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提出:“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合作。”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提出:“要具備豐富的知識,更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還要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更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著眼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诖耍覀冋J為教育的核心價值應該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于是,在湖里區(qū)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的組織下我們開始了“先學后教,反饋矯正”的教改實驗,并找到了一條立足校本,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fā)展的新路子。
【關鍵詞】
求知生存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517(2014)02-0081-03
一、更新觀念,為發(fā)展“奠基”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的教育理念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以人為本,面向全體”的觀念得到了教師們的認可,但轉化為具體的課堂教學上,卻依然存在大部分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現象,傳統(tǒng)的教授方式占據了課堂,學生沒有主體可言,學習無趣,學生厭學。找準“病根”之后,就必須對癥下藥。如何把教師表面的觀念轉為深刻的理念呢?我們開始組織教師參加多層次的學習,舉辦課堂教學模式的培訓活動……歷經一場場“頭腦風暴”的洗禮后,教師們都深刻理解了要落實“以人為本,面向全體”的教學理念,就要圍繞“教與學”的關系進行實踐與探索,教學就必須以“學為先,教為后;學為重,教為輔。”
二、組建小組,為發(fā)展“聚力”
為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度,學校先從形式上改變傳統(tǒng)的座位擺放,即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學生進行4~6人的組合,將課桌合并成大方塊,讓學生圍坐一起,并對組內成員進行任務分工,使每個成員都是“官”,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事做;同時建立“師徒制”。并以“德育”為首,多渠道強化學生的行為及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如:發(fā)揮壁畫功能、為學生構建和諧進取的文化氛圍;采用捆綁評價,為學生營造團隊意識和融洽的合作學習良好氛圍。
“合作小組”的實施實踐了“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一基本理念,它讓學生在課堂內人人有事做,人人都發(fā)言,人人都參與;它關注了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三、整編學案,為發(fā)展“提質”
“合作小組”模式建立后,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但同時也發(fā)現組內成員在討論交流時,發(fā)言的內容質量低,互動效果差。若要“主體” 發(fā)光出彩,就必須落實“先學”?!跋葘W后教”,先學是關鍵,要使“先學”有效,精心設計編寫“學案”就至關重要了。畢竟“學案”是“教”與“學”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學會自學的“拐棍”。為此,我們得重新定位“先學”:一是“常規(guī)性先學”,即對傳統(tǒng)的“古老”的預習進行改進、規(guī)定,形成各年級的“先學任務單”;二是“導思性先學”,即立足學情,深入進行《導學與反饋》的整編。
1.“常規(guī)性先學” ——
以初步感知整體內容為原則,側重于閱讀和雙基,要求較低,學生只要依照教師的先學任務單的具體要求,進行課前預習即可。
2.“導思性先學”——
它針對課時目標,重難點等,以滲透“學習方法”為原則,設計2—3道導學思考題,并以提綱形式呈現給學生,以幫助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后完成“自學”任務。相比于常規(guī)性先學,它更具有針對性,對學生的要求也略有提升。
以下就課前先學的引導作簡單列舉:
#61656;語文學科:教師從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fā),抓住文本的線索,根據教學內容、重難點,提煉既出輻射全文滲又透學習方法的綱領性問題,引領學生站在整體的高度審視文本,學習語文,為學生鋪路搭橋,幫助學生順利、自信地完成先學任務。主要有以下的方法:
(1)繪畫法
例:《爬山虎的腳》:根據課文描寫,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并試著介紹爬山虎的腳。(借助畫畫激發(fā)學生先學的興趣,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若課堂上學生基本能有序介紹,那就說明“先學有效”。)
(2)批注法
例:《老人與海鷗》:細讀1—13自然段,請勾畫出描寫“老人與海鷗象親人一樣”的相關語句,讀一讀,并批注自己的體會。(批注是語文課常用的一種方法,也是落實“先學”的主要途徑,突出了學生自我思想的原始暴露。)
(3)表格法
例:《扁鵲治病》:默讀課文,填寫下表,并試著根據表格敘述課文的主要內容。(表格式的填寫簡單清晰,有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梳理。)
時間扁鵲診斷桓公態(tài)度結果
(4)樹狀圖
例:《貓》:默讀課文,根據提示完成圖中的填空,進一步梳理文脈,概括課文大意。(樹狀圖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體現概括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滲透。)
既老實又()又( )
大貓性格( )既()又()
(第自然段) 既()又( )之情
貓 耍雞毛、線團
小貓非常( )
(第自然段)
數學學科: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取決于學生的積極思維和自信心理。從本質上看,“學案”就是學生“先學”的拐杖。因此,數學學科的“學案“側重于滲透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建構“新舊”知識體系,促進學生主動運用原有知識經驗去解決新知,獲取新知,提煉新知。教師可根據課時的重難點,盡量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提煉出有導向價值的“導思題”1—3題,以利于學生回家預習時有臺階可攀,第二天上課時有備而來,達到輕松學習、高效收成之效果。主要方法有:
(1)觀察法
例:《連除的簡便算法》:閱讀P43(例3)
第一,請圈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并試著用兩種方法列式解答:
第二,觀察解答的結果,你發(fā)現的規(guī)律是
(新課程改革以來,計算的教學都融入到具體的情境中,先學時,便可放手讓學生依據情境去理順數量關系,運用原有知識去解決問題,引導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發(fā)現連除簡便算法的規(guī)律。)
(2)圖文法
例:《長方體的認識》:閱讀P28,觀察長方體,完成下列表格。
長方體的特征
面()個面,形狀是( )。
棱()條棱,相對的棱()。
頂點()個頂點,()條棱相交可以得到一個頂點。
(圖文法,能很好地把事物的特點清晰地表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整理、記憶。)
(3)轉化法
例:《梯形的面積》:閱讀P88—89
第一,請選擇一個或兩個梯形,剪一剪,拼一拼,(利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將它變成:可用已學面積公式進行計算的圖形,并用文字或者圖形作簡要說明。
第二,根據你的剪拼,試著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可用文字,也可用字母表示)
S梯 = ________________
(數學知識之間是密切聯系的,舊知是新知學習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發(fā)展,轉化數學思想在數學學習中大量存在,通過導學,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也掌握學習的方法。)
(4)遷移法
例:《比的基本性質》:
①觀察下面一組式子,你發(fā)現了什么?
