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先鋒
(如皋市第二中學,江蘇如皋,226500)
“情境”這一概念進入教學視野,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課程改革的支撐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根據(jù)該理論,情境是發(fā)生學習的條件之一;二是我國當代教育家李吉林的情境教學理論。本文情境所指既包括上述理論的精髓,也有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的個性化理解。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與情境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今天的思想政治教學早已經(jīng)不是口頭的說教這種單向傳輸?shù)姆绞?,而是強調(diào)在師生互動中促進學生對思想政治的理解。顯然,思考的載體或者說途徑,離不開具體的學習情境。
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情境的理解,最初是從情境創(chuàng)設開始的。在一節(jié)課之初,教師總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以引入課題。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僅僅局限于這樣的理解還是不夠的,要想真正理解情境,需要更宏觀的視角。
根據(jù)研究,當下教育正由“認知”的范式向“情境”的范式轉換。由此可見,對情境的理解要從知識構建的角度來認識。就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學而言,梳理本門學科的發(fā)展史可以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從清末的“修身”至民國的“公民人格”,從“三民主義”到政治思想教育,既強調(diào)學習者個體的內(nèi)心修養(yǎng),也注重這種修養(yǎng)的社會性。改革開放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強調(diào)的是“雙基”背景下知識性目標的達成。
從改革開放算起,知識性目標就屬于“認知”領域所研究的范疇,具體的教學方法也是基于認知心理學生成的有意義的講授等。又由于高考制度的影響,為了讓思想政治教學的知識性目標達成,教學選擇趨向應試,從而生成了久為詬病的機械記憶、題海戰(zhàn)術。而課程改革以來,思想政治的教學更注重“人”(主要是指學生)的發(fā)展,更注重知識發(fā)生的過程(即知識的構建過程),于是建構主義等后現(xiàn)代課程理念成為支撐教學行為的重要理論。顯然,課程改革前后教學理念的轉換根本上是教學范式的轉換,是由認知的范式走向了情境的范式。
在認知的范式中,注重學生對概念和論斷的記憶與理解,而在情境的范式中,思想政治教學所期待的觀點應當由學生的主動建構去生成。因此,一個有效的學習情境應當是一個能夠支撐政治觀點形成的綜合體,而不是某一個方面。譬如在“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一課的教學中,從認知的角度看,教學的重點就在于共產(chǎn)黨領導、多黨合作、政治協(xié)商、中國特色等關鍵詞,然后是對句義的理解;而在情境的范式中,教師應當給學生提供各個民主黨派的成立背景與成員組成,以讓學生對“多黨”有深刻的理解;給學生提供新中國成立前至今的中國共產(chǎn)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以讓學生自主構建“共產(chǎn)黨領導”以及“政治協(xié)商”的含義。而“中國特色”的意義構建,則在于學生能夠有效地將中國與外國的政黨制度進行對比。因此,在情境范式的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逐詞解釋,而是給學生設計一個恰當?shù)那榫场?/p>
基于范式轉換的高度對情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教學是否有效就取決于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的行為了。顯然,此處教師的教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講”,而學也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生“聽”。那情境視角下的教與學應當是什么樣的具體行為呢?此處仍以上面所舉的“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為例來闡述。
本教學內(nèi)容關鍵在于讓學生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在于讓學生理解“多黨合作的首要前提與根本保證”,在于讓學生理解“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根據(jù)這些基本要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這樣的情境:其一,在“共商國是,同舟共濟”體例中,結合課本上提出的“你知道我國有哪些民主黨嗎”等四個問題,讓學生利用教材(尤其是“鏡頭一”和“鏡頭二”提供的信息)、網(wǎng)絡等,收集關于各民主黨派的成立背景、黨員組成特點等,如果條件不夠或者有其他考慮,也可以由教師收集后呈現(xiàn)給學生,這是給學生提供的一種物化情境。其二,引導學生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這是將物化情境轉化為知識意義的一個過程,是情境范式的核心組成部分。沒有這個部分,那所謂的情境就是為情境而情境。具體的做法可以是讓學生基于物化情境,通過概念圖的方式去尋找并發(fā)現(xiàn)各民主黨派之間的關系,確定中國共產(chǎn)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一般來說,通過這種關系的梳理就會自然發(fā)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從而也就構建出了“多黨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的意義。至于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其也可以基于以上準備的物化情境,讓學生以某一項政策(應當是具有當下時效性)的醞釀與出臺過程為載體,去梳理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chǎn)黨與民主學派所起的作用,以及在作用體現(xiàn)過程中的黨與黨之間的相互關系。特別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用一些自己的語言去描述這種關系,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做好分析歸納工作,看學生的表述是否得當,提醒學生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這是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的重要時刻,也是情境范式中學生自主構建意義的升華時刻。
當然,本知識構建過程中情境還有多個。但總的來說,情境范式下教師的角色變成了情境的設計與提供者,變成了知識(意義)構建的指導與組織者,而學生的角色是知識(意義)的構建者。顯然,這樣就讓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這一教學理念得到了真正的落實。
顯然,情境范式中思想政治教學的重心發(fā)生了轉移,教師注重于怎樣能讓學生構建出知識或意義,而學生則注重于怎樣才能構建出意義。這樣的轉移是有意義的,也是更符合學生發(fā)展需要的。因為當下的高中生早已經(jīng)不會接納直接輸入的觀點,但對自己內(nèi)心生成的觀點卻相當自信。作為思想政治教學,其主要任務是幫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這一任務要得到落實,關鍵在于讓學生自主生成相應觀念。
那么,在此教學過程中發(fā)生這樣的轉移會不會影響應試效果呢?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事實上對近年高考政治試卷有過研究的同行都知道,今天的政治高考試題已經(jīng)是十分靈活了,重點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綜合能力。而這種能力往往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在知識(意義)構建的過程中自主生成的。因此情境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學非但不會削弱高考競爭力,還會增強這種競爭力,同時也為學生將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人文基礎。筆者以為,這應當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思想政治教學的取向。
[1] 嚴昭霞.中學政治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J].教學與管理,2004(27).
[2] 司晶.論情境教學在中學思政課中的運用[D].鄭州: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