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玉
在中華民族光輝燦爛、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寶庫中,“和而不同”的哲學觀特別亮麗和美妙。江澤民、胡錦濤同志采用了儒家“和而不同”這個哲學觀點的形式,吸收了中華民族先哲們對它樸素注釋的合理含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與時俱進對它作了科學的創(chuàng)新,使之成為科學發(fā)展觀的一個哲學觀點,對于構建和諧中國與和諧世界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和”字由4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龢”字演變而來。“龠”是指樂器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禾”以示音?!褒槨北旧淼暮x在遠古時就已經超越了樂器之名及該樂器發(fā)音諧和之意。為了達到和諧之目的必須協(xié)調,協(xié)調身體、協(xié)調社會人事、協(xié)調天地日月,諸如“調和”、“調節(jié)”、“調解”、“調整”、“調控”、“調理”、“調劑”等等。 顧名思義,“和”是指和諧、統(tǒng)一,是抽象的、內在的;“同”是指相同、一致,是具體的、共在的?!昂投煌本褪侵竷仍诘暮椭C統(tǒng)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
中國最早的“和而不同”哲學,要追朔到有文字記載以前的神話。中國古代最早的史書《尚書》和《易經》以及先秦的《管子》、《墨子》等書中有記載。古代傳說在中華龍祖伏羲時代,黃河中飛躍出龍馬,背負著“河圖”,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八卦的符號是各個“不同”的,正是由各種“不同”的符號“和”而成為八卦。大禹時洛水中浮現出神龜,背負著“洛書”,大禹受之而創(chuàng)立包含“五行”思想的“洪范九疇”。五行中的土、金、木、水、火是各個“不同”的,正是由這五種“不同”的元素“和”起來而“已成萬物”?!昂訄D——八卦、洛書——五行”,是中華民族“和而不同”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拂去神化和迷信的附會,我們可以看到八卦和五行都是把“不同”的大千世界和人類社會及人類思維作為一個“和而不同”系統(tǒng)整體的多種性質、多種因素、多種成分的物質組合,進而構成 “和而不同”的物質和物象并概括為陰陽二氣。陰陽八卦和五行所代表的“和而不同”的物質和物象在運動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火、火克金),相生(金生水、水生木、火生土、土生金)、矛盾統(tǒng)一、和諧發(fā)展。八卦和五行中蘊含的富有辯證思維和整體系統(tǒng)觀念的樸素唯物自然觀,在西周以后被簡約概括為“和”與“不同”。
“和而不同”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十三》。原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在《論語集解》一書中對孔子這句話的解釋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意思就是說:君子內心所見略同,但其外在表現未必都一樣,這種 “不同”可以致“和”;雖然小人嗜好相同,但因為各爭私利,必然引起沖突,這種“同”反而導致了“不和”。
“和”、“同”與“異”(不同)的概念出自《國語·鄭語》中史伯回答桓公的一段話:“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之謂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聲一無文,味無一果,物一不講?!薄蛾套印ご呵铩酚涊d齊景公與晏子的一段對話。齊景公對晏子說:“唯據齊景公待臣梁丘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 ”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汀绺?,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跡然……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可也如是?!?/p>
鄭桓公問史伯,周朝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史伯認為是周王“去和而取同”,只聽取相同的意見,排斥相異的意見,所以,一定會導致衰落和滅亡。史伯還提出“以他平他”的方法,把相異的東西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產生新事物。若是把相同的東西簡單相加,那就太單一沒有發(fā)展了,就會犯“以同裨同”的錯誤?!昂汀笔菍⑿再|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安排在一起,加以協(xié)調平衡就叫和諧,即所謂“以他平他”,事物才能生長、發(fā)展;“同”是將無差別的事物湊合在一起,即所謂“以同裨同”。用盡了也就完了。晏子則把“和”比作烹魚和肉湯,經火燒煮過的湯,水、火、醬鹽、梅各種元素已融為一體,廚工根據人的口味,適當加以調和,太淡就增加調料,太濃就加水沖淡,即要與他物來補自己的不足,把太多太猛的方面減弱一些,這才有“和”的境界。《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鬃拥摹昂投煌背姓J不同,事物之間與同一事物內部各因素之間的差異、矛盾,在差異、矛盾的基礎上通過“中”的協(xié)調從而形成“和”,新事物就產生了;如果一味地追求“同”,不僅不能使事物得到發(fā)展,反而使事物衰竭。
