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婷 孟立強 薛聆 侯玉鐸 冀來喜
(山西中醫(yī)學院,山西太原 030024)
關于針灸處方框架體系構建的思考
程艷婷 孟立強 薛聆 侯玉鐸 冀來喜
(山西中醫(yī)學院,山西太原 030024)
針灸處方是針灸臨床治療的實施方案,是影響針灸治療效果的基本因素之一。目前針灸處方缺乏系統和規(guī)范,更缺乏關于針灸處方統方模式的思考。針灸處方統方模式宜以臟腑辨證統方為經,八綱辨證統方為絡,西醫(yī)疾病系統歸屬統方為補充,使其框架具有提綱挈領、方便教學與臨床使用的特點。
針灸處方 腧穴 配伍
針灸處方是針灸臨床治療的實施方案,是指導針灸醫(yī)生臨床操作的醫(yī)療決策,是影響針灸治療效果的基本因素之一。針灸處方的制定直接反映了醫(yī)生的專業(yè)水平和科學態(tài)度[1],體現著針灸醫(yī)師治療過程中理、法、方、穴、術的全部內容。制定一首針灸處方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有:在正確辨證、明晰治療法則的基礎上,選取針灸治療所用的腧穴、療法、操作及時間。這些因素的恰當選取是針灸療效取得的關鍵所在[2],而腧穴選取在針灸處方中又首當其沖。為促進針灸處方學的發(fā)展,為教學和臨床提供簡便、有效的參考,很有必要對針灸處方的統方體系進行思考。
在《靈樞》中可看到的針灸處方形式有:(1)以經絡統方,如《靈樞.經脈》詳細列出了每條經脈的主治病證。(2)以病證統方,在“痛證”、“厥病”、“熱病”、“癲狂”、“五邪”等章節(jié)中,在對該病癥的病因病機描述之后,指出了該病癥的治療原則和具體針灸治療方法,如《靈樞·四時氣》提到:“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边@篇文字首先對癥狀、病機進行描述,然后給出治療方法,可以說是以病統方的典型代表。(3)以特定穴統方,如“五輸穴”、“原穴”、“背俞穴”等都是針灸統方的具體表現形式。故可以說經絡統方是《內經》統方的主流,是“經”;病證統方是《內經》統方的“緯”;特定穴統方是其統方形式的補充。
在《內經》之后的醫(yī)學長河中,歷代醫(yī)家及其醫(yī)學文獻在總結腧穴的同時,更是對針灸處方的總結。其中不乏以歌、訣、賦、詞形式記載的針灸處方。如:《通玄指要賦》:“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在《肘后歌》中記載有“頭面之疾針至陰,腿腳有疾風府尋”?!缎嗅樦敢琛分袑懙溃骸盎蜥橈L,先向風府、百會中。或針水,水分夾臍上邊取……?!笨梢钥闯觯@些歌、訣即是針灸處方的記載形式,也是臨床經驗總結,目的在于方便針灸醫(yī)師學習掌握及臨床應用。另外,在一些醫(yī)家醫(yī)案中也有大量針灸處方的詳盡記載,如金針王樂亭提出的“手足十二針”、“五臟俞加膈俞”、“督脈十三針”、“老十針”,以及仿效《醫(yī)學發(fā)明》而創(chuàng)立“十全大補方”等針灸組方,這些針灸處方的表現形式為現今針灸處方學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現代教材《針灸治療學》對每種疾病提供的針灸處方及方義分析基本上是針灸處方的具體表現。
現行的針灸處方仍然不能滿足現代教育模式的需要。如:針灸處方不如中醫(yī)其他各科立法、處方詳盡與明確,使學者有規(guī)律可循[3],教材總結的“針灸處方”也不過是針對某一病證提出相應的一組穴位及操作方法。目前的針灸處方一部分是《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等前人流傳下來的,也有一些是現代針灸名醫(yī)研究制定的,更多的是臨床針灸醫(yī)生自己隨證制定的[1]。針灸處方多數仍局限于某病用某穴或某穴治某病的范圍,缺乏理、法、方、穴、術的系統規(guī)范,使學者無所適從?,F代教育模式將經絡理論內容作為基礎知識模塊進行學習,它的思想貫穿在整個針灸治療過程中,是針灸醫(yī)師臨證的靈魂知識。針對疾病所用的針灸處方,及伴隨針灸處方的操作技術,是臨床療效落實的關鍵,這一內容正是現行《針灸處方學》的核心內容。要想使針灸處方發(fā)展成一門專門的學科,就必須將每一個處方的主治范圍擴大、延伸,使其產生質變與升華,賦予其更多新的內涵,使其“一方多證”。因此,要形成真正的針灸處方學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4]。筆者認為,目前針灸處方主要存在的不足是:(1)針灸處方的匯編絕大多數仍停留在穴位的總結上,缺乏科學的分類;(2)針灸處方組合方式較為復雜,且無明確固定規(guī)律,給針灸教學和臨床帶來諸多不便;(3)一病一方,違背了穴位多重性原則。針對以上問題,針灸同仁對針灸處方的配穴處方理論進行了積極探索,有人提出將腧穴配方規(guī)劃為大方、小方、輕方、重方、急方、緩方、單穴方、雙穴方及復方組合,認為應該探討與中藥方劑相似的針灸處方模式,這樣才能提高針灸的臨床治療效果,提高針藥配合的應用水平。針方雖不同于藥方,但藥方的嚴密有效、主次分明,應是針灸處方努力的未來[5]。馮斌[6]則參照中藥組方君、臣、佐、使原則,提出針灸組方的處方公式應該為:主穴+特定穴+辨證取穴+配穴,認為這樣的組穴方式更符合中醫(yī)辨證特色。
