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尹 情
思想者書院
———訪著名財政學家、廈門大學經(jīng)濟學院原院長、全國高校名師張馨教授
●本刊記者 尹 情
深邃的眼神,樸實的著裝,兩鬢斑白,容貌清癯,他是財政學界的知名專家,是榮獲“全國高校名師獎”的名師,在筆者眼里,他更是一位時時反思生活與教學的思想者。采訪中的每一個問題,他深思而談,由淺入深,感慨良多。
初次見面,張馨教授給人的印象很深刻。務實、耿直是他的行事風格,他坦言“我喜歡講真話”;面對各種選擇,他相信“跟著感覺走就行”;對于教學,他主張教給學生“一種思維邏輯”,而不是簡單的知識點。
在這所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校園里,寒冬中的采訪添了幾分暖意。循著這位“哲人”的思路,以一種思考者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生,關于高考、職業(yè)、學術、人生的探討更有一番意義。
對于很多人來說,高考是一輩子抹不去的記憶,不同時代卻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張馨說,高考對于個人的意義,怎么評價都不為過。它對個人命運的改變可能比國家還要大。
張馨的辦公室十分簡陋,一臺電腦、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四壁無暇,在這間不足5平米的辦公室里,一盞清茶,我們開始了閑話人生。
“我的經(jīng)歷與同時代的很多人相似?!彼闹v述簡單而直接。1951年,張馨出生在福建省建甌市,初中時“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作為這場運動的親歷者,1969年1月,他到農(nóng)村插隊。七年多的插隊生活辛苦而漫長。這期間,陪伴他的精神食糧是搜尋而來的各種書籍,即便是當時宣傳性質的資料他也讀得津津有味。
如果沒有恢復高考,繼續(xù)按照“文化大革命”的路線走下去,張馨對自己未來的最好估計是能夠回城工作就很滿足了。然而,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也成為國家命運轉折的一個標志。如今回過頭來看這段經(jīng)歷,他深有感慨:“高考對于個人的意義,怎么評價都不過分。特別是對于77、78級參加高考的人而言,他們命運的改變可能比國家還大?!?/p>
得知恢復高考的消息時,離高考只剩一個月時間。因為不相信能夠真正按考試分數(shù)選拔,他以為名義上是考試,實際上還是通過“走后門”決定,于是并沒有打算去“陪考”。最后,在親戚朋友們的一再動員勸說之下,他才加入了1977年的高考大軍之中。好在一直以來一有時間他就看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趁著僅有的一個月時間,抓緊時間補習初中、高中未上的課程。一個月的“突擊”加上平時的日積月累,他以高分贏得了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順利成為廈門大學財政金融系的學生。
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大家都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爭分奪秒、全力以赴地學習。張馨在學校也非常努力學習,功課在班級排名第一。這種對知識的渴求,使他陸續(xù)完成了碩士、博士學位,并形成了孜孜以求的治學態(tài)度。
作為評議專家出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支出結構研究”開題報告會
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個人的命運并非自己所能決定,而是聽從組織的安排。張馨說,對于當老師并不反感,但也不是最理想的職業(yè)。然而,多少年下來,反而覺得當老師還是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2007年教師節(jié),張馨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在北京接受表彰。從教30年,枯燥的財政學課程經(jīng)他的講授變得淺顯而生動,他的教學方式深得學生喜愛。然而,鮮有人知當初他決定當老師只是服從組織的安排,而并非自己首選職業(yè)。
1984年,張馨在廈門大學研究生畢業(yè)。由于成績優(yōu)秀、表現(xiàn)突出,學校希望他能留校教書?!罢f實話,當時對當老師并不反感,但也不是主動想追求的職業(yè)。不過,最后還是聽從了組織的安排?!倍嗄旰?,他笑吐心聲。
主持第5屆中國保險教育論壇開幕式
如果說當初執(zhí)教不是自己的追求,但30多年后回過頭來看,他認為當大學老師還是挺適合自己的,并慶幸自己成為了一名教師。教師是一個自由空間比較大、創(chuàng)造性比較強的職業(yè),這與他的性格是比較匹配的。談到人生道路上如何做出選擇時,他認為,人生沒有回頭路,因此,各種選擇之間也無可比性,“跟著感覺走”,順勢而為才是良策。
