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歆
(上海戲劇學院圖書館 上海 200040)
信息素質自1974年由美國信息產業(yè)協會主席Paul Zerkowski首次提出后[1],隨著社會進入信息化和網絡化的信息時代,日益成為全球性競爭與發(fā)展過程中人們終身學習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一種必備能力。作為21世紀復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信息素質已被納入學校教育目標和評估體系之中,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界、信息產業(yè)界乃至社會各界都關注、重視的一個熱點,信息素質教育也被列入各國的教育計劃。我國信息素質教育可以追溯到1984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2],高校文獻檢索課開展二十多年來,其內容和形式不斷調整與充實,在培養(yǎng)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利用水平、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是目前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主要方式。本文試圖通過上海戲劇學院圖書館的文檢課工作實踐及理論分析,就新時期藝術院校的信息素質教育和文檢課革新做一個粗淺的探討。
按照教育部頒發(fā)的《普通高等藝術類本科專業(yè)介紹》的要求,藝術類畢業(yè)生應獲得六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其中包括“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3]。然而相較于一般綜合性大學開設文獻檢索課進行信息素質教育的情況來看,藝術院校在這方面起步稍晚,學生的信息意識較弱,信息利用水平不高。
首先,我國的專業(yè)藝術教育,歷來都存在重技能訓練輕理論教育的現象。藝術院校往往把培養(yǎng)人才的重心放在藝術專業(yè)技能方面,因而在整個教學體系中,體現出對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和文獻檢索課程建設的重視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對信息素質和文檢課的關注、重視度。這樣的環(huán)境不利于學生自身信息素質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習型、創(chuàng)造型、適應型人才的培養(yǎng)。
其次,藝術院校專業(yè)設置不同于一般綜合性大學,音樂、舞蹈、美術、表演、播音主持等藝術類專業(yè)有其特殊性,對專業(yè)技能水平要求較高。這要求學生平時在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和訓練上投入很大一部分時間,比如學琴、練聲、作畫和排戲,學生往往忽略了圖書館的學習空間,很少有時間去圖書館,不熟悉館藏,對圖書館的功能和作用認識比較淺顯,甚至不會查閱、檢索文獻,接觸的信息量少,信息面較狹窄,信息需求意識相對比較薄弱。
再者,藝術院校圖書館作為文檢課教學工作的主要承擔者,由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基本停留在借閱還書的服務階段,發(fā)展較緩,自我宣傳幾乎沒有,在從傳統的專業(yè)型圖書館向現代化圖書館的轉變過程中,需要不斷吐故納新,汲取經驗。上海戲劇學院的文檢課從2006年才正式列入學院教學體系,作為大一新生的選修課,之前,只有圖書館開展的一些關于圖書館介紹與利用的簡單講座。面向藝術類專業(yè)的文獻檢索課程尚處于探索發(fā)展階段,目前也缺乏合適的權威性教材。
21世紀的藝術人才應該是適應新時期發(fā)展需要,綜合素質高、能力強,并具有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豐富的文化底蘊的復合型藝術人才。這些相關知識面的拓展,專業(yè)知識學習研究的深入等都需要當今的藝術類專業(yè)學生具有較高的信息素質。所以,培養(yǎng)學生信息意識、信息獲取能力及獨立思維、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是十分迫切的,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新環(huán)境下,藝術院校圖書館也要全面革新,充分利用文獻檢索課這一平臺,展開全方位、多種手段并用的信息素質教育。
當今社會越來越需要既具備較高的藝術素質,同時也具備如經濟學、管理學、傳播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結構、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藝術人才,我們在為學生開設文檢課時,對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手段等也需要緊跟時代,進行革新與發(fā)展。
傳統文檢課主要強調學生掌握文獻信息的檢索技能,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過去我們注重更多的是對學生如何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源方面的技能培訓,新時期的文檢課應擴大內涵、要求更高、設計更完善,應逐步走向真正意義的信息素質教育。信息素質教育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個基本方面[4],因此,文檢課的教學目標可分為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三個層次,結合實際將重點轉向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
