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彥
(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院,廣東廣州 510275)
農民法制教育就是要用先進的法制理念和法律知識掌握農民,提升其法制素養(yǎng),并使之轉化為自覺守法、用法的行動,成為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設的物質力量。農民法制教育是近生活、重實效的教育實踐活動,在農村治理中承擔著增強農民法制意識、豐富農民法律知識、提升農民用法水平、規(guī)范農民用法行為的重責??疾燹r民法制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不僅對農村社會治理和農村經濟發(fā)展多有裨益,而且在城鄉(xiāng)間人員流動節(jié)奏加快的背景下,對城市治理也意義深遠。
農民法制教育可謂解決農村社會治理的一劑良藥,但農村發(fā)展相對滯后,農民法制教育在理念、內容、方法和體制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1.在教育理念方面。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更替過程中,農民法制教育理念既有傳統(tǒng)的成分也有現(xiàn)代的因素。從傳統(tǒng)而言,其問題表現(xiàn)為“官本位”思想依舊盛行。從現(xiàn)代而言,其問題表現(xiàn)為“民粹”思想日漸高漲。一方面,不少教育者缺乏民主意識,單向主導對農民的法制教育和宣傳,使得法制教育淪為自編自導的獨角戲,甚至在某些干部觀念中,“民不可教”的觀念根深蒂固,以權威代教化,從而放棄了教育的民眾性;另一方面,在群眾利益高過一切的高壓線下,法制教育過分偏重強調人民利益,淡化了義務意識,忽視了基本法律前提,致使諸如高價索取政府補償?shù)炔徽數(shù)美F(xiàn)象涌現(xiàn),并被爭相效仿。法制教育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既不允許抬高官架亦不允許放任民利。農民法制教育中“官本位”與“民粹化”理念是兩個極端,其相互撕扯只能讓農民法制教育工作有名無實。
2.在教育內容方面??傮w而言,當下的農村法制教育在農民法制意識的培養(yǎng)上下的功夫較多,但對農民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不夠。同時在農民法制意識的培養(yǎng)上又存在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培養(yǎng)不對稱的問題。在長期的普法宣傳工作中,農民的法制意識已深入人心,但對特定對象和行為的基本的權利義務規(guī)定尚不清楚。重意識培養(yǎng)而輕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教育只能將法制變?yōu)榭罩袠情w。由于權利義務意識關系模糊,不少農民在“給”與“拿”之間面臨“兩難”,這在醫(yī)保和養(yǎng)老保險改革中尤為明顯。法制意識就是人們前行之志,法律法規(guī)知識則是前行之軀,而用法能力則是前行之足,三者缺一不可,都是農民法制教育內容所必需的。
3.在教育方法方面。雖然農民法制教育形式在不斷豐富,然而依舊未出離傳統(tǒng)方法的范圍,重數(shù)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實效、重補救輕預防、重傳統(tǒng)輕創(chuàng)新等弊端依舊存在。農村中的普法工作大部分還是依賴標語、橫幅、知識手冊等傳統(tǒng)方式,然而宣傳只是教育的初級形式,傳多而教少的問題大量存在,多數(shù)宣傳資料未經過目便已束之高閣,雖然數(shù)量可觀,但形式上猶如蜻蜓點水,難以深入。并且,諸如亡羊補牢式懺悔的滯后教育和以罰代教的粗淺教育方式還不時出現(xiàn),教而不育,缺乏預防性。當然,在現(xiàn)代傳媒環(huán)境下,電視媒體與數(shù)字化網絡開始承擔大量的普法教育工作,在農村地區(qū)廣受歡迎,而且收效頗佳。然聲可入耳、色可入眼,要入人心卻非朝夕之功,自教始終無法代替他教的基礎性地位。
4.在教育體制方面。對此可從兩個方面予以審視。首先,若將其視為農村工作的一個子系統(tǒng),其相對獨立性并不突出?,F(xiàn)有農民法制教育依存于農村其他行政事務的開展,致使其輔助性地位湮沒了其育人功能。其次,若將其視為一個完整的實踐活動而考察其內部諸要素:就單次的教育活動而言,其過程運行各環(huán)節(jié)無明顯的連貫繼承性,即尚未形成完整的“決策—實施—反饋評估”流程,缺乏計劃性,這也在上文中所指的其預防作用薄弱中可以得到印證;就長期的教育活動而言,農民法制教育也缺乏前后繼承性,教育行為伴隨其依附的行政任務的結束而結束。最后,就其教育資源的組織分配而言,行政部門職責缺位與基層組織超負荷運作則是其體制面臨的又一現(xiàn)實問題??傊?,農民法制教育體制既有外患亦有內憂。
