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亞君 林麗萍 周玉苗
●檢測診斷
高頻超聲檢查診斷手腕部肌腱損傷的價值探討
童亞君 林麗萍 周玉苗
手腕部肌腱損傷是手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肌腱損傷后,相應關節(jié)出現(xiàn)活動障礙,臨床診斷并不困難,但缺乏直接、客觀的影像學證據(jù)。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高頻超聲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肌肉等軟組織疾病的檢查[1]。筆者對我院手腕部肌腱損傷患者的超聲檢查資料作一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高頻超聲檢查對手腕部肌腱損傷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2010-06—2012-12我院采用高頻超聲對23例手腕部肌腱損傷患者進行檢查,其中男22例,女1例;年齡16~50歲,平均22.3歲;受傷時間1h~3.5個月。損傷的伸肌腱為10條,屈肌腱13條。肌腱完全性斷裂16條(其中4條為肌腱修復術后再斷裂),兩斷端的距離為0.3~2.2cm,平均1.4cm,行肌腱修復術;肌腱不完全性斷裂1條,行肌腱修復術;肌腱術后瘢痕組織粘連5條,行粘連松解術;肌腱修復術后肌腱松弛1條,行肌腱緊縮術。
1.2 檢查方法 使用GE L7型超聲診斷儀,高頻線陣探頭,頻率為8~12MHz?;颊咦幻鎸z查者,患手置于檢查床,手腕部加墊小枕。采用直接掃查法,在損傷部位表面涂上耦合劑,對肌腱進行縱、橫多切面掃查,對患肢壓痛部位或手術切口部位進行重點掃查。掃查時調整探頭方向,盡量使聲束與肌腱垂直,避免各向異性偽像。在掃查過程中配合肢體的主動和被動運動,仔細觀察肌腱的連續(xù)性和滑動度,判斷肌腱有無斷裂,以及受損肌腱與周圍組織分界是否清晰,其形態(tài)和內部回聲是否改變,了解斷裂程度、兩斷端的距離和位置。必要時與健側對照掃查。
2.1 超聲聲像圖 (1)正常肌腱的聲像圖特征:長軸掃查肌腱,聲束與肌腱垂直時,肌腱呈束帶形纖維狀強回聲(圖1);與聲束夾角傾斜的部分由于各向異性偽像而回聲減低。橫斷面時,肌腱呈圓形、橢圓形或半月形,回聲強度取決于聲束入射角度,輕微擺動探頭可見肌腱回聲由高到低變化,腱鞘呈薄層線狀低回聲。肢體作主動和被動運動時,可見肌腱與皮膚及皮下組織作相對運動。(2)損傷肌腱的聲像圖特征:完全性斷裂時,超聲表現(xiàn)為肌腱的連續(xù)性中斷,斷端可回縮呈杵狀(圖2),斷端周圍呈低或無回聲;配合損傷遠端肢體的被動運動,其損傷近端肌腱不能滑動,此點可與部分性斷裂鑒別。部分性斷裂時,超聲表現(xiàn)為肌腱纖維部分連續(xù)性中斷。肌腱粘連時,肌腱周圍可見低回聲瘢痕組織,滑動度降低或無,動態(tài)觀察見肢體活動時牽拉周圍軟組織,與皮膚呈同步運動。肌腱術后松弛時,可見肌腱走行稍迂曲,回聲較正常肌腱低,動態(tài)觀察吻合口近端肌腱滑動度大,吻合口遠端滑動度逐漸減弱。
圖1 正常拇長屈肌腱聲像圖
圖2 右中指伸肌腱完全性斷裂聲像圖
2.2 超聲檢查所見與手術結果對照 對23條肌腱均術前行高頻超聲檢查,并與術中探查情況相對照,僅1例拇長伸肌腱完全性斷裂誤診為不完全性斷裂,其余22條均與術中探查情況相符,為手外科手術提供了有價值的診療信息。
肌腱的功能特點是通過滑動將肌肉收縮所產(chǎn)生的力傳達到作用部位,而手腕部組織結構表淺,特別適合高頻超聲檢查,實時動態(tài)觀察肌腱在運動中的情況,這也正是超聲檢查肌腱的優(yōu)勢所在。目前,超聲檢查已經(jīng)取代MRI成為評價軟組織損傷的首選方法[2]。當肌腱急性完全性斷裂時,臨床醫(yī)師通過??企w檢一般能夠明確診斷,而超聲檢查可以進一步明確斷裂的部位和斷端回縮的位置,對臨床手術方案的選擇有重要價值。而對于陳舊性肌腱斷裂、肌腱術后瘢痕組織粘連、肌腱術后松弛以及再斷裂肌腱兩斷端仍有手術縫線牽拉等肌腱損傷情況,由于缺乏典型的癥狀、體征,常難以確診,易延誤早期治療,超聲檢查則可成為手外科選擇治療方案的輔助檢查手段。但超聲檢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掌指關節(jié)以遠指伸肌腱薄而寬,當發(fā)生斜形撕裂、縱向劈裂時容易誤診、漏診,如本組患者中一誤診病例為拇長伸肌腱近節(jié)指骨段斜形完全性撕裂傷。因此,筆者認為在檢查時需要密切結合患者的病史及臨床體征進行綜合判斷。
[1] 高前麗.B型超聲波在80例滑囊炎診斷中的應用 [J].安徽醫(yī)藥, 2001,5(3):201-202.
[2]王金銳,劉吉斌.肌肉骨骼系統(tǒng)超聲影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10.
2013-01-07)
(本文編輯:沈叔洪)
317500 溫嶺,臺州骨傷醫(yī)院超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