戲劇學院文檢課共18個課時,在文檢課教學大綱制定中,考慮到計算機網絡和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迅速滲透和應用,我們調整了基礎知識、傳統藝術文獻檢索和計算機檢索各部分的比例,著重突出各類數據庫、搜索引擎、電子文獻和網絡信息資源的甄別、獲取與利用。
編寫教學內容時,我們精簡了基礎理論知識教育,側重傳統手工型工具檢索和現代計算機信息檢索的技能培訓;加強了計算機聯機檢索、常用數據庫和自建特色數據庫檢索的教授;補充了網絡信息資源分析與利用方面的內容,教學生從繁雜的信息中篩選出適合自己需要的信息,以增強他們的信息意識和信息利用能力;增加了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教育方面的內容。比如,根據不同專業(yè)的特點,適當加入有關知識產權的內容,提高藝術專業(yè)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和道德水準,在他們參與社會項目和各種活動過程中,懂得尊重知識產權,學會自我保護。
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大大局限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其積極性不高、參與性不強,無法達到信息素質教育所提倡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網絡環(huán)境下,我們結合新時期文檢課教學內容特點,將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應用到教學過程中,采用多樣靈活的教學手段。如,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圖文并茂的PPT演示課件進行課堂教學,通過VOD視頻點播可以進行網絡在線教學,還可以利用博客答疑、網絡提交作業(yè)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同時,我們還參考了一些現階段實施效果較好的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如在上內容較為枯燥的基礎理論課時,要先以生動、形象、與實際學習和生活聯系緊密的案例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讓他們想學、要學,而不是被學。例如,在講解信息的相關特性時,我們可以采用“空城計”的故事來佐以說明信息具有真?zhèn)涡?。又如,在給設計和創(chuàng)意專業(yè)的學生上課時,我們從優(yōu)秀的廣告集錦中挑選一些播放,學生看后會有各種啟迪和想法,同時也會加深平時潛移默化培養(yǎng)自身信息素質的意識。
(2)互動教學。在課堂內外都注意教學的互動性。如課前抽出五分鐘時間,請學生上來談談自己在文檢課學習中的所感所悟;課上留出時間給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小組討論,再由教師進行點評;課外建立博客圈,把愿意與同行、同學分享信息和資源的學生的博客整合在一個平臺上,方便專業(yè)和其他方面的信息交流。同時,我們開通電話、Email和網絡上任何可以使用的課程相關信息咨詢、意見交換方式。
(3)加強實習環(huán)節(jié)。文檢課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而實習是文檢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由于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取向和專業(yè)知識需求,我們采用先教學,即根據各專業(yè)特點列舉檢索案例,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在上機實習環(huán)節(jié),我們會擬定一些檢索課題,供學生參考選擇,但我們更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結合專業(yè)自己確定選題,增強實習的針對性,以便他們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和各自所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文檢課教學手段的拓展一方面豐富了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考核方式上,我們主要采取平時成績、上機實習、檢索實習報告三者結合。平時成績60%,實習報告40%。平時成績包括:課堂出勤率20%、課上表現30%、課后作業(yè)20%、圖書館和各類文獻、信息資源的實際利用(上機實習)占30%。對于課上認真思考、表現活躍的學生,我們希望能給予更多的鼓勵。
目前國內的信息素質教育研討會議和QQ上的高校文獻檢索教師群是我們進行或系統或零散的教學交流的主要方式。通過專業(yè)會議和平時有教學問題就可以在群里咨詢或解答,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我們也注意利用圖書館網頁、館刊《圖書、戲劇、影視》等平臺發(fā)布課程相關信息及開展讀書活動等方式,加強圖書館自身的宣傳力度,將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理念和影響進一步擴大。
