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芬
思維定勢是人們按照一種固定思路去考慮問題。它既有積極的一面,同時又有消極的一面。其消極的一面往往表現在思維的惰性、呆板性,妨礙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和邏輯性。
例如: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a-3)+a-2=0中的a為負整數,求出那些能使方程的x為整數的a的值。
我班有很多同學在求解此題時,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嚴重影響,緊緊抓住關于x的二次方程不放松,先用求根公式求出其根的表達式x=。然后據此進行討論,a為何負數時,x取整數。這種解題方法既有一定難度,又很繁瑣。
對于此題,如果將主元變更一下,將原方程整理成關于a的一次方程(x2-2x+1)a=2-6x,于是問題就能歸結為:x為整數時,求上述方程的負整數根。經過同學們的熱烈討論,不難求出a的值為-10、-4,此時x的值為2、3。
對于初中數學教學,怎樣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呢?為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供同行們在教學時參考。
一、抓住事物的本質性,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1:在正方形ABCD據在的平面有一點P,使△PBC、△PAB、△PCD和△PDA都是等腰三角形,則具有這樣性質的P點的個數共有多少個?
這道題的迷惑性非常大,一般學生都認為這樣的P點只有一個,即正方形的對角線的交點,究其錯誤根源是習慣上把“△PBA為等腰三角形”理解為PA=PB,即P為頂點的等腰三角形,而忽視了PA=PB或PB=AB等情況,是思維定勢造成的。
二、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例2:化簡
學生解此題,通常是將其分母有理化。這種方法當然可以計算出正確的結果,但其解法比較麻煩。如果讓學生注意到2與分母的內在聯系:
2=(+)2-[()2+()2]= (+)2-()2=(++)(+-)
學生就容易求出原式=(+-)。
三、把握事物存在的條件,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例3:設a≤1,b≤1,求證:ab+≤1
錯證:由已知條件a≤1,b≤1,可設a=cosα,b=sinα。故ab+=cosαsinα+=cosαsinα+cosαsinα≤2cosαsinα=sin2α≤1.
不難發(fā)現,這里利用了潛在假設a2+b2=1,受類似習題的影響,在思維上缺乏邏輯的嚴密性。因此,出現此題錯證的主要原因。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面,才能不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