《周易》將“和而不同”歸結為對立雙方的統(tǒng)一,即陰陽的統(tǒng)一。陰陽統(tǒng)一是一種相應相感相交的統(tǒng)一。首先是相應,陰與陽應,陽與陰應;進一步是相感;再進一步是相交,最后實現二者融和。男女相交是人類之源,陰陽相交是萬物之源。“和而不同”觀發(fā)展到先秦孔子時,他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兩個概念觀察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認為:“和而不同”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間和同一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不是單純的一方依順另一方,而是兩方在地位和倫理關系上、責任和義務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對待事物的觀點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過彼此間的溝通諒解與協(xié)調,可以達到關系的和諧與統(tǒng)一。“和而不同”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獨特的、延續(xù)不斷的重要哲學概念、文化理念、政治和社會理想。
“和而不同”思想為歷代各派各家所運用。儒、道、墨、法、陰陽、佛教等對“和而不同”思想都有自己的內涵和附加。但是,形成完整的思想價值體系并一以貫之地傳承下來,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實踐與生活中的是儒家“和而不同”的“中和”思想。第一次提出“和而不同”通過“中”達到“中和”命題的,是在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的《禮記·中庸》中。“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爸小笔且环N自在未發(fā)的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狀態(tài),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是一種因時而發(fā)合宜的狀態(tài),是人性發(fā)為感情而合乎于禮節(jié)法度。由于內在的能維持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外在又能事事合乎于因時而發(fā)的“和”狀態(tài),最終可以達到“中和”之境界。這既體現了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境界,也是天地化生萬物的大德所在,而將“中和”上升到本體論的高度。“中和”不僅是人道政教的目標,也是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論語》的“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是說中庸是道法中至高無上的。踐行中,正而不偏執(zhí)、不偏激,從實際出發(fā),做到“適度”、“恰如其分”,排除認識上的片面性,有效地調解矛盾,并使矛盾達到和諧地解決。東漢大儒鄭玄在《禮記·中庸》中注釋說:“名曰中庸者,以記其中之為用也,庸者,用也。”而何晏注“中庸之為德”說“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庸指平常,要符合實際,易于執(zhí)行。要做到中庸就必須把握事物的兩端,在矛盾對立面中尋找事物的統(tǒng)一和諧與平衡。所謂中庸就是中和之為用,是對中和之道的認識和實踐。從此“中和”之本“中庸”之道深深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中,成為人們處世的根本哲學。
德國古典辯證法哲學家黑格爾認為 “具體的同”是“包含差別于自身的同”,用中國哲學的概念表達,就是“和而不同”?!昂投煌笨梢愿叨雀爬ǖ奈ㄎ镛q證法和唯物史觀的許多內容,與“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有相似之處。毛澤東的《矛盾論》可以說是對“和而不同”哲學的一種繼承和發(fā)展。江澤民同志把“和而不同”觀提升到“規(guī)律”、“準則”和“真諦”的高度,并把它作為處理事物之間的矛盾、國家之間的矛盾、民族之間的矛盾、地區(qū)之間的矛盾時,應該始終遵循的價值觀,指出:“大千世界,豐富多彩。事物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存在這樣那樣的不同和差別是正常的,也可以說是必然的?!苯瓭擅裢局赋觯骸皟汕Ф嗄昵?,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補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發(fā)展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的真諦?!边@就給中國古老的“和而不同”這個哲學觀賦予了和平與發(fā)展時代嶄新的內容,使它既包含普遍真理,又具有民族特色,從而獲得了與時俱進的強大的生命力。
