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1.保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地位不動搖。中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也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一直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平演變”的主要對象,他們利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上的強勢地位,頻繁互訪交往,結成政治聯(lián)盟,宣傳其主流意識形態(tài),加大對以中國為首的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價值觀念輸入,造成我們的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受到劇烈沖擊。近些年,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亞洲不斷制造事端,培植親西方勢力,正如列寧所說“對于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任何輕視和任何脫離,都意味著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加強”。①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始終是兩種對立的思想體系,它們之間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奪,其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本質中所體現(xiàn)的科學性和客觀性不只存在與理論層面,而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發(fā)展中始終得以證實的。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幾乎所有內容都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它肩負著“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一重大任務,發(fā)揮理論的科學性與革命性是本課程體系的重要任務,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一。
2.有效指導大學生正視當前經濟和社會問題。新時期,改革正處于攻堅階段,必然要暫時性存在一些棘手問題,或某一時段出現(xiàn)一些突發(fā)問題,這些都可能影響到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如近年來中日釣魚島沖突升級,日本宣稱“購買”釣魚島及其附屬南小島和北小島,實施所謂“國有化”,這一言辭嚴重侵犯了中國領土主權。各地愛國民眾反日情緒高漲,舉國上下對日本政府的錯誤行為無不義憤填膺,游行抗議、抵制日貨成了公民最直接的宣泄方式。這種高漲的愛國熱情令人感動,但是,青島、深圳、長沙等地發(fā)生的打砸日系品牌汽車,攻擊日本快餐館的行為,就不能用“愛國”來解釋了。愛國應以理性的方式表達,做到有理、有節(jié)。但大學生群體心理狀態(tài)尚未成熟,認知方式還在不斷發(fā)展,又具有高度的愛國熱情,在復雜的社會矛盾和國際形勢面前,就很容易走極端,只看到事情的表象而沒有深刻地分析內因,反應強烈,行為過激。針對各種措手不及的突發(fā)性社會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應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制機制尚存在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具有很強的體制性,要增強其實效性,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不斷加強和改進,體制機制完善與構建是關鍵。自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來,高校高度重視并認真貫徹落實該文件精神。應該說,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制機制,相關部門齊抓共管,教育工作者各司其職的合力正在初步形成。但新時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fā)展和大學生群體特征的變化,一些新問題又暴露出來:高校內部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門獨立制訂工作計劃,缺乏彼此間的協(xié)作和溝通;高校之間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不平衡,甚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合機制無論是在各高校內部還是之間都尚需建立,條件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乃至整體育人的理念還未真正形成,仍需進一步加強。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時效性不強。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勢與政策”等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探討的是關于人類生存規(guī)律、人生意義、政治法律、社會以及自然的宏觀問題,相對抽象、思辨,因此部分學生往往會產生一種誤解,即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像其他專業(yè)課有用,學生到課率低或身在課堂心在外,甚至部分同學認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找工作無幫助。這就使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面臨著的奇特的悖論:一方面,大學生對正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出現(xiàn)了無應答現(xiàn)象,這些課程是學生最不重視的課程之一,教育過程中就往往過于強調了其教育強制性;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對國家、社會又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關注和責任感。當然,實際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并不小于專業(yè)課,它除了政治功能外,還能指導學生的日常工作與生活,方法論意義重大。鄧小平同志講:“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雹趯嶋H上,各種理論說到底都是人的工具,是為了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服務的。理論課教育教學強制灌輸不能為學生所認同,反而可能更加被動、消極,課堂教育必須結合受眾的心理預期,理論結合實踐,這才能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過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有鑒于此,如何提高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務。
3.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待改革。根據《第2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數(shù)據,到2011年1月份,我國已有4.57億網民。其中,占總人數(shù)27.3%的網民年齡在10~19歲之間,29.8%的網民年齡為20~29歲??梢?,廣大青少年占我國網民的一半以上。手機等新媒體在高校普及后,上網更加便利,學生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天天都會上網。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知識、獲取信息,其思想方式和行為習慣都在網絡時代發(fā)生重大變化。面對這種全新環(huán)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應緊跟時代步伐。但很多教育工作者因為年齡大,對新事物接受慢等原因,網絡業(yè)務素質還亟待提高,大多數(shù)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上,極少有高校開展網絡技術培訓或者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體時代,各高校還需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方式方法。
1.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擔負著對青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tǒng)教育,擔負著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任務,它是學生政治觀、道德觀、價值觀培育的主課堂,是學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礎,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它以人類最科學、最進步的世界觀、人生觀塑造學生的靈魂,為大學生形成堅定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提供理論基礎,它不僅賦予青年學生正確的學習目的和強大的精神動力,還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重要性的體現(xiàn),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特殊性所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有主動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局,積極主動發(fā)揮主渠道作用,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真正體現(xiàn)出來。
2.樹立“以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理念。胡錦濤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雹墼诟咝@?,以人為本就是“以生為本”,它體現(xiàn)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一切教育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具體而言,一是要從大學生實際出發(fā),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把握其思想產生的條件、特征、影響因素及其形成發(fā)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要注重學生的有效參與,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在準確理解把握教學內容的前提下,結合課程的不同特點,靈活運用課堂討論、導讀原著、表演短劇等各種教學方式,完成從枯燥的單純理論講授向網絡教學、案例教學模式的轉變,刺激學生內在的思想政治需求,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獨立感悟、思考獲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離不開實踐環(huán)節(jié)的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不僅體現(xiàn)在課堂,更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證明,開展社會實踐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有效方式,當前大學生都是“90后”,“90后”群體最突出特點就是自主參與意識強,領悟能力強,教育要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特點,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功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探索以實踐為載體、以體驗為途徑的德育實踐新模式。鼓勵大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主動實踐、多項體驗,在具體教育模式中突破傳統(tǒng)理念,發(fā)展一種多元的、豐富的、摒棄“一言堂”的教育,大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逐漸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思想、道德、政治素養(yǎng)的成熟,達到知行統(tǒng)一。
4.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因教學方法單一,灌輸說教,空洞乏味,只入耳、沒有入腦入心,效果不盡如人意。要讓“90后”大學生從內心真正認可、擁護、熱愛黨的領導,堅信社會主義,必須改進教學方法,用事實、事例、數(shù)字、數(shù)據、圖片等說話,要有對比和比較,要引導學生參與、參加社會實踐,要有切身感受、體驗及感性直觀的認識,這樣既讓學生開闊視野,了解更多的知識信息,又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素質,還能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能力。同時,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還可以創(chuàng)建網頁、博客,通過校園網絡、電子郵件、聊天工具等手段延伸課堂教學,把教學案例、學術論文掛在網上,便于學生查閱,運用多媒體為學生解惑答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傊虩o定法,在教學實踐中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探索、靈活運用最優(yōu)方式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真正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目標。
[注釋]
①中央編譯局.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5.
②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③佚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chuàng)造良好的思想輿論環(huán)境[N].人民日報,200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