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舒婕
近兩年,生鮮電商遍地開花,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強調支持發(fā)展農產品網上交易,引得天貓、京東、順豐、蘇寧等各行業(yè)大佬紛紛涉足。市場火爆的背后,是旺盛消費需求的井噴式爆發(fā)。2013年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guī)模約為1.8萬億元,同比增長近40%,占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以上,但通過網絡交易的生鮮產品占其比例尚不足1%。
生鮮電商無疑是一片潛力巨大的藍海,剛剛提交IPO的京東不久前更是提出希望為客戶提供“產品10分鐘送達”的美好愿景。但另一方面,生鮮電商卻也是“難啃的骨頭”,中信建投證券中小市值研究組、民生證券田慧藍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生鮮電商的高損耗、高配送成本、上游采購難把關,一直是行業(yè)難以盈利的三個難點。
三大“流派”唱主角
目前生鮮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可分為三類,以淘寶和京東為代表的綜合電商(平臺型)、以中糧我買網為代表的垂直電商(自主型)和由順豐領銜的快遞公司等。三類商家各有優(yōu)勢,綜合電商擁有龐大的用戶基數(shù),垂直電商供應鏈管理出色,而快遞公司則掌握著強大的物流體系(表1)。
綜合電商平臺基本以開放平臺為主,采取讓商家自主入駐的方式,由后者自行配送,在避免投入巨大成本的同時,以傭金服務費為主要收入。相較之下,垂直電商則完完全全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型的選手,賺取的是進銷價的差額。而且它們中的許多都以自建農場、向上把控源頭為賣點。自建農場和自營配送兩手一起抓的沱沱工社成立于2008年,由美國上市公司九城集團旗下北京九城天時生態(tài)農業(yè)有限公司打造,目前已初見業(yè)績。2013年上半年,其銷售額1960萬元,同比增長81.48%,日訂單量維持在800-1200份,客單價200-300元,而用戶每月平均購買頻率也達到2.5次。沱沱工社目前已覆蓋包括北京、上海等32座城市。此外,由喻華鋒創(chuàng)辦的本來生活網2013年在褚時健傳奇般人生故事的帶動下也火速上位。
事實上,目前盈利的生鮮電商主要是在細分市場,例如專門做有機果蔬配送的公司,有自己的生產基地,針對的大多是禮品、年節(jié)、單位團購等特殊市場,這些公司的利潤率可能達到50%甚至更高。而一般品類的生鮮業(yè)務最高只能達到20%,雖高于實體超市(如永輝超市目前為近13%),但還是無法消化人工和物流成本。
快遞公司做生鮮電商的代表為順豐優(yōu)選,其網站于2012年5月上線,定位于中高端食品B2C,其中70%均為進口食品,商品數(shù)量超過1萬種。其中主推的生鮮頻道,占整個平臺銷售額的50%。背靠順豐強大的快遞平臺,順豐優(yōu)選類似自主型電商,采用供應商供貨、順豐統(tǒng)一銷售的模式。目前,其客戶重復購買率40%。截至2013年底,銷售額估計可達到1億元。
在海外,大型傳統(tǒng)零售商通常將實體店作為物流配送的基礎,因此,它們的在線雜貨業(yè)務在規(guī)模方面具有絕對的競爭優(yōu)勢。然而在中國,行業(yè)整體發(fā)展面臨瓶頸,超市集中度低,凈利率逐年下降,因此不難看出,傳統(tǒng)超市反而成了在線雜貨市場,尤其是生鮮市場的配角。永輝超市作為線下生鮮超市的先行者,旗下“半邊天”上線不足百日便悄然下線。不過,其網站為會員做配送服務,并非傳統(tǒng)電商模式,功能只是展示商品,并不具備在線支付等功能。在網站下線后,永輝表示推進電商還為時過早,但未來不會放棄電商業(yè)務。
盈利之惑
生鮮電商無疑是一片潛力巨大的藍海,但也是“難啃的骨頭”。2009-2012年間,曾涌現(xiàn)了一大批生鮮電商。過多的商家進入這個行業(yè),也導致了泡沫的產生,當時的市場需求遠未達到如今的規(guī)模,最終很多企業(yè)倒閉。2013年初北京“優(yōu)菜網”尋求轉讓及上海“天鮮配”被轉賣,標志著早期一批簡單復制普通電商模式的生鮮電商終結。事實上,2012年以后,生鮮電商們從小而美轉變?yōu)槿缃竦拇蠖?,幾乎所有生鮮品類都有所涉及。與此同時,人們對生鮮電商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巨大的商機引來互聯(lián)網巨頭們的覬覦。不過,盡管如此,生鮮電商的高損耗、高配送成本和上游采購難把關,一直是橫亙在眾商家面前的難點,生鮮電商仍然難言盈利。
無論是自營配送還是第三方配送,目前生鮮電商的損耗率大約在10%以上,有些甚至達到30%,而線下實體生鮮超市損耗率一般控制在5%以內。同時,生鮮電商的配送專業(yè)度要求較高,擁有全國網絡的冷鏈物流企業(yè)少之又少,尤其是能夠送貨上門的生鮮快遞企業(yè)更是幾乎沒有。除了順豐能夠以時效見長,從而彌補其專業(yè)度不足的短板外,其他任何一家快遞企業(yè)都不敢對此領域大包大攬。生鮮需要的全程冷鏈配送,配送成本往往高達20-40元/單,是其他類常溫產品的1-2倍。
此外,上游采購難把關也是個難題,保證可靠的質量是生鮮電商可持續(xù)經營的要點之一。生鮮客戶選擇網絡購買除了圖省心之外,對質量通常也有更高的追求,首次購買若不能保證質量,幾乎不可能產生第二次消費。然而,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導致生鮮產品的不穩(wěn)定性,像禽流感、干旱等災害都有可能導致某種產品產量銳減或瞬間乏人問津。相較之下,自主型生鮮電商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已經具備有較多優(yōu)勢,但投入與產出的比例仍然失衡。
不僅是在中國,即便是在商超業(yè)更為成熟的海外,獨立運營的在線生鮮電商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美國的Fresh Direct和Amazon Fresh兩家獨立線上雜貨電商,擁有完整的采購、倉儲、撿裝、配送模型,也由于昂貴的成本,發(fā)展極為緩慢(表2)。而成立于2000年的英國Ocado是目前生鮮電商中銷售規(guī)模較大的一家,截至2013年底實現(xiàn)銷售額8.43億英鎊,同比增長17.2%,但依然虧損510萬英鎊。配送和服務中心費用是其最大的兩項成本,分別占到了銷售收入的11.4%和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