長期耕耘在教學一線,學生們對他的評價是“上課不會單調、不會累的可愛老頭”,授課風趣但又不失學術的嚴謹。課堂上,他常常采取中西比較、案例教學、引經(jīng)據(jù)典等方式,以提高學生的思考、觀察及分析能力。這些活躍課堂氣氛的方式,他揣測性地歸結為平時看的“閑書”比較多,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學、哲學等,他都喜涉足,并將這些故事案例融入財政學教學之中。這也許正是他的課程大受學生歡迎的原因之所在。
然而,私底下,他坦誠地講,與學生之間并非打得火熱,反而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平平淡淡總是真”,喜歡踏實的、能沉下心來做學問的學生。多年來,他主講《財政學》等多門課程,主持國家級精品課程《財政學》建設和多項省部級教改項目,并兩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我主張教學的宗旨不是單純給學生教授知識點解決問題,而是分享一種研究學習的心得與理念,幫助他們形成分析、判斷和邏輯思維的能力?!痹谂囵B(yǎng)學生的過程中,他鼓勵所教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要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有自己的見解,而不迷信于書本的方法論。為此,在他的課堂上,考試答案沒有絕對的標準,而是相對正確。評分時不單憑知識點給分,而是注重學生的邏輯分析、語言表述和思維方式。在他的理念里,同一道題目,如果有的學生所有五個知識點都答了,但只是照本宣科,而有的學生回答的知識點不那么全,但其中邏輯分析十分好,那么很可能后者的得分會更高。他期望以這樣一種方式來引導學生對問題產(chǎn)生新的理解與收獲。
古話說“三十年為一世”。三十年可以經(jīng)歷一世該經(jīng)歷的事情,如此看來,三十年始終如一堅守崗位,對于一個人而言,無異于將一輩子奉獻給了他所從事的事業(yè)。
就財稅法治化問題發(fā)表演講
“中西結合,古為今用”是傳承學術研究的不二法寶。然而,當前部分研究呈現(xiàn)出既不了解我國的制度和理論及其變革,又生搬硬套西方制度和理論的弊端,導致財政研究偏離了主旨,目標與方法本末倒置。張馨認為,中西結合不是簡單的比較,而是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與本國國情的根本結合。他相信,學術觀點和理論在不同的爭論中會愈益發(fā)展,漸成體系,逐步完善。
做學術報告
提到學術研究,張馨的研究成果是豐碩的。這些年來,他先后主持10余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正式出版著作28本,在國內各類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和文章近200余篇,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共獲得省部級以上政府獎勵10余項。
然而,在學術界,他卻是一個被推在風口浪尖的人物。近年來,他的科研領域處于探索和與別人爭論的過程中。從“雙元結構財政論”到“公共財政”理論體系的形成,似乎每一個理論的提出都是充滿爭議的,他也逐漸習慣了這種學術環(huán)境與“待遇”。
在他看來,理論界的學術爭鳴是十分好的現(xiàn)象。在各種爭論的過程中,財政理論體系會逐步得到充實與完善,系統(tǒng)性更強,并且新理論在辯論中也得到了極大的宣傳。他認為,這才是學術界本來應有的氛圍。他非常注重學術研究的系統(tǒng)性,正是集各家之長,才得以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張馨第一次出國訪學。在英國萊斯特大學的一年時間,他全力以赴閱讀各種原汁原味的財政學教科書及基本論著,利用一切能夠集中的時間閱讀了盡可能多的英文財政學專著與教科書。初始接觸到西方財政學原著他就發(fā)現(xiàn),這是與我國傳統(tǒng)財政學完全不同的財政學,思維方式、學術理念迥異,基本名詞術語完全不同,甚至連基本的專業(yè)術語都沒有對應的中文名詞,最根本的是學術研究的體制背景不同,就如“中文”與“英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言語體系,如果不通過“翻譯”是完全不可能相互溝通的。在剛開始閱讀這些書籍時,他很吃力,如同看天書,完全不懂書中所講的內容。
盡管如此,他依舊堅持每天閱讀,盡可能從作者論述的背景與思路去理解其意思。在堅持閱讀了一段時間之后,他終于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理解了這是與我國體制背景完全不同、思維理念完全不同、學術基點與體系完全不同的財政學。再后來,他才明白,西方財政學是立足于市場經(jīng)濟的體制基點上,與我國立足于計劃經(jīng)濟體制基點上的財政學,當然是有著根本的區(qū)別。他后來分析我國“公共財政”問題,以及形成相關的“公共財政”理論,正是立足于西方的公共財政理論去分析我國現(xiàn)實財政經(jīng)濟問題而產(chǎn)生的結果。