1.主觀原因。人是教育實踐活動中最核心的因素,農民法制教育工作者教育的觀念是否先進、教育素質是否過硬、農民自身的法制意識是否強烈以及知識儲備是否豐富都是直接關乎教育效果的因素。
(1)就農民法制教育工作者而言。其一,其教育自覺性落后于農民法制教育的緊迫性,這是農民法制教育乏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以任務為導向的教育活動在現(xiàn)有農民法制教育中占絕大比重,教育工作者積極主動實行預見性教育的動力不足,沒有了積極的作為,便沒有了農民法制教育的源頭活水。其二,現(xiàn)有農村法制教育工作者專業(yè)背景復雜,法學背景人員比例較低,農民法制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質、分析農民現(xiàn)狀與訴求、科學選擇教育介體與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等教育素質與農村發(fā)展新要求之間的差距已成為阻礙農民法制教育的重要原因。伴隨農民權利意識的增長,傳統(tǒng)“官本位”、“灌輸”思想已重重受阻,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斷更新觀念,改善工作方法。其三,農村社會的發(fā)展和農民法制意識的覺醒,使得農民不僅要求知法而且要求懂法,對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法制解釋的新任務。如此種種也從側面提出了提升教育者素質的要求。
(2)就農民本身而言。一方面其法制意識在不斷增強,而另一方面其傳統(tǒng)觀念形成的壁壘又尚未拆除,使得法制教育面臨尷尬,家長權威、息訴厭訟等觀念依舊阻撓著法制運行。此外,不少農民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也是弱化法制教育效果的一個因素。
2.客觀原因。在客觀方面,農民法制教育的阻礙因素很多,甚至有些還是無法回避的。首先是農民法制教育本身,人力財力資源不足,尤其是人力匱乏,使其無法形成充分覆蓋的多級教育結構體系,也無法及時滿足大眾的多樣化需求,更無法做到及時有針對性的教育。其次是農民法制教育環(huán)境,農村地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環(huán)境或多或少包含對農民法制教育的不利因素。地理上的農村面積之大、人口之眾以及流動之快,政治上鄉(xiāng)土秩序與法制的并存,經濟上由小農向市場的邁進、利益關系的更加復雜、利益關切的空前警覺,思想文化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并存、小農意識向尚利思想的轉變、逐利拜金的盛行等,既是農民困惑的來源,也是農民法制教育困難之所在??傊?,農民法制教育應對的不僅是舊時之波,更要面對新時之浪。
就現(xiàn)狀而言,農民法制教育尚處于不成熟階段,這個總體性評價并不為過。亦步亦趨只會落入窠臼,一步一新方可長久,要實現(xiàn)農民法制教育長足發(fā)展,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增強內容針對性、注重方法實效性,并建立教育的長效機制。
1.更新教育理念。針對農民法制教育現(xiàn)狀,筆者認為,農民法制教育必須遵循體系化的理念、以人為本的理念、文化融通的理念以及與時俱進的理念,方可站起、站直、站穩(wěn)、站久。樹立體系化的理念,為其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是為站起。其一,保障其在農村工作中的相對獨立性,以利于農民法制教育的全面開展;其二,促使其規(guī)范化運作,在人力安排、教育過程運行上更加科學合理。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為其擺正工作姿態(tài),是為站直。教育工作者以人為本,在農民教育中做到民主平等、以理服人、尊重差異,才能親民育民。樹立文化融通的理念,為其尋求能夠更深扎根農村的土壤,是為站穩(wěn)。傳統(tǒng)倫理道德與法制教育在教化人心、導人守矩、引人向善的價值取向上是殊途同歸,且二者在作用方式上具有很大程度的互補性,一張一弛,相得益彰,在宣傳普法的同時,既清掃歷史的沉疴,又弘揚時代的新風,德法相濟。樹立與時俱進的理念,助其應對農村新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是為站久。隨著農村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的變化,適時豐富和更新教育理念、內容與方法,調帆轉舵,迎風破浪。
