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楊櫻
摘要:為提高農村英語教學課堂效率,塑造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環(huán)境十分重要。最理想的情境就是生活化的情境。把教學過程“生活化”,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用生活理念構建英語教學課堂,將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真正發(fā)揮英語的交流作用。讓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英語,在生活中運用英語。
關鍵詞:生活化;興趣;情境;課外延伸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3-0033
一直以來,英語都被學生認為是學習中的難點,而在農村初中,英語學習更是學生們難點中的難點。英語在我國作為一門缺乏語言運用環(huán)境的外語,已經脫離了它的母體,特別是在相對來說缺少優(yōu)越的課堂教學設施、開放地接觸英語的機會、較濃厚的學習英語氛圍的農村初中,它又將如何發(fā)展呢?
美國教育學家華特認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苯虒W作為教育的一種手段,其所教內容都來自生活實踐和知識經驗。
一、教材的“時代性”、“生活性”,要求“生活化”走進課堂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教材也跟著時代的步伐,同時注重語言口語化、內容生活化,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Go for it!》教材,采用了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會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形成了一套循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程序。無論是每單元選擇的話題,主要的功能項目,基本的語言內容及知識的擴展和綜合的語言應用,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教材的內容和設計都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是生活的縮影,迫切要求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根據實際深入挖掘教材,創(chuàng)造性得利用好教材,設計出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和活動。
二、通過“生活化”資源的開發(fā),端正學習態(tài)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當在八年級下冊Unit 9一堂課中,提問學生“Why do you study English?”有五個選項:①I want to understand English language movies.②I want to study in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③Its fun to learn another language.④I have to !⑤I want to travel.提問: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you?好多學生選擇“I have to”。由此可見,學生把英語學習看成是被迫被動地學,他們并非是為了有用而學習,目的性不夠明確。試問這樣的學生會學得輕松,會有進步嗎?因此,應當注重“生活化”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應用。從我們的衣食住行入手,關注我們身邊的英語,我們身邊的許多廣告、商品說明書、公共場所的標示語、電影電視歌曲、報刊雜志等等都能看到英語。生活中孕育著最豐富的的教育資源。如能點播學生時刻關注生活中的英語,就拉近了英語和學習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明白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特別在社會生活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電視、手機、電腦的應用更離不開英語,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無論是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明白了這些,很多學生的觀念發(fā)生了轉變。由“I have to learn English”轉變成“I want to learn English”,由消極被動轉變?yōu)榉e極主動。
三、通過“生活化”課堂,創(chuàng)造英語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也就是要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倍谵r村初中,相對教學硬件條件較落后。并且隨著難度的加深,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日益降低,有的甚至越來越不愿意學習英語,因此通過有效的課堂時間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學習八年級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這一課時,自己剛買了一個榨汁機。出于新鮮,也希望給孩子們帶來一個驚喜,便把榨汁機、刀具和材料帶進了課堂,課堂成了一個小廚房。課堂上演示了這一制作過程后,便問同學們:“Would you like to drink it?”。原本以為沒有幾個同學愿意嘗試,可沒想到,好多同學都舉起了手,拿出了杯子。特別是有幾個以前上課從未發(fā)過言,而且在筆者看來是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甚至讓筆者從他們的口中聽到了發(fā)音尚不太標準的“delicious,terrible”等這些較難單詞??吹搅送瑢W們很有興趣,筆者便乘勝追擊,又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同學們回家做一個sandwich,并且要求在下堂課帶來,并用英語告訴全班同學“How do you make a sandwich?”由于當?shù)剞r村沒有可以買到符合做sandwich的bread和cheese等,第二天帶來的sandwich很少。本來剛想生氣,但看著那幾個用保鮮膜包著的,并用各式替代品制成的五花八門的sandwiches時,快樂和滿足瞬間取代了生氣。有的盡管沒有成品,但卻帶來了從蛋糕店里要來的奶油,有的還拿出了用作中餐的牛肉、雞肉等。家里的廚房仿佛搬進了教室。于是我們利用現(xiàn)有的材料分小組做起了sandwich,并要求同學們邊講邊做,現(xiàn)場來操練這一過程。各小組都積極性高漲,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而英語教學“生活化”的實現(xiàn),可以滿足學生“有趣”的要求?!吧罨钡挠⒄Z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開辟了更廣闊的天空。靜態(tài)的語言用生活之水而有了生機,平淡的生活也在英語學習中更增添了樂趣。
四、通過“生活化”課堂,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原動力,對提高課堂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常言道: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樂其學。而“生活化”的教學課堂是聯(lián)系師生關系的紐帶?!吧罨钡恼n堂教學,提供給學生一個相對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消除了師生間的隔閡,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教師成了朋友、領路人,指導學習方法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例如:對話教學,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擁有一定的身份或角色,老師帶著學生共同操練,然后讓學生模仿練習,并在全班進行表演。這一步步的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合作,讓教師的對學生產生了更巨大的感染力,更深化了師生情感,鞏固了學習興趣。特別是在農村初中的農村孩子較樸素靦腆,平時師生交流較少。通過課堂上這較“生活化”的接觸,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親切友好、充滿人情味的一面。農村學生較率真活潑的一面被發(fā)掘了出來,(下轉第41頁)(上接第33頁)他們由“懼師”變?yōu)椤跋驇煛保伞皯袑W”轉為“樂學”。對知識的渴求及對教師信賴,也在平時的學習中得到了更好的體現(xiàn)。
五、通過“生活化”課堂,做好課外延伸、體驗實踐
語言習得理論者認為學習第二語言的學生所接觸的東西一定要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才能更好的被學習者所掌握,即“可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然后學習者對學到的內容進行模仿、應用,即“可理解的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追求“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方式,要進行教材內容“生活化”的模擬和操練,同時也要做好教材話題的“生活化”延伸。
農村初中的校園設施及外部環(huán)境,未能給學生們提供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就應指導學生們善于在生活中找。如征訂英語報刊,抽空播放英語歌曲,并鼓勵他們學唱英語歌曲,推薦他們收看較好的英語節(jié)目,如《希望英語雜志》,觀看CCTV-6的英語原聲電影。提醒他們在買到商品時,多看英文的說明書,在平時外出時,多注意英語指示語、廣告牌等。讓他們時時留意身邊的英語,明白英語就在我們身邊,和我們的生活是如此密切。應當讓英語真正做到“在用中學,在學中用”。
生活既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讓學生“學會”,更重要是要讓學生“會學”,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創(chuàng)新地運用,而實踐是基本途徑?!吧罨苯虒W來自實踐,實施實踐活動。通過模擬現(xiàn)實生活和感受現(xiàn)實生活,使學生學會運用英語來解決具體問題,提高了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發(fā)展了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吧罨闭n堂教學利用簡單的生活資源,打破了以前農村初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的傳統(tǒng)模式,給農村初中的英語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讓農村初中的英語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 陳 琳,王 薔.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張?zhí)鞂?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劉潤清.英語教育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張杰中學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