“和而不同”哲學與 “系統(tǒng)”哲學是各有特色的哲學表述,屬于世界的物質性范疇,是事物發(fā)展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
(一)系統(tǒng)是“和而不同”的系統(tǒng)。2000多年前,中國的哲學家們提出“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同樣也是兩千多年前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系統(tǒng)“整體大于各個孤立部分之總和”的哲學命題。中外的古老哲學家的命題是一個哲學理念各有特色的表述。 “和”是指眾多“不同”事物“和”的統(tǒng)一,是事物眾多“不同”元素統(tǒng)一的化和整體,是舊事物的“和”統(tǒng)一產生“1+1﹥2”的新事物;“同”是指單一事物的重復,是多種事物的混合,是同一事物各因素的簡單相加,是抽象無差異性的統(tǒng)一;“不同”就是事物的差異?!昂投煌本褪侵覆煌挛镏g和同一事物不同因素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產生的新事物。所謂“系統(tǒng)”(英文system)是指有條理有秩序的“安排在一起”、“有組織和被組織化了的全體”,是不同部分(要素、成員、單元)之間維持一定相互關聯(lián)與制約關系,組成功能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亞里士多德樸素地認識到,世界上萬事萬物由微粒子構成,它們的大小形狀的不同,在結合中有位置和排列的不同,因此產生形形色色的萬事萬物,元素上的差異導致其他各種質變。他在論述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時指出,在任何狀態(tài)中或在某一狀態(tài)中的一只手不能統(tǒng)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著的能工作的手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一只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系統(tǒng)存在和發(fā)展的動力在于其內部各“不同”要素構成協(xié)調和諧。我們將“和而不同”概念與“系統(tǒng)”概念這樣一對照,就不難得出:“和而不同”用外國的語言表述就是“系統(tǒng)”;“系統(tǒng)”用中國的語言表述就是“和而不同”?!昂汀笔恰安煌辈糠值恼w,部分是“和”的“不同”的部分。進一步說,只有“和而不同”才能成為“系統(tǒng)”,才能出現“整體大于各個孤立(不同)部分之總和”。如果把中外的這兩個概念“和”起來,可以稱之為“和而不同”系統(tǒng)?!昂投煌毕到y(tǒng)觀同運動觀和時空觀一樣,在辯證唯物和歷史唯物哲學體系里,都是屬于世界物質的范疇。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著的物質世界是按其“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規(guī)律變化、發(fā)展的,在時間空間中運動、變化、發(fā)展著的物質總是作為某種“和而不同”系統(tǒng)狀態(tài)而存在的。物質是“和而不同”系統(tǒng)存在的基礎,“和而不同”系統(tǒng)是物質固有的屬性。無物質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是不存在的,無“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物質也同樣不存在?!昂投煌毕到y(tǒng)是客觀普遍的、共生共長、相補相成的,“同而不和”系統(tǒng)則是特殊的、相互沖突、衰敗沒落的。
(二)物質是作為某種“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狀態(tài)而存在。首先,無限多樣性的物質都是作為某種“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狀態(tài)而存在。宇宙是無限多樣物質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在天體上運動的數以萬計各個不同的星球和星系,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軌道、不同的質量和體積,一切物質都是整體與部分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 “和”是整體,“不同”是部分,“不同”部分的有機組合即“和”成為整體;“和”整體是“不同”部分賴以存在的前提,它包含著“不同”部分,卻高于“不同”部分,離開了“和”整體,“不同”部分就不再是該“和”“不同”部分了。