2.增強內容針對性。增強農民法制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就必須在工作思路上實現(xiàn)由任務導向到需求導向的轉變,對人、對事、對物、對時,有針對性地確定教育內容的深淺和范圍。對農村特定人群,應根據(jù)其年齡大小、智力強弱、需求多寡、接受能力高低,分層次、有差別地確定教育內容,因人施教。對農村特定事件,更要有目的地確定教育內容,以輔助專項工作(如村民選舉)的展開。對特定教育內容本身,也要考慮其思想性、實用性、生活性、生動性等本身固有的因素,合理搭配,以保證教育內容能真正為農民所吸收。對特定時機,要求合理借用契機,依托農村生活現(xiàn)實鮮活案例,制定教育內容,以強化教育效果,達到發(fā)人深省的目的。
3.加強方法的實效性。首先,要改善農民法制教育決策方法,使其擁有一定的遠度、準度和柔度。遠度即預見性,針對農村短期和長期發(fā)展中將出現(xiàn)的狀況,尤其是常規(guī)性出現(xiàn)的活動,如法制宣傳日、交通安全日等,要提前做好決策。準度即針對性,必須改變過去大而化之的決策,針對農民中特定人群、事件、教育內容等做出有針對性的決策。柔度即靈活性,農民法制教育決策應是彈性決策,要適時根據(jù)教育實施狀況、事態(tài)發(fā)展和農民思想觀念轉變等對教育目的做出調整。其次,要改善實施方法,做到多樣性與生活性、深刻性與生動性的統(tǒng)一,促成農民自我教育。安排合適的教育者人選,選擇生活化而寓意深刻的現(xiàn)實案例,組織群眾自己利用法律知識進行糾紛調解等,多方開辟使法制意識、法律知識進入農民意識的渠道。最后,要改善反饋調節(jié)方法,當下農民法制教育必須從人員上補充信息回流的節(jié)點,充分發(fā)揮基層干部作用,增強信息反饋在教育決策中的指示作用。
4.建立教育的長效機制。建立農民法制教育長效機制,首先是建立其人力、物力保障機制。在人力方面,必須縱向地形成層次分明、上下貫通的教育工作者部署,包括法制辦、司法所、基層駐派人員以及黨員干部等,同時在橫向上,應有教育工作者內部權責分明、協(xié)調一致的職能安排,并有提升工作者決策、實施、評估技能和新人引進的人才更新機制,做到質與量的兼顧。在物力方面,既要有保證農民法制教育展開的各項經費,還要充分關注基層工作者的物質利益,留住人才,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其次是建立保證教育規(guī)范化運作的制度,明晰橫向分工、上下權責;規(guī)范檔案管理;建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內部指標評價(內容合理度、投入時間量等)和外部參照指標評價(糾紛案件量、農村治安水平等)相結合,保證教育過程規(guī)范運行。最后,必須促成教育和農民自我教育相輔、用法和學法相輔的長久機制,讓農民法制教育回歸生活服務生活,在實踐中提升農民法制意識和豐富農民法律知識。
總之,農民法制教育是農村治理工作中起支點作用的一部分,既關乎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關乎精神文明建設,還關乎制度文明建設。做好農民法制教育這一思想政治工作,培育新型農民,有待從理念、內容、方法、機制等層面深入梳理反思,將法制教育作為一項教育實踐活動來抓,進行人、財、物的配給。
[1]張耀燦,鄭永廷,駱郁廷,吳潛濤.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杜 君,張學鳳.新農村建設與農民思想政治教育[J].東北師大學報,2012(3):22 -24.
[3]李秀忠.關于農村法律信仰危機的思考[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1(2):60-62.
[4]梁 瑩.構建和諧新農村過程中農民法制教育問題的幾點思考[J].農業(yè)考古,2009(6):260-262.
[5]羅英芬.農村法制教育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1(6):62.
[6]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于思想掌握群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9):128 -137.
[7]王玉霞.論新農村建設視域中的農民法制教育[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9):35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