= = 這是運用了___性質。
6︰8=()︰()=12︰16我發(fā)現:這是___性質。
(從舊知入手,引導分析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利用遷移規(guī)律,設計有層次、有啟發(fā)的導思題,縮短了未知與已知的距離,幫助學生架構新舊知識的橋梁,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導學與反饋》的輔助先學,為學生插上了自學的翅膀,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質量。課堂上,教師就能少講精教,保證當堂的反饋矯正,真正做到以約馭博,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適時后教,為發(fā)展“增效”
為避免教師不由自主的“一言堂”或“問答式”現象,學校對教改的課堂模式進行規(guī)范與優(yōu)化,形成了簡潔的、可操作的教學流程:
(1)診斷導入,設疑激趣,揭示目標
(2)導學啟思,合作探究,依學后教
(3)當堂反饋,及時矯正,總結分享
此流程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是“導學啟思”。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充分展示先學的重要平臺,當學生呈現其原滋原味的思維與師、生產生碰撞時,教師有效的“后教”是極為重要的!那么“后教”何時出手?“后教”教什么內容?經過實踐與探索,我們得出八個字——“依學定教,緣學而導”?!耙缹W”的“學”,既指學生的原有知識、能力水平,更指學生對新知的預習自學狀況,它是后教的依據與起點。依了這個“學”,教師的教就能去除不少低效行為,就能擠除許多課堂水份?!熬墝W”的“學”,是“定教”之后更高層次的“學”,它既指“定教”之后的新水準,更指定教之后的新困惑,它是導的新依據與新起點。緣了這個“學”,教師的“導”就能直接指向問題實質,就能一針見血。也就是說“后教”要把握時機,適時而教,點撥提升。以下是“依學定教,緣學而導”主要策略:
1.依錯誤而導
如:在教學《戰(zhàn)象》一課,當學生用小標題歸納嘎羧所做的事件,出現“回到戰(zhàn)場”和“憑吊戰(zhàn)場”兩種答案時,教師及時后教:“嘎羧回到戰(zhàn)場還有做些什么事嗎?請你回到文中再讀一讀。”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有了新的認識后,教師便及時小結:“回到戰(zhàn)場”并不能全面概括這個事件的全部內容,而“憑吊戰(zhàn)場”這個詞就比較準確。適時的點撥小結糾正了學生不準確的想法。
2.依缺漏而導
如:數學課上,當學生初步理解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時,教師便順著學生思維引導:“5×2.4也等于12,那可以說5和2.4是12的因數嗎?”一個有針對性的反例,讓學生明白了本單元研究內容的范圍是整數,補全了學生的缺漏。
3.依疑難而導
課堂上的疑難處有時并非學生能解決,此時,教師就該“出手相助。”如:教學《稍復雜的方程》例3時,題目是: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積為陸地面積的2.4倍。地球上的海洋面積與陸地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千米?當學生展示先學成果,列出方程“X+2.4X=5.1”時,一學生質疑:“為何設陸地面積為X?”此刻,班級鴉雀無聲,教師就應及時出手:“海洋與陸地這兩個量,誰是作為標準的一倍量來被比呢?”而后,教師依學生的匯報小結:“一般將標準的那個量設為X,再用含X的式子表示另一個未知數?!?/p>
4.依提升而導
再如:數學《植樹問題》一課上,在小組匯報后并得出結論時,教師應該機智地引導學生對“棵樹=間隔數+1”這個公式的深度理解,即刻追問:為什么要加“1”?間隔數該怎么求?如果只栽一端還能用這個公式嗎?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突破教學的重難點,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后教”模式的探索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更使教師的教學機智得以不斷地歷練。在生生互動,師生共研的教學實踐中,高效課堂應運而生,師生的發(fā)展更是不言而喻了。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會學生學”。然而,“先學后教,反饋矯正”的課堂正是在孕育會學習、能合作、敢爭先、勇創(chuàng)新的思維萌芽,它從小學這個基礎的層面上改變了中國學生接受、服從、無主見的思維方式,它為師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聚集了接地氣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