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柏壽 成 敏 楊繼民 潘學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農業(yè)學報》編輯部,陜西楊凌邰城路3號大鐵10號信箱 712100,E-mail:xbnx04@nwsuaf.edu.cn
很多科技期刊,尤其是學術類科技期刊,大都要求作者在撰寫論文時把論文題目、作者姓名、署名作者所在的機構名稱、摘要和關鍵詞等翻譯成英文,并作為論文的一部分;另外,國內很多名刊也紛紛推出英文版,所刊論文全部以英文表述。在這些內容的翻譯中,有兩項比較特殊,分別是中國人名和地名的翻譯。國家標準規(guī)定: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的中國人名地名,適用于羅馬字母書寫的各種語文,如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世界語等。也就是說,當中國人名地名需要翻譯成羅馬字母書寫的各種語文時,必須以其漢語拼音字母的拼寫為準。盡管于1976年9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修訂了“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法”,但科技論文中有關中國人名和地名的漢語拼音在英文翻譯上的拼寫仍然存在一些典型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11年10月31日發(fā)布了“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guī)則”的國家標準,標準號為GB/T 28039-2011,要求于2012年2月1日起執(zhí)行[1];在2012年6月29日,又發(fā)布了關于“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的國家標準,標準號為GB/T 16159-2012,要求于當年的10月1日起執(zhí)行[2]?,F根據最新國家標準并結合1978年9月16日“國務院批轉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等部門關于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報告的通知”[3],從期刊編輯的視角對科技論文在中國人名和地名的英文翻譯上不當使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的典型問題進行審視,分析差錯產生的原因,同時提出規(guī)范的表達形式。
漢語中同音字和詞相當普遍,為了有效解決同音字、詞的區(qū)分和辨析,古漢語中很早就使用平仄聲。平聲包括陰平和陽平,也就是俗稱的一聲和二聲;仄聲包括上聲、去聲和入聲,在普通話中去掉了古漢語的入聲,保留了仄聲中的上聲和去聲,也就是所謂的3聲和4聲。在GB/T 28039-2011中要求人名拼寫時添加聲調符號,只有下屬幾個特殊場合可以不加聲調符號:漢語人名縮寫時,中文信息處理中的人名索引,公民護照上的人名。比如,某刊一篇論文的英文部分第一署名作者“周佩瑤”的漢語拼音名為“Zhou Peiyao”,未加聲調,顯然屬于不規(guī)范的形式,應該改為“Zhōu Pèiyáo”。
目前,所有期刊論文英文部分涉及中國人名的漢語拼音時,均比照“中文信息處理中的人名索引”的要求,不加注聲調符號。然而,論文英文部分署名作者的漢語拼音并不屬于“人名索引”的范疇,所以,不能比擬GB/T 28039-2011中的“5.1.5條款”(中文信息處理中的人名索引,可以把姓的字母都大寫,聲調符號可以省略)來處理。也許有人擔心人名拼音加上聲調可引起文獻檢索上的混亂,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加上聲調后若按人名拼音檢索將更加精準,不可能導致混亂。以法語為例:在法語中除出現于元音字母上的分音符、開音符、長音符和閉音符4種音符符號外,還有一種出現于字母c下面的軟音符。法國作者以英文發(fā)表論文時,署名上常會出現音符符號(圖1),并未見因字母上的音符符號而導致檢索混亂的情況發(fā)生。西班牙語和德語也有標于字母上的符號,在西班牙語中有分音符號和重音符號兩種,圖2為西班牙籍作者用英語發(fā)表的科技論文部分截圖,可看到作者姓名字母上的音符符號。圖1和圖2說明,音符符號是一個單詞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隨便丟棄;同理,聲調符號也是漢語拼音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不加聲調的漢語拼音也是不完整的。
要改變以往人名拼寫時不加聲調符號的做法,主要靠期刊編輯去引導作者;同時還要注重排版軟件的更新與升級,不要因為技術性的原因而使聲調符號在錄入和排版上出現困難。
圖l 英文論文中法籍署名作者名上的音符符號
圖2 英文論文中西班牙籍署名作者名上的音符符號
GB/T 16159-2012的“6.2.1.1”條款規(guī)定:漢語人名中的姓和名分寫,姓在前,名在后。復姓連寫。雙姓中間加連接號。姓和名的首字母分別大寫,雙姓兩個字首字母都大寫。筆名、別名等,按姓名寫法處理。GB/T 28039-2011則指出:在人名縮寫和在中文信息處理的人名索引里,姓的所有字母可以大寫;在公民護照上不但姓的所有字母可以大寫,名的所有字母也可以大寫。由此可見:在科技論文中涉及人名拼寫時,只需將姓和名的首字母及雙姓兩個字首字母大寫,其余一律小寫。
對2012年和2013年出版的近百種科技期刊抽樣發(fā)現,人名拼寫時字母大小寫上的不規(guī)范形式主要有:姓的所有字母都以大寫表示,比如:CHEN Lin(陳霖);當名由兩個字組成時,第2個字的拼音首字母也大寫,比如:Li Xiao-Na(李曉娜);姓的所有字母和名的第2個字的首字母同時大寫,比如:ZHANG YiKai(張益凱), WANG Chang-Biao(王長彪)。
上例中的幾種不規(guī)范拼寫形式,諸如:“CHEN Lin(陳 霖)” “Li Xiao-Na(李曉娜)”“ZHANG YiKai(張益 凱)” 等,宜改為“Chén Lín”“LǐXiǎonà”“Zhāng Yìkǎi”。