配穴處方理論的探討對針灸處方學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腧穴有著與中藥不同的主治特點,即腧穴主治表述的主要模式為用特定部位概括,或者在所概括的部位下列舉成熟、常用的病癥,腧穴的治療特點是針灸處方的重要參考依據[7]。腧穴的主治范圍不是某一個疾病,更多的體現是某一個部位,如《四總穴歌》中提到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就是其典型代表。筆者在多年關于腧穴配伍處方的臨床與科研工作中總結出以下針灸處方統方模式:
4.1 以臟腑辨證統方為經在此筆者首先提出“基本方”概念,只有這樣才能方便臨床千變萬化的疾病種類使用,也更符合臨床實際需要,實現“一方多癥”。因為臟腑在人體結構的劃分中具有統領性作用。因此,在筆者以往的研究中,以“胃病方”為基本方的針灸處方即是從發(fā)病率比較高的胃潰瘍入手,總結治療胃病的基本處方。基本方的提出,為這張?zhí)幏教峁┝烁鼘掗煹陌l(fā)展空間。腧穴主治范圍不僅表現為所治療的具體病種,更表現為對治療部位的概括,提出胃病方,即意味著這張?zhí)幏讲粌H可以治療胃潰瘍、急慢性胃炎、胃下垂,還可以治療與胃相關的嘔吐、消化不良、呃逆等。可以說,“胃病方”是針對胃部疾病的基本處方,范圍涉及西醫(yī)診斷學中與胃相關的多種疾病。以此類推,提出“肺病方”、“腎病方”、“腸病方”等。
4.2 以八綱辨證統方為絡中醫(yī)治療疾病離不開辨證分型,辨證施治、辨證配穴是針灸臨床的基礎??v觀歷代文獻中各種配穴方法,辨證思想是配穴的基本指導,是腧穴配伍最基本的規(guī)律[8]。筆者在臟腑統方的基礎上,與辨證分型的針灸處方配伍應用,可以滿足臨床復雜病情的需要,補充單純臟腑統方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一證多病種治療的需要,是中醫(yī)“異病同治”學術思想的臨床應用。本項目組對“解郁方”、“調血方”的內容整理和研究即是八綱辨證統方的部分工作內容,今后筆者將系統整理“解表方”、“益氣方”等。這些處方的不斷完善,將為《針灸處方學》提供鮮活的內容。
4.3 以西醫(yī)疾病系統歸屬統方為補充西醫(yī)疾病系統歸屬統方是對臟腑辨證統方、八鋼辨證統方的必要補充。如:血脂、血壓、內分泌等調控處方的構建是臨床對針灸處方學提出的急迫需求。
當然,具體的針灸處方應既包括腧穴配伍模式內容,也包括針刺干預手段、針刺補瀉手法、操作時間等內容,這些內容都可以包涵在針灸處方框架體系下,以此保證針灸處方具體內容的完整性。
總之,筆者的終極目標是提出符合針灸自身規(guī)律的針灸處方統方框架,在此框架下,用具體詳實的針灸處方內容來填充,使之豐滿,最后形成一張完整的針灸處方,這樣的處方框架具有提綱挈領、方便教學與臨床使用的特點。
[1]魏連海,王衛(wèi),孟向文,等.針灸處方的選穴原則和組方規(guī)律.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27(2):59
[2]魏稼.關于針灸處方的四大要素.中醫(yī)雜志,1983,24(12):45
[3]肖少卿.掌握針灸處方規(guī)律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87(2):4
[4]王然蕓,郭義,郭永明.針灸處方的歷史考析.上海針灸雜志,2012,31(3):200
[5]韓紅,谷忠悅.針灸配穴處方的理論研究與探討.遼寧中醫(yī)雜志,2008,36(8):1239
[6]馮斌.針灸組方標準化初探.湖北中醫(yī)雜志,2011,33(8):25
[7]黃龍祥.腧穴主治的規(guī)范化表述.中國針灸,2007,27(11):823
[8]羅玲,王靜,唐勇,等.腧穴配伍規(guī)律的古代文獻研究回顧.針灸臨床雜志,2009,25(12):45
R245
A
1672-397X(2014)10-0058-02
程艷婷(1976-),女,醫(yī)學博士,講師,從事針灸處方配伍應用研究。
冀來喜,tyjilaixi@126.com
2014-02-19
編輯:華由 王沁凱
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20130110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