“國外學習對我產(chǎn)生了十分大的影響,不僅開闊了眼界,完善了知識結構,而且使我分析問題的思路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對我的整個學術體系的形成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影響?!睆堒盎貞浀?。系統(tǒng)的國外理論學習,加上對本國國情的熟悉掌握,使他對公共財政理論的認識比一般學者更加全面與深刻。
回國后,他首先對碩士生新開了《西方財政研究》。出國學習的另一個成果則是形成了他的博士論文——《中西財政差異比較》,該文以其獨到的見解、嚴謹?shù)倪壿嬎季S,在學界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而后,頻繁的國外訪問與學術交流,為他更加深入、系統(tǒng)地開展學術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張馨還是國內少數(shù)對比較財政學有深入研究和突出貢獻的學者之一。“現(xiàn)在很多人搞中外研究,只是將搜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簡單對比,而不結合國情做根本基點的分析,這種現(xiàn)象是很糟糕的?!彼麑δ壳皣鴥乳_展的中外財政研究中呈現(xiàn)的問題深表擔憂。對此,他主張系統(tǒng)地學習理論,再融合國情進行研究。要改變當前我國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不了解我國的財經(jīng)制度及其改革過程,也不愿意真正去了解西方財政經(jīng)濟理論,而只知道生搬硬套的狀況,他認為,必須從根本上注重經(jīng)濟和財政學說史的學習與研究。
在“中國經(jīng)濟學教育回顧與展望”主題研討會上發(fā)言
為此,他提倡,在中國大力開展比較財政學研究十分有必要,但是基于一個前提:在系統(tǒng)、扎實地學習西方財政理論的基礎上,還要重視對計劃經(jīng)濟時期我國財政理論的了解,再結合實際國情進行分析。而這也正是當前年輕教師和研究生的致命缺陷。正因如此,系統(tǒng)性地開展中外財政學研究顯得急切而必要。
現(xiàn)代社會很多人讀書往往背負太多期待,被學術壓力、名利逼著去讀書,讀書變成了一件苦差事。張馨說,“讀書對于我是一種誘惑,因為年輕的時候沒有得到滿足,現(xiàn)在只要空閑下來我就會‘眼饞’。”
“人年輕的時候喜歡吃一樣東西而沒有吃到,到中老年時,甚至一輩子都會戀著想吃這樣東西?!睆堒坝昧诉@樣一個形象而貼切的比喻來闡釋他對書籍的迷戀。由于“文化大革命”時期可供閱讀的書籍很少,“不準讀書”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基本狀況,反而使他對書籍與知識的渴求更加濃烈。
他笑著說:“人的一輩子很奇怪,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是引起你的興趣,越是充滿誘惑力。”在平常生活中,他自稱是一個“無趣”的人,除了看書,很少有東西能引起自己的興趣。
然而,作為財政學知名學者,他的一句玩笑話又讓筆者滿腹疑惑:“至今,我拿起經(jīng)濟學、財政學書籍還是會打瞌睡?!彼矚g閱讀文史、哲學類書籍,以及各種雜志和“雜書”。從小對文史知識感興趣的他笑言,往往會在看經(jīng)濟學、財政學書籍時又忍不住去看別的書籍。事實上,正是這樣日積月累的人文底蘊,使他在授課和學術研究中別具一格。
談到讀書心得,張馨深有感觸:“現(xiàn)在的學生讀書為了名利,為了出人頭地,為了升官發(fā)財,這種目的性太強的讀書是十分苦悶的,體會不到讀書中的真正樂趣。”特別是在當前所處的信息爆炸時代,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從眾多的書籍和資料中挑出真正的好書及有用信息。
無論是對待自己的生活,還是在平時指導學生,他崇尚“順其自然”的發(fā)展理念。他認為,在當前社會背景下,老師對學生的根本點還在于關注他們如何“做人”,做一個正派正直的人。在此基礎上,老師的根本目標是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自由發(fā)展,既不能過分引導他們,也不能扭曲其成長欲望。這種“無為而治”、尊重本性發(fā)展的思想,既是對他自己多年來人生經(jīng)驗的提煉,也是對學生最誠摯的關愛?!?/p>
(本欄目責任編輯:尹情)
記者手記:
有人說,教師應該是思想者,而且是豐富而開放的思想者。我所接觸到的張馨教授正是這樣一位師者。他思考問題的角度與深度,非一般人所能及。他會從根源上探尋問題,這是一種思維習慣,自我提問、大膽假設、對比分析、佐以證明,最后以一種異于常人的結論概括。這也是為什么他的觀點飽受爭議的原因所在。同時,他又是一位懂得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哲人,主張順勢而為,無為而治。
毫無疑問,他擁有強大的思想國。在這里,他有自由的思維空間,有一批虔誠的信徒,更有傳播學術的遠大夢想。正所謂,思想者創(chuàng)業(yè),不是做官,而是辦書院,培養(yǎng)思想精英。思想者書院,為有思想的學術大師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