在拼音中以“V”代“ü”的例子在科技論文中相當常見。 比如:“Lv Qi(呂 琦)”“LV Xiaoqi(呂曉琪)”“Lvsigang(呂四港)”(見 Jiangsu Datang International Lvsigang Power Generation Co.Ltd.)。之所以在人名或地名的漢語拼音中不能以“V”代“ü”,是因為《漢語拼音方案》[4]中對“V”的使用要求很明確:V只用來拼寫外來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GB/T 28039-2011中規(guī)定:針對技術處理的特殊需要,在必要的場合(如公民護照、對外文件和書刊等),可以用“YU”代替大寫字母“ü”。因此,上例中的“呂曉琪”在公民護照或對外文件中可以拼寫成“LYU XIAOQI”,“呂四港” 可以拼為“LYUSIGANG”。但在當前的排版技術下,大寫或小寫ü的錄入已經不成問題,書刊中若要拼寫“呂曉琪”,完全可以拼寫成“Lǚ Xiǎoqí”,準確而簡潔。
由GB/T 16159-2012的“6.2.1.1”條款可知:在人名拼寫中只有姓氏為雙姓(如:陳言,鄭李,歐陽陳,周東方)時,兩姓以連接號相連,即兩姓之間加“-”,其他情況下不能使用連接號。比如,“陳言若水”就要拼作“Chén-Yán Ruóshuǐ”。 在已發(fā)表的相當多的科技論文中,連接號(-)被加于人名兩個字的拼音之間。例如,把張澤健拼作“Zhang Zejian”,規(guī)范的拼寫形式應改為“Zhāng Zéjiàn”,表示名的兩個字的拼音之間不能加連接號。
《漢語拼音方案》對隔音符號(')的使用是這樣要求的:以a,o,e開頭的音節(jié)連接在其他音節(jié)后面的時候,如果音節(jié)的界限發(fā)生混淆,用隔音符號(')隔開。以此規(guī)則判斷,將“Henan”(河南)表示成“He'nan”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有的期刊之所以出現類似“He'nan”的錯誤拼寫形式,可能是擔心不加隔音號時存在“Hen an”式的拼讀。其實這種擔心沒有必要,假如要按“Hen an”拼讀,只能表示成“Hen'an”;在拼作“Henan”時第2個音節(jié)肯定不是以“a”開頭的,所以不會出現誤拼。此外,該用隔音符號而沒有用的例子也很多。比如:Chen Yongan(陳永安),Zhao Yuee(趙月娥)等。規(guī)范的形式分別為:Chén Yǒng'ān,Zhào Yuè'é。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有眾多的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傳統(tǒng)和文化。因此,少數民族的姓氏文化和漢族是有差別的。漢族人,不論男女老幼,都有屬于自己的姓氏;但是,對有些少數民族而言,不見得人人都有姓。以藏族為例,西藏在和平解放前屬于農奴社會,在這樣的社會形態(tài)里,作為農奴的廣大人民是沒有姓氏的,只有屬于自己的名,姓氏是當時所謂貴族的專屬品。沿襲下來,大多數藏族同胞有名而無姓,有姓有名的只是少數。如:原人大副委員長阿沛·阿旺晉美先生是藏族人,阿沛是姓,阿旺晉美是名,用拼音拼寫阿沛·阿旺晉美先生的姓名時,規(guī)范的形式為“Apèi Awàngjìnměi”。
如果一篇論文的署名作者里有少數民族的人,而且在論文的英文部分需要用漢語拼音拼寫其名,期刊的編輯在編校時就要慎重對待,不能盲目按照有名必有姓的思維定勢去處理,以免出錯。例如:有期刊將“索朗斯珠”拼作“SUOLANG Si-zhu”,有的將“旺姆”拼作“WANG Mu”,將“洛?!逼醋鳌癓UO Sang”。 顯然,編輯是將“索朗”“旺”“洛”當作姓氏處理,而將“斯珠”“姆”“?!弊鳛槊?。其實,不論“索朗斯珠”“旺姆”還是“洛?!?,他們在整體上是作為名的,為無姓之名,三者規(guī)范的拼寫分別為“Suǒlǎngsīzhū”“Wàngmǔ”和“Luòsāng”。
與上例類同的錯誤很普遍,在科技文稿的處理中,必須和當事人認真溝通,詳細了解其所在民族的姓氏文化和起名規(guī)則,不能主觀臆斷。
GB/T 16159-2012的“6.2.2.3”條款要求:已專名化的地名不再區(qū)分專名和通名,各音節(jié)連寫。
在中國縣一級的地名中,有些名稱里本來就含有“縣”字,“縣”雖為通名,但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專名化,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而構成地名。比如:陜西的“眉縣”“戶縣”“富縣”“鳳縣”等,河南的“陜縣”,山東的“單縣”等。他們規(guī)范的拼音拼寫應該是“Méixiàn”“Hùxiàn”“Fùxiàn”等。 但在很多期刊中,遇到此類縣名時,往往把其中的“眉”“戶”“富”等當作縣名拼寫,而表示成“Mei County”“Hu County”“Fu County”等。
科學研究是一項嚴肅認真的事業(yè),作為報道科研成果的科技期刊,嚴謹、準確、規(guī)范顯然是其必備的素質。在中國人名和地名的翻譯中是否準確使用漢語拼音,既關乎對外形象,又體現期刊對國家標準的認同與執(zhí)行力度。涉及的問題看似很小、很不足道,但影響很大,不得敷衍。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guī)則GB/T 28039-2011.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GB/T 16159-2012.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批轉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等部門關于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報告的通知.1978
4 李行健.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5:附錄1-附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