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艷
教學情境是數學教材呈現知識的載體,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平臺,是溝通生活實例與數學知識的橋梁。在教學中,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可以使學生在形象具體的生活實例中體會與感知數學、理解和應用數學。但教學情境應擯棄生活的繁華,回歸數學的本質,以思維能力為核心,還數學教學情境的數學味。
曾聽過這樣一堂課:一年級上冊《0的加減法》,老師出示情境圖:一只鳥窩里原有三只小鳥,接著三只小鳥全都飛走了。
師:小朋友們看到了什么?
生1:窩里有三只小鳥,他們叫得很高興。
師:你的想象力很豐富,其他小朋友要向你學習。
生1:他們想去找媽媽!
師:說得真好。
生2:不是去找媽媽,而是小鳥們餓了,去找吃的了。
師:你會用“不是……而是”,你的用詞真豐富。
生1:不對,小鳥不會自己去找吃的,都是媽媽找回來喂給它們吃。
師:哦,你怎么知道的呀?
生1:我從書上看到的。
師:你的知識真豐富,老師真佩服你!……
這個情境設置,承載著太多的生活氣息,久久沒有進入新課的學習,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教材設計這一情境的目的,是使學生從“三只小鳥全部飛走了”的生活情境中進入到“窩里一只小鳥都沒有了,該用什么數來表示”的數學情境中,進而順利地解決問題,掌握新知識,從而實現由“生活數學”向“學校數學”的轉變。
我們教師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能把情境設置唯一理解為生活情境,其實情境并不都是聯系生活實際的,有些數學知識本身也可以成為有趣的情境:如數學實驗與過程體驗的情境,童話故事、數學典故的情境,數學游戲、競賽的情境等。無論哪種情境,一定要注意保留情境的“數學味”。好的情境設置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溝通生活情境與數學情境的關系,而且能把數學引向深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但卻是生活知識的總結和提煉,所以數學學習不應該只徘徊于生活經歷,而應該不斷地從生活經驗中提煉出數學信息,發(fā)現數學問題,揭示數學規(guī)律、優(yōu)化或重組認知結構,這個過程即數學化的過程。教師們在使用數學學情境的過程中,應該讓生活化和數學味相輔相成。忽視了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是僵化的說教,而失去了數學味的教學情境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將流于形式,兩者缺一不可。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們在使用教學情境時,應該讓學生從數學味中感受生活化,從生活化中提煉出數學味。如吳正憲老師執(zhí)教的《平均數》一課,她設計了一個拍球的情境引出“平均數”的概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吳老師把全班分兩組:聰明組、智慧組,每組派3個代表,每個代表拍球5秒鐘,再把總數加起來,聰明組的總數多,所以宣布“聰明組贏了”。接著,吳老師主動加入智慧組,智慧組一下子多了17下,老師又改口宣布“智慧組贏了”。聰明組的學生馬上質疑:“這不公平,因為人數不同?!眳抢蠋煼攀肿寣W生討論,有學生提出該用總數除以拍球的人數,求出平均每人拍球的個數,才知道哪組贏,進而引出了平均數。在這個拍球游戲中,學生產生出學習平均數的需要。吳老師請兩組學生分別算出每組人均拍球個數:智慧組(13+12+12+17)÷4≈14(個),聰明組(10+15+13)÷3≈13(個)接著問:“13、14分別代表數據的總體水平。14個是1號、2號還是3號拍的呢?老師拍了17個,多出的3個哪去了?”有學生說:“多的就給了少的。”老師歸納出平均數的含義就是“移多補少”。
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對平均數的概念理解得相當透徹,這一點從后面的練習環(huán)節(jié)就能體現出來。吳老師設計的其中一個練習題:一條河,河水的平均水位高度1.3米,小明的身高是1.5米,他在這條河游泳有沒有危險?很多同學都明白:河水的平均水位高度是1.3米,但并不是說每個地方都深1.3米,河水有深有淺,可能有的地方很深,所以,如果到了很深的地方,還是會有一定的危險的。還有一道練習題:小王從招工廣告中看到這樣一則信息:某廠福利好,待遇優(yōu)厚,人均工資1500元,但小王在工廠干了一個月,卻只領了1000元的工資,小王很納悶,明明寫好人均工資1500元,為什么自己只有1000元?那500元哪去了?誰知道為什么?這個生動的例子給了學生很多的思考,有的學生說:“那500塊是屬于別人的,有的人工資高,你的工資低,平均起來才是1500元?!睂W生只有在一系列的數學思考活動中,真正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移多補少”,才會有這么精辟的分析。
曾有一位老師將數學生活化的問題比喻成泡咖啡,如果教師們把情境設計中的生活化與數學味的問題用香咖啡原理做解釋,那么數學就象咖啡因,生活就像糖,如果數學味太濃(咖啡因太多),生活味太淡(糖太少),這樣的咖啡太苦,學生學得乏味,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令人擔憂;如果數學味太淡(咖啡因太少),生活味太濃(糖太多),這樣泡的咖啡太甜,雖然學生學得有味,但學生必備的數學雙基成為顧慮。因此,在教學中應將數學情境中的生活化和數學味和諧統(tǒng)一,為學生泡一杯“香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