另一方面,“和”的性質不等于“不同”部分的性質的簡單相加。這是因為:第一,“不同”的各部分活動性質與方式的簡單“湊合”不能說明高一級“和”的活動性質和方式。例如,地球加月亮不能說明太陽系的運動。第二,任何作為“不同”的單個部分的作用,與作為“和”中一部分的作用有本質的區(qū)別。在一般情況下,“不同”部分在“和”中發(fā)揮的作用大于離開“和”而獨立時所起的作用。例如,不同的行星在太陽系中發(fā)揮的作用大于離開太陽系而獨立時所起的作用。所以,“和”性質大于它的各個“不同”部分性質的簡單相加。例如,人體是一個功能齊全統(tǒng)一的“和”,是由消化、循環(huán)、呼吸、生殖、神經等“不同”的部分構成的;消化部分是由口腔、咽道、食管、胃腸、肝和胰等器官組成。如果把人體的某一個“不同”部分孤立起來考察,而不是“和”起來考察,那么它就不是人“和”的部分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物質作為“和而不同”的事實愈來愈明顯。拿國民經濟這個“和而不同”來說,它是極其嚴密的,由各個“不同”經濟部門組成的,有許多“不同”層次的功能統(tǒng)一的“和”。工業(yè)中有輕、重工業(yè)等等,重工業(yè)中有冶金、電力、煤炭、石油、建材等,輕工業(yè)中紡織、食品、制藥等,農業(yè)中有農、林、牧、副、漁等。在這個多層次的“和而不同”體系中,若把某一層次、部分、要素從“和”中孤立出來,其結果必然造成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比例失調,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
其次,物質總是作為某種“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三維結構而發(fā)展。第一,古往今來,物質世界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發(fā)展過程無始無終,而某一個“和而不同”系統(tǒng)過程則有始有終。如一個人從出生到最后死亡;一個工程從設計、施工到最后完成;一種社會制度從形成、發(fā)展到最后崩潰;一個天體星系從產生、運行到最后毀滅等等。都是有始有終的,這是“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時間維。人們可以根據“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時間維來預料一個“和而不同”過程從開始到終結的大概時間。第二,上下左右,內折外推,物質世界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發(fā)展過程無邊無際,而一個“和而不同”系統(tǒng)過程則有邊有際。如物體“和而不同”系統(tǒng)內折邊際對象是小“和而不同”系統(tǒng),外推邊際對象是環(huán)境。一個整體上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分為許多宏觀上足夠小、微觀上足夠大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部分。每一個部分,要素宏觀上充分小,因而其內部各種“不同”功能在一定的時間、環(huán)境內是動態(tài)“和”的;每一部分,微觀上又是夠大,因而它又是永恒“不同”的。這是“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空間維。人們可以根據“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空間維來“化整為零,又化零為整”,研究一個非“和”態(tài)為許多相對“和”態(tài)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規(guī)模。第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和在發(fā)展過程向上或向下分支的物質世界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無窮無盡,而一個“和而不同”系統(tǒng)過程則有窮有盡。如類人猿進化成人、手推車為蒸汽機所代替等等,又如人類對“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客觀對象認識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等等,這是“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發(fā)展維。人們可以根據“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發(fā)展維來使知識不斷地向深度和廣度發(fā)展,并依靠“和而不同”系統(tǒng)知識來模擬分析一個“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前途命運。
