對教師考核、獎勵,對學生的總體評價都是通過考試成績和升學率這兩個特定指標而設定的。現在這種狀況與美術新課程的初衷相背離,也偏離普通美術教育的目標,不利于學生美術人文化素質的提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2.學校對美術學科的定位不清,忽視了美術本身的教育性和人文性
當前,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定位還不夠清楚,結構不完整,高中開設的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美術課。在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傳授美術技能;學校認為美術課不影響高考科目,多數學校以各種理由盡量少開美術課,減少了學生學習美術鑒賞的學時,從而影響學生從美術學科中汲取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3.父母功利性思想直接影響孩子學習美術的目的
在新課程提倡素質教育的同時,很多家長讓孩子學習美術僅僅是為了等級考試或美術專業(yè)高考藝術考試,在這樣模式的思想指導下,孩子只能機械地操作畫筆,并不能領會其中的深刻奧秘,也無法體會美術中所包含的美妙情感,更不會受到美術的感染,從而違背我們美術的鑒賞初衷。
三、新課程教學中高中美術鑒賞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1.營造審美的思維空間,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
美術鑒賞課也要充分有效的課前預習。課前準備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同時也是實施情感教育的一個良機。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觸動情感領域,撥動心靈的“情”弦,從而產生自我教育的效應,這比教師在課堂上的思想情感“灌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并且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作好情感鋪墊。因此,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布置學生預習任務,做好課前的入情工作,促發(fā)“情”的萌生。比如,在《美術家眼中的自己》一課里,主要是欣賞美術家自畫像,學生要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如,圖書館、網絡等)查找有關人物的背景知識與成長經歷。新教材中出現了許多有關美術家的自畫像內容,丟勒、普桑、倫伯朗、金農等,筆者讓學生在課前學習優(yōu)秀人物的成長經歷,上課時讓學生講述人物,并對人物進行分析評價,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優(yōu)秀人物成功的因素,學習他們的偉大精神,還可能會在心底里萌發(fā)出遠大的志向,促進學生課前的積極入情。
2.創(chuàng)造多元化的美術學習情境,豐富學生的人文閱歷
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情感之外,情境體驗是實施情知交融的教學,它起著良好的暗示與啟迪作用,對事物的感知會引起情感想象活動,反之,主觀的情感想象活動又會促進對事物的感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徜徉在生活中,體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感悟人生的美丑現象,生活中的高樓大廈、紅磚綠柳、碧海藍天、親人的呵護、悲歡離合都是學生難以忘懷的。為了讓學生深刻認識生活,感受生活,我們要把生動的場景、有滋有味的活動內容,通過特定的課堂展示出來,讓學生體驗其中樂趣,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比如,在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放一段中國名曲《高山流水》,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理解山水畫意境。如,在欣賞馬遠《寒江獨釣》時,吟誦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弊寣W生盡快進入作品欣賞的意境中去,讓他們切身體驗到自己平時忽略快樂,從而激起內心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繪畫藝術的情感。
3.調控課堂鑒賞過程,浸潤學生的人文情懷
學生在上美術鑒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卻被教師當成世界名畫加以介紹。正是這些反差,他們漸漸會發(fā)現藝術品并不是以畫得像不像做唯一標準的。有了這些思考以后,學生才會關心藝術到底是什么。教師不要從理論上空洞地介紹藝術,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去體驗生活。美術鑒賞是一項審美活動,它需要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如,觀察、判斷和想象等來感悟美術作品,這種活動更需要個人的審美感受和情感的體驗。情感是審美活動的中心問題,美術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產品為主的,它通常表現藝術家的某種思想和觀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領域。如,欣賞北京故宮建筑會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欣賞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會讓人感受到一種愉悅、親切之感;而看到潘鶴的雕塑《艱苦歲月》則會讓人感受到革命先輩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由此可見,情感因素是欣賞作品的關鍵,如果學生在鑒賞作品時體會到了某種情感,那么他的情緒就會非常激動,反應十分熱烈,會表現出一種濃厚的學習興趣,反之,則無精打采,反應冷淡。因此,在學校的美術鑒賞教學中,如果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的參與,就根本談不上真正的欣賞。
美術教育在人文精神培養(yǎng)中的獨特作用關系著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美術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精神和美術素養(yǎng)有著深遠意義。美術教育能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有著其他學科不可代替的作用。通過美術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一個正在研究、并且將一直不斷探索的問題。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審美能力,從而培養(yǎng)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閆承利.素質教育課堂優(yōu)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海市回浦中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