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武 黃明
(伊寧市伊犁州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 新疆伊寧 835000)
脂肪液化是導致手術切口愈合不良的常見原因,切口脂肪液化不僅延長了切口愈合時間,還增加感染機會,加重了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根據(jù)既往較多見的原因認為多與體形肥胖,高頻電刀的使用[1],手術污染、手術時間,腫瘤患者免疫力下降、化療藥物使用等因素有關。本文收集了我科近5年的結直腸癌手術發(fā)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行經(jīng)腹結直腸癌手術發(fā)生脂肪液化共23例,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齡38~73歲,平均年齡(57.6±2.2)歲,伴糖尿病6例,Miles術6例,電刀電壓45 Hz以上9例,35 Hz以下11例。
1.2 診斷標準 (1)術后3~7 d后形成,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部分患者以切口疼痛為主。(2)患者無切口紅、腫、熱、痛等臨床表現(xiàn),常見敷料上附著或輕擠壓切口兩側有黃色液體滲出。(3)切口愈合不良,滲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及少量壞死組織。(4)血常規(guī)檢查正常,細菌培養(yǎng)為陰性[2]。
1.3 治療方法 在發(fā)現(xiàn)有脂肪液化滲出部位拆除部分縫合絲線,以止血鉗探查如切口深處仍有液體滲出,可多拆1~2針,并以碘伏砂條引流換藥1次/d,以有利于液化的液體引流,待生長出新鮮肉芽組織后,用寬膠布兩側對拉加壓包扎即可自行生長閉合。如見多量滲出液體溢出則需以止血鉗自拆線部位向上或向下探查,看脂肪層底部有無潛行的竇道,在竇道的盡端不論有無脂肪液化均予以拆縫合線1~2針與潛行的竇道相通,每日以生理鹽水或甲硝唑注射液沖洗,以無菌紗條對口引流換藥1~2次。如潛行的竇道過長,則在其中段拆除縫合線1針并與竇道相通,以上述方法分段對口引流。引流期間以TDP照射理療,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肉芽組織生長。 換藥只要注意無菌操作,無需口服或靜滴抗菌藥物。
1.4 結果 滲出較少的患者采取措施后9~15 d愈合,平均(11.8±1.7) d,滲出液較多的患者采取治療措施后3~5 d出現(xiàn)新鮮肉芽組織,均在14~23 d愈合,平均(18±25)d。
切口脂肪液化發(fā)生機制現(xiàn)今尚未完全明確,但根據(jù)臨床觀察其原因主要有:①肥胖,脂肪多是發(fā)生液化的基礎。②高頻電刀使用,高頻電刀產(chǎn)生的高溫使皮下脂肪組織因熱損傷而發(fā)生變性,毛細血管血液因高溫而凝固,同時手術切斷部分血管,肥胖患者毛細血管進一步減少,受傷的脂肪組織發(fā)生無菌性壞死,產(chǎn)生滲液,從而影響傷口愈合[3],故電刀越高熱損傷范圍越大,但電刀功率過小,一次不能徹底切開需要切開的部位,反復切割也容易造成灼傷范圍過大,最終促成脂肪液化。③手術操作不當,擠壓或鉗夾等機械刺激,切口長時間暴露均可影響組織的血供及氧化反應,導致切口脂肪液化。④感染,經(jīng)腹腸道手術切口屬II類切口,結直腸癌穿孔或梗阻的手術可達到III甚至IV類切口,術中切斷腸管或Miles術行腹壁造口時極易導致術區(qū)切口污染致術后切口感染形成脂肪液化。另患糖尿病患者如血糖控制不佳也易引起感染導致脂肪液化。⑤手術縫合切口時腹腔噴灑化療藥物溢到切口脂肪部位,對皮下脂肪刺激及毒性作用促進脂肪液化。⑥腸癌手術后熱水沖洗腹盆腔,一般均在40℃以上,過熱的溫度易引起切口表層組織壞死液化。
預防切口脂肪液化注意事項:①對肥胖患者應少用電刀或不使用電刀。若必需使用應注意調節(jié)電流強度,并盡量一次性切開脂肪組織,盡量減少與脂肪組織接觸時間[4],術中出血盡量用止血鉗止血,避免電刀止血。②術中注意無菌操作,縫合腹膜后要用干紗布擦拭切口盡可能徹底清除壞死脂肪組織。③縫合切口打結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脂肪組織。打結時松緊要適宜,過松會導致皮下積液過多,過緊會導致血運不良,縫合時要全層縫合,不留死腔。④術后腹腔噴灑化療藥物要在縫合最后幾針時提起腹膜全部撒入腹腔內(nèi),避免與切口接觸;腹腔沖洗的熱水也不宜與腹壁切口接觸。⑤手術結束后輕輕擠壓切口周圍減少周圍皮下積液。⑥術后注意患者營養(yǎng)攝入,提高機體抵抗力。⑦合并糖尿病患者積極治療糖尿病,但血糖也不宜控制過低,一般控制在10 mmol/L即可,過低機體熱量供應不穩(wěn)定影響切口生長,過高則易引起切口感染。
[1] 吳河水,黃文廣,史顯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則(附95例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11):680.
[2] 吳曉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體會[J].重慶醫(yī)學,2011,40(19):1942-1943.
[3] 戴維,秦勇,陳念平,等.皮下置管負壓引流加微波治療預防肥胖患者復部署后切口脂肪液化[J].廣東醫(yī)學,2010,31(11):1460-1463.
[4] 紀光偉,吳遠志,黃安,等.高平點到對腹部切口愈合影響的臨床研究[J].腹部外科,2003,16(5):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