(三)物質總是作為某種“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狀態(tài)而運動。物質世界的運動是合乎規(guī)律合乎目的的運動,而合乎規(guī)律合乎目的的運動必然是“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運動。根據目前科學已經達到的認識,可以把無限多樣“和而不同”系統(tǒng)的物質運動形式按其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和從簡單到復雜的程度分為五種基本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運動形式。
1.機械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運動。在機械的運動中,雖然各“不同”的部分可以作為“不同”的部分而運動,在“和”中保持其“不同”性質而相結合,但“不同”部分不能獨立地發(fā)揮功能,“不同”的獨立部分的功能只有通過“和”才能發(fā)揮出來。如動力機,把它裝在輪船上,它就同輪船的其他“不同”部分和組成為輪船的“和”來發(fā)揮其動力的作用;如果把它裝在飛機上,它就同飛機上的其他“不同”部分組成為飛機的“和”來發(fā)揮其動力的作用等等。這種內物質各不同部分合乎目的地組織起產生運動的觀象,說明機械的運動只有“和而不同”系統(tǒng)才能運動。
2.物理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運動。在物理的運動中,可以作為“不同”而存在的各部分在“和”中仍可保持其“不同”性質,但不能獨立地發(fā)揮作用。因為物理運動的現象是由各種“不同”的自然力(引力、電磁力、強與弱相互作用力等)的聯(lián)結而組織起來成為“和”的運動現象,“不同”部分的作用只有通過“和”才能發(fā)揮出來。比如,一個原子核受到一個中子的轟擊后,便分裂成跟原來差不多大小的兩個粒子,同時放出2~3個中子,接著這些中子又引起到的原子核的裂變,形成連銷反應。這說明,物理的運動也只有作為“和而不同”系統(tǒng)才能運動。
3.化學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運動。在化學運動中,雖然各“不同”要素有可作為獨立運動的可能,化各“不同”要素在“和”中不能保持其“不同”獨立性的運動,而是以變態(tài)方式作為各“不同”要素由結合力(化學鍵)組織成為“和”才能運動。例如,葡萄糖分子C2H12O3,碳、氫、氨三種“不同”元素在分子“和”中就沒有它們各自“不同”的獨立運動了。這說明化學的運動是“和而不同”系統(tǒng)運動。
4.生物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運動。在生物運動中,各“不同”部分不能獨立運動,無機物與有機物“和而不同”組成了自然。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有機物各品類之間、無機物各品類之間,雖然各各“不同”,但均息息相關,形成了具有生命的嚴密網絡,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任何一種有機物質的變化不管是增多還是減少,都會給別的生物以及無機物以影響。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態(tài)平衡。生態(tài)平衡就是“和”。達爾文在《物種的起源》中講了一個例子:貓、田鼠、雄蜂、三色堇在自然界中是種屬相距甚遠的“不同”動植物,似乎可以獨立運動。其實不然,三色堇是靠雄蜂傳粉受精的,與一個地方雄蜂的數量直接相關,田鼠是雄蜂的敵人;而田鼠的多少,又與貓的多少相關。這樣,貓、田鼠、雄蜂、三色堇之間就組成了一個生死攸關的“和而不同”鏈:貓吃田鼠,貓多則田鼠少;田鼠搗蜂窩,田鼠少則雄蜂多;雄蜂替三色堇傳粉,雄蜂多則三色堇繁茂。生物分雌雄,動物分公母,人類分男女,正因為世界上有“不同”性別,才有交媾,造就出新的生命。這些例子生動地說明了生物的運動也只有作為“和而不同”系統(tǒng)才能運動。
5.社會的“和而不同”系統(tǒng)運動。社會的運動是由人類的活動而產生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一定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條件下由具體和現實的肉體生命、精神生命和靈性生命構成的個體生命與集體生命相統(tǒng)一的創(chuàng)造性動物。雖然“不同”的個人在觀念上可作為“不同”的獨立物存在,但不同的個人無論如何也離不開社會。個人的作用只有通過社會這個高度復雜的“和而不同”才能體現出來。社會有大有小。最大的社會是全人類,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習慣等等的人群共處于一個地球,這些“不同”的人群必然相應交往,有差別、有矛盾、有沖突、有對抗;但是,他們只有實現了“和而不同”即和平共處于地球之上,才能構成一個美好的地球家園。最小的社會也許是一對夫妻、一個家庭、一個小組、夫妻雙方、家庭成員。小組人員的思想言行不會完全一致,即“不同”,必然有差別、有矛盾、有沖突、有對抗,這是很正常的,但他們只有在相互交感中實現了和諧,才有集體活力的產生。事實說明,社會活動也只作為“和而不同”系統(tǒng)才能運動。
“和”是“不同”部分質量的“和”變有序性、按比例和反饋平衡的結果,“和”大于各個“不同”部分的簡單相加。
