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是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文學的啟蒙教材,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通過古詩詞教學,有助于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陶冶情操,重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不僅是新課標的客觀要求,也有利于鍛煉學生想象力和記憶力,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愛國意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教學 策略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在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古詩詞是我國古代社會人民群眾生命體驗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精湛的文字、深刻的意境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成果。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加入古詩詞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審美情趣和愛國情感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目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對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所裨益。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
(一)教學模式亟待改革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小學古詩詞教學開展面臨諸多阻礙。長期以來,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的著重點都主要集中于應試層面,由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模式上也是圍繞考試展開,為了適應“應試教育”需求,教師在古詩詞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單純關注介紹詩詞作者和詩詞大意以及詩詞背誦與默寫,而忽視了詩詞鑒賞方面的內容。新課標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提出新要求,更加注重學生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的提高,要求通過古詩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未能對課改完全適應,在教學理論和方法上跟不上理念的更新,還是采用過去的“填鴨式”機械教學,不能實現課改教學目標,教學課堂死氣沉沉。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無法適應新形勢的現實要求,教學模式亟待改革。
(二)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
許多小學語文教師自身文學功底有限,輕視古詩詞教學。經大量調查研究發(fā)現,相當一部分數量的語文教師在課程計劃編排中都將現代文作為教學重點,對古詩詞教學的態(tài)度則比較微妙,部分教師甚至對古詩詞教學采取“忽略”態(tài)度,對古詩詞相關文本的解讀單純停留于文字表面理解和作者簡介上,而對古詩詞鑒賞方面不予深入探討。由于教師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不高,在課堂教學中只能簡單地將詩詞畫面展現給學生,教學始終處于表面層次,無法深入把握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和藝術境界,導致在教學中忽視了古詩詞本身的邏輯思維,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詩詞本身的完整性和藝術性。
二、提高小學語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措施
(一)轉變教學模式
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不斷豐富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隨著社會發(fā)展與時代進步,教育教學設施也逐漸趨于完善,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發(fā)揮現代多媒體電教設備的作用,結合古詩詞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PPT、紀錄片、動畫、專題片、背景音樂等音像資料輔助教學,有效鍛煉學生邏輯思維,通過優(yōu)美的畫面和音樂,幫助學生更直接地理解詩詞內容。小學生尚處于形象思維形成時期,古詩詞通常文字簡潔凝練、意境深遠,學生學起來難度較大,通過多媒體電教設備的運用,給學生帶來更加生動直觀的感官感受,從而激發(fā)學生想象力。新型的古詩詞教學課堂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提高。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學起來輕松,教學效果顯著。
(二)提高教師文學素養(yǎng)
教師文學素養(yǎng)博大精深,通過言傳身教,學生才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當代小學生聰明、好問,語文教師必須依賴淵博的的專業(yè)知識教育、說服學生,相反,小學語文教師如果沒有足夠的文學素養(yǎng),很難在教師崗位上立足。特別是在古詩詞教學上,對語文教師人文素養(yǎng)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教師應定期參加培訓進修,以不斷提升自我文學素養(yǎng),完善知識儲備。只有具備淵博精深的文學素養(yǎng),才能真正走進課本,充分挖掘教材中深藏的內涵,從而更深層次地引導學生學習理解古詩詞中的意境。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才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才能適應新課改的現實要求。
三、詩歌學習策略研究
(一)熟悉背景,理解詩意
古詩詞一般篇幅較短,文字高度凝練,跳躍性較大,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如果教師能夠在進入正式學習前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知道詩人所處時代環(huán)境和創(chuàng)作時的心情,就能夠在理解詩意、感受作者表達情感上事半功倍。
如在《送元二使安西》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為學生講述詩人王維送別即將去往西北邊疆友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學習,幫助學生理解詩詞中不僅蘊含有詩人與友人之間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還包含著對友人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學生在感受詩詞的過程中如身臨其境,也體會到了離別的淡淡憂傷。
(二)發(fā)揮想象,感受情感
古詩詞學習最需要的就是想象力。小學生想象力豐富,正好符合詩歌學習的特點。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注重詩歌畫面感的講解,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內容所描繪的情境中去,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切身感受詩人感情,體會詩歌意境。
如詩歌《清平樂·村居》的學習,引導學生對文本詞句大意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師請同學們閉上雙眼,聽老師有感情地吟誦。在輕柔的背景音樂聲中,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學生展開想象,完全沉醉到原詞的意境之中。于是,教師提問:“來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有的說:“我仿佛看到岸上長滿碧綠的青草,隨風搖曳,還仿佛聞到了泥土的清香?!痹谡n堂熱烈的討論中,教師逐步將學生引入到生活場景之中去想象一個個生動的畫面,勾起了他們對詞中所描述的田園生活的向往,表達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樸實。
(三)熟讀成誦,其義自現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講的就是反復誦讀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理解課文之后反復誦讀,理解其節(jié)奏韻律,有感情地背誦過程中對古詩詞進行再學習、再創(chuàng)造,加強理解和記憶,在誦讀的抑揚頓挫中再度與詩人產生穿越時空的情感共鳴。
四、結束語
古詩詞是我國勞動人民社會活動的精神文化成果,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重要資源。教育部門和教師在課堂課外教學引導中應注重古詩詞教學的策略藝術,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典文化的興趣,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揚.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顧鳳芝. 讓學生在朗讀中入境悟情——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3:146+152.
[3]陳曉紅. 感受詩詞的馨香——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策略淺談[J]. 學生之友(小學版),20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