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悅群
一、教材分析
季羨林先生在《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文章中用娓娓道來的語氣先點明了德國人愛花,然后講述了1935年他在德國求學時看到德國家家戶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情景。道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最后講述了1980年他再次來到德國,再次看到這番情景,抒發(fā)了作者的贊美之情。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jīng)過五年多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有了自學能力。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能抓住文章主要內容并揣摩文章的表達意圖。但教師仍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培養(yǎng)閱讀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和風俗特點,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積累文中優(yōu)美語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對學生進行“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德育教育。
四、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和風俗特點,積累文中優(yōu)美語言。
五、教學難點
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對學生進行“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德育教育。
六、教法和學法
這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自讀感悟、合作交流、教師點撥”。將引導學生用“自主質疑、以疑促讀、讀議交流”的方法來學習。
七、教學準備:課件,風光片
八、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為保證本課教學目標順利完成,學生依據(jù)提綱自己認真思考完成后小組合作交流達成共識。要求如下:
1.自學生字、新詞。
2.把課文讀通順。
3.收集有關“季羨林生平、季羨林和德國、德國風情”的資料。
4.解決根據(jù)教學重難點預設的問題。
①為什么說景色是“奇麗的”民族是“奇特”的呢?理解相關句子。
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睘槭裁凑f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
③“變化是有的,但美麗并沒有改變。”“美麗”指的什么?什么沒有改變?
④“這是一個花的夢,是一個思鄉(xiāng)的夢”到底是怎樣的夢?
(通過課前預習使學生了解了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又拓寬了學習的領域,構建了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二)課堂紀實
1.導入新課
教師邊播放德國的圖片邊描述:德國是一個愛花的民族,有美麗的街景。今天我們就隨著季羨林感受德國人愛花的情懷。(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德國對于我們的學生是一個極其陌生的國度。播放圖片使他們對德國有了一定的了解,產(chǎn)生強烈的向往,促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2.學生匯報生字、新詞。然后指名讀,齊讀,讀準字音。特別強調“脊”的讀音。并說出“莞”的三種讀音。(這一環(huán)節(jié)考察了學生自學時字詞掌握的情況)
3.自讀感悟,合作交流
我把季羨林先生整體評價德國的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作為把握全文的要點。先讓學生畫出文中這句話讀一讀,然后畫出文中體現(xiàn)了“景色奇麗!民族奇特!”的句子。小組派代表匯報,其他組同學認真聽后可以補充,可以發(fā)表不同的見解。教師適時出示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并在交流過程中要注重指導朗讀。
(1)“家家戶戶都在養(yǎng)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yǎng)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體會德國人養(yǎng)花的與眾不同。
(2)“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崩谜n件讓學生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兩個詞語,使學生通過欣賞圖片直接理解本課重點,體會德國街頭的美。
(3)“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备惺艿聡思壹覒魬舻幕ㄌ嗵?。突出了花既多又美,而且不吝惜給別人看。
(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講給學生,學生更容易接受。既提高了課堂效率,檢測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又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表達和傾聽的習慣。)
4.領悟真諦
通過問題:“除了景色美,作者還感受到了哪些美?”引出本課難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p>
(1)利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組織交流,理解德國人將最美的花給別人看,自己走到街上又欣賞到別人種的花,這種境界是多么高尚無私,因此耐人尋味。
(2)學生通過講述生活中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體會當我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為我付出,這就是“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德育無處不在,從感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含義入手,對學生進行“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德育教育。)
九、總結
十、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板書是課文內容的濃縮,既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又有利于讓學生體會文章蘊含的道理。)
(作者單位 遼寧省遼陽市白塔區(qū)宗舜小學)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