(一)“和而不同”諸部分在量的“和”變過程中產生新的“和”大于“不同”部分的簡單相加。(1)“不同”部分純粹的數量增減到一定極限引起“和”大于“不同”的簡單相加,從而實現全新的“和而不同”質。我們可以用馬克思《資本論》第十一章里舉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在軍事上,一個連兵的進攻總量與單個兵分散展開進攻的總量有本質的差別;在生產上,單個勞動者的力量機械總量和許多人手同時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發(fā)揮的社會力量有本質的差別。這是因為,許多個協(xié)作、許多力量“和”為一個總的力量,這種力量與它一個個力量的簡單相加的總量有本質的差別。(2)“和而不同”系統(tǒng)中,“不同”部分量與“和”整體量的相互轉化引起“和而不同”系統(tǒng)質的變化產生“大于”。例如,我軍戰(zhàn)略上“以一當十”,戰(zhàn)術上“以一當十”,集中優(yōu)勢實力,各個殲滅敵人,最后取得勝利。(3)“和而不同”系統(tǒng)中“不同”質和“不同”量的統(tǒng)一產生“大于”。例如,商品與服務到位,就形成效益。“和而不同”中重點“不同”量代表一般“不同”量,一般“不同”量隨著重點“不同”量的變化而變化產生“大于”。例如,集中力量搞重點建設與平衡發(fā)展,重點建設搞好了,就起到“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作用。
(二)“和而不同”系統(tǒng)諸部分在有序排列“和”變過程中產生“和”。金鋼石和石墨是同素異體,碳元素排列不同,性質就不一樣。象棋有序排列取勝,無序排列致敗;方塊漢字有序排列寫成文章美不勝收, 無序排列寫成文章雜亂無章。 1、2、3、4、5、6、7聲音有序排列,優(yōu)美動聽,無序排列,不成音樂。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序排列絢麗多姿,雜亂排列非常難看。一個樂隊,想要演奏出和諧美妙的音樂,需要使用十幾種乃至幾十種不同的樂器,統(tǒng)一指揮有序地各奏其樂,各發(fā)其聲,從而匯成宏大動聽的交響樂。用亂石砌墻、碎石鋪路,一塊塊亂石奇形怪狀,一塊塊碎石各不相同,但墻一旦砌成,就實現了和諧統(tǒng)一。在中國古代,田忌用下、上、中三等馬與齊王上、中、下三等馬相應對賽,結果田忌“兩勝一負”,齊王“一勝兩負”。這些例子說明,有序“和”大于“不同”部分簡單相加。
(三)“和而不同”系統(tǒng)部分在按比例“中”(恰當)搭配過程中產生新的“和”大于“不同”部分的簡單相加。例如,藥名配方和食品配料等都是按比例“和”的結果。
(四)“和而不同”系統(tǒng)整體在補償性反饋過程中產生新“和”大于“不同”部分的簡單相加。例如,鷹抓野兔,鷹腦鼻耳跟蹤目標,注意環(huán)境變化,警惕外敵入侵等,它們把信息傳遞給鷹腦,鷹腦根據信息指揮它們行動,做逼近目標或做保全生命避險動作,這就是補償性反饋。又比如,人們的一項計劃必須有可判斷的信息輸入決策人們的腦子,經過人腦綜合組織進行“和而不同”模擬-最優(yōu)化-評價“三步曲”。在制定計劃、執(zhí)行計劃或者執(zhí)行后出成果的過程中不一定是理想的,隨時可以修訂計劃加強執(zhí)行,最后取得成功,這叫補償性反饋產生新“和”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補償性反饋產生新的資本主義“和而不同”系統(tǒng),使資本主義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總之,“和而不同”是系統(tǒng)的和諧。人的態(tài)度要和藹、和緩,社會風氣要和諧、和暢,批評要和風細雨,處世要和光同塵,兄弟姐妹親戚要和好、和美,干部群眾要和聲、和易、和衷共濟,世界要和解、和諧、和平共處等等。人類社會就像“音族”一樣,以家庭、家族、族群、村寨、地區(qū)、城市、民族、國家等乃至全人類,都必須憑借高度的諧和精神構成的“親和力”、有序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成為和諧社會。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之間文化和諧,是全世界人民的根本理想?!安煌氖挛锖投y(tǒng)一”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禮之用和為貴”上升到思想高度,是人們行為的根本準則。和睦和興是父母、夫妻、兄弟姐妹興家致富的根本所在?!昂椭C有序”是社會前進的根本前提?!昂推结绕稹笔侵袊?1世紀的發(fā)展道路?!昂推脚c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和諧社會”是先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和而不同”哲學源流于中國,所以,冠以“中國”二字的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應該自覺學習、深刻認識理解和運用“和而不同”哲學,以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進程。
[1]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