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 寧 徐艷文/文
凡到過浙江義烏的人,或許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當(dāng)你走進一家樸素的店堂,臨桌而坐,兩眼直勾勾地望著師傅手中的那塊小面團,隨著他雙手的旋轉(zhuǎn)扯拉,一個薄如宣紙的大餅便拉扯而成。緊接著,師傅又把它放進一口平底鍋中。隨著滋滋的油煎聲,不稍1min,一個散發(fā)著薰香、色若琥珀的肉餅就擺到了你的面前。這種餅叫“東河肉餅”,是當(dāng)?shù)氐囊环N特色小吃,因誕生地在義烏城西的東河村而得名。
與其他當(dāng)?shù)匦〕砸粯?,東河肉餅的來歷也有一個傳說。相傳清康熙年間,一位東河籍的顯貴跟隨京城的宦官巡游東河香山寺。在招待宦官的宴席上,他特意安排了一道面點小吃?;鹿倨穱L后,贊這餅薄如紙,色澤光亮,油而不膩,鮮香無比,堪稱小吃一絕。至于東河肉餅是何人最先做的,已無從考證。從這以后,只要有東河人出入的地方,就一定有東河肉餅?,F(xiàn)代的東河人已將這個傳統(tǒng)小吃打入高檔賓館,當(dāng)然,義烏市區(qū)及附近鄉(xiāng)鎮(zhèn)的攤點亦可吃到。
制作東河肉餅,選料十分考究。面粉要用上等的,因為好的面粉黏性好。和面前,按每市斤面粉加20~25g鹽的比例配好,然后加溫水揉成面團。揉面團是體力活,通常由男人來做。面揉好后,待10min搓成手腕粗細的長條,再揪成一個個小面團。小面團要揪得均勻,一般一市斤面揪成25~30個為宜。之后,放在搓面板上自然風(fēng)干5~6min。當(dāng)用手輕按小面團有一種特別的韌勁時,才是最適合制作的時候。餡以豬肉為主,加適量青蔥、精鹽、味精,混合后剁成肉泥狀。豬肉選五花肉為最好,肥瘦相當(dāng)。
除了用料,做餅的手法也很重要。與做其他餅用搟面杖前推后揉不同,制作東河肉餅,只需一雙巧手。制作時,先拿兩個小面團疊在一起,用手掌輕輕壓成兩個約0.5cm厚的小面餅,再在兩個面餅中間夾少許肉餡,然后左手捏著餅身,右手扯著餅沿,雙手緊密配合旋轉(zhuǎn)扯拉,隨著一忽正一忽反地旋轉(zhuǎn)扯拉,用不了幾個回合,肉餡中青蔥的色澤透過越捏越薄的餅面漸漸明晰起來。當(dāng)餅拉到半徑約5cm大小時,仔細瞧瞧,整個餅已成一張薄紙了,紙上的點點青蔥,宛若夜間空中的繁星。從手法上看,東河肉餅扯拉是制作難點,考量著廚藝的高低—扯得圓,賣相好;扯得薄,口感佳。因此,以“扯”餅或者“薄”餅替代叫慣了的肉餅似乎更為妥帖,更能彰顯東河肉餅的與眾不同。肉餅扯拉成后,便是煎了。鍋要用平底的,因平底鍋受熱均勻。煎時要掌握好“火候”。煎餅前,先用猛火將鍋底燒燙,再改成文火,然后在鍋內(nèi)涂上少許食用豬油,放入制作成型的肉餅。這時面外之油往里“煎”,餡料之油卻往外“滲”,香香的豬油便四處飄逸開來。待餅面發(fā)黃成琥珀色,即可品嘗食用。
在過去的困頓歲月,東河人吃肉餅要等到清明、端午等節(jié)日,而且有約定俗成的儀式。平常日子,男青年上門相親,只有女方點了頭,才會端出肉餅招待,寓意百年好合、團團圓圓。而今,雖說吃食充裕,但積習(xí)難改。每逢節(jié)點,家家戶戶都會做些肉餅。有的農(nóng)家因市場生意忙,實在分身無術(shù),便去街頭小店預(yù)訂。據(jù)說,有個富豪嫁女,竟心血來潮,一次性預(yù)訂了1000只肉餅,裝滿嫁妝中的大籮小籃。肉餅作嫁妝,美事一樁。更為難得的是,如今每隔兩年,城西河?xùn)|村(現(xiàn)為街道)便要舉辦肉餅制作大賽,在規(guī)定時間里,比一比誰做得多,誰的餅更薄、更圓、更香。當(dāng)?shù)厝藰反瞬槐?,紛紛拿出絕技一爭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