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蘭
(重慶市忠縣甘井中學,重慶,4043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當前,重慶市為配合新課程標準,要求每所學校必須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墒?,看看我們的課堂,出現(xiàn)了以下誤區(qū)。
我們的課堂不是亮點過少,而是亮點過多,這也會沖淡課堂的效果。在教學《背影》時,為了讓學生能找到感動的源泉,筆者設計了以下幾步:第一步,為情感奠基!第二步,為情感渲染!第三步,為情感升華!第四步,為情感抒發(fā)提供平臺!
第一步,從文本中尋找感動的源泉!我重點從第六段入手,采用了兩個版塊的內容設計:一是“尋找背影”,二是“凝視背影”。
第二步,借助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電視散文朗誦《背影》第六段。這一步,學生已經(jīng)有了感動的基礎。
第三步:尋找身邊的感動。我用文本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的相似內容進行對接,導入我父親的故事。我的父親,2007年1月31日上午9時,與世長辭!在課堂教學中,我利用凄美、憂傷的音樂作背景,用移步換景的方法,為學生展現(xiàn)一幕幕悲涼的場景,講述一個女兒因工作上耽誤十分鐘而錯過見父親最后一面,匆匆趕回家時,見到的是冰涼、枯瘦如柴的父親的遺體時的悲痛欲絕與生前沒有盡到孝道的深深懺悔!我父親的故事,引起了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聽眾!
第四步:書寫心目中的感動。說幾句最想對父親說的話,然后用文字記錄下瞬間的感動。這時,我情感教學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
一位廣西師范大學的語文教學法教授認為:課堂的亮點要適度。一節(jié)課到底設計多少個亮點,或者需不需要設計這么多亮點!亮點多了就很急促,就很趕,教師總想著把這東西都展示出來。如此,學生在消化的過程中,跟文本接觸的過程中就少了。課堂教學只有40分鐘,想展示的東西越多,讓學生去研讀文本的時間就會越少。
在2013年4月忠縣語文教學大賽中,一老師教學《吆喝》一課,在“編吆喝”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做了如下設計:
師:這是什么?
生:蘋果。
師:來一句吆喝,把它推銷出去!
生:紅蘋果,甜又脆,快來買!
師:說得好,蘋果獎給你!
師又拿起了鉛筆,這下可熱鬧了。
生:小鉛筆,用處大!
師:好,送給你!
(老師又拿起了筆記本)
生:老師,把那筆記本先給我吧。
全場嘩然,因為那女生的桌上已經(jīng)擺了一個蘋果,她是看上了老師手中的禮品。老師還是把筆記本給了她。
生:物美價廉,不買后悔喲!
本來設計是很有創(chuàng)意的,自備了蘋果、鉛筆、筆記本,讓學生看到這些東西后通過編吆喝這種口頭廣告的方式把東西推銷出去。前面的蘋果和鉛筆都能達到預設的效果,可是后來老師拿到價錢比較高的筆記本時,出現(xiàn)了學生要本子的狀況。雖然學生最后還是編出了廣告,可是學生是為了老師手中的禮品而編的。所以,教師在設計這樣的環(huán)節(jié)時,一定要考慮會出現(xiàn)的狀況。
導學案,已如春風般吹進了重慶的每所學校。于是,導學案如雪花般飛進了我們的語文課堂。來看看我們縣語文講課大賽中《吆喝》一課的導學案的運用吧。
一老師把導學案設計成了兩大部分,一是學習目標,二是學習過程。學習過程又分為了四個環(huán)節(jié)——檢查預習、整體感知、深入探究和拓展延伸。其中整體感知、深入探究是這樣設計的。
◆整體感知,說吆喝
1.作者介紹了北京的哪些吆喝?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介紹的?
2.他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怎樣的情感?
(1)速讀課文,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2)分析把握文章結構,學習介紹復雜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這位老師導學案整體感知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頗具匠心的,思路非常清晰,教學流程也進行得不錯。
另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分為三個板塊,一是自主學習案,二是合作探究案,三是拓展延伸案。
◆自主學習案(快速瀏覽課文,完成下面1—4小題。)
1.本文十分注意語段的銜接過渡,在文中找出這些語句,看它們承接了哪些內容?
2.閱讀4—10自然段,回答:早、晚、四季各寫了哪些吆喝?重點寫了哪幾種吆喝?
3.閱讀第4自然段,回答:老北京各種各樣的吆喝隨處可見、五花八門,作者介紹這些吆喝遵循了什么樣的順序(或思路)呢?
4.閱讀11—13自然段,回答:為了吸引顧客,叫賣者在吆喝時都采用了什么方法?聲調有哪三種變化?音韻節(jié)奏又有什么特點?請舉例說明。
應該說,這個“自主學習案”設計得也非常清晰??墒桥c第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設計比起來,太細太碎了。拿到一大張滿是字的導學案,學生有沒有心理壓力呢?是不是應該把所有的問題都設計在導學案上呢?是不是導學案設計得越詳細教學效果就越好?導學案問題設計應該是提綱挈領,不應該把教學的點點滴滴都鋪排在上面。事實證明,導學案問題設計得越詳細,學生思維的空間就越受到限制,課堂自然生成的東西就越少。
所以,真正的新課堂語文教學改革,還必須深入我們的課堂,仔細研究反思我們的課堂,這樣才能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周劍清.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三性” [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9(9).
[2] 仝建設.以讀為主,還是以講為主?——析語文教學的一個誤區(qū)[J].江蘇教育,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