目前已出版過的一部相關教材是1989年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潘樹廣的《藝術文獻檢索與利用》,但距今也有二十年之久,無法作為現代文檢課的適用教材。我們在編寫自己的教材時,參考了《藝術文獻學論綱》(董占軍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社會科學文獻檢索》(趙國璋、朱天俊、潘樹廣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版)及其他文獻信息檢索類教材。但由于我們開展文檢課工作時間不長,自身教研實踐經驗有限,編寫教材難免有疏漏不妥之處,需集合同行力量,經過權威的論證和研討,制定教材大綱與內容,爭取盡快出版一部適用性較強的藝術類文獻信息檢索教材。
戲劇學院文檢課開課至今已有四年,一直由圖書館三名工作人員兼職擔任教學任務。在知識結構、研究深度、工作時間上都存在著問題,會制約教學質量的改善和提高。為此,我們可否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是注重文檢課教師的培訓工作,任課教師要不斷學習、更新自身的圖情學、計算機、外語等業(yè)務知識,掌握專業(yè)課范圍內的最新知識和動態(tài),豐富充實授課內容。應盡快成立專門的文檢課教研室。二是加強參考咨詢工作,有條件時建立學科館員制度,學科館員能夠密切關注院系教學和科研動態(tài)信息,與學科結合緊密,可推動全校形成良好的信息素質教育氛圍。三是促進圖書館員、專業(yè)課教師及管理層的合作,爭取更大的支持[5]。文檢課教師應和專業(yè)課教師通力合作,相互走進對方課堂,讓專業(yè)教師參與到信息素養(yǎng)教育和文檢課的教學中,給予專業(yè)方向上的指導,讓文檢課教師了解、掌握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及時發(fā)現、提供信息需求。
由于教學條件限制,上海戲劇學院文檢課在上課時間、課時安排和班級規(guī)模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戲劇學院的基本專業(yè)有戲劇文學、表導演、播音主持、舞臺美術、燈光設計、服裝化妝、視覺創(chuàng)意、藝術管理等,各個專業(yè)的特色都十分明顯,在教文檢課時應各有偏重,但通常都被放在一個大班里上課,人數多達百人,且課程安排在中午時間,有時只上一個課時。在中午短暫的45分鐘課堂上,相關知識很難展開往深處、透處講授,學生或沒吃飯或急著趕其他排演活動,加上一個班人數眾多,心思容易渙散,一起上機實習機房也滿足不了,達不到我們預想的教學效果。
因此,建議最好采用小班制教學,各系分別開設,讓文檢課針對性更強。我們可以更新觀念,建立全新的多層次課程與教學體系[6],如針對新生和未系統接受過信息素質教育的學生開設“圖書館入門教育”、“重點數據庫和工具書使用”等講座;針對低年級學生開設通識性文檢課,提高他們的信息意識;針對高年級和畢業(yè)班學生開設專題文檢課,幫助他們解決論文、工作等更實際性的問題;針對研究生開設信息用戶教育專題講座,進一步強化他們的信息、科研能力。也可讓開課靈活一點,不管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可充分利用學分制的優(yōu)勢,每年開設本課程,讓不同年級的同學根據自己的基礎和需要決定哪學期選學這門課。在可能條件下,開設信息素質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
文獻信息的豐富程度是成功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基礎[7],足夠的信息資源檢索設備、多媒體設施、常用軟件以及快速的網絡通道,是學生開展信息素質訓練的必備場所。但經費不夠,數據庫不多,尤其外文數據庫很少的現狀,也制約了信息素質教育的深入。為此我們要進一步完善信息環(huán)境,加快、加深自身的特色數據庫建設,與其他藝術院校圖書館加強資源共建共享。建立包括教學大綱、電子教案、專家講座、案例庫、習題庫、試題庫等等在內的教學資源庫。開展主動推送的參考咨詢服務及特色展覽、講座、信息宣傳周、信息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信息素質教育活動。打造一支由圖書館員、教師、學生和管理干部組成的知識隊伍,了解學校教學內外部的信息需求,營造一個能夠促進學習、教學交流與知識共享的環(huán)境。充分利用校園網和互聯網,將上述各種人力、信息、知識資源都整合在一個為信息素質教育服務的平臺上。
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只有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找準自己的方向,得到最大的發(fā)展。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體,信息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持久的、系統的工程,藝術院校積極開展相應工作對學生信息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響。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網絡資源與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文獻檢索課也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求新、求變、求發(fā)展,文獻檢索課教育要逐漸向信息素質教育培養(yǎng)方向轉變,并在培養(yǎng)大學生信息素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 潘杏仙.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育與文獻檢索課的創(chuàng)新[J].情報探索,2007(5):16.
2 喻萍.高校信息素養(yǎng)教育與文獻檢索課[J].情報探索,2006(5):5.
3 邵理家,李幼蓉.高校藝術類專業(yè)學生文獻檢索與利用的教學實踐[J].圖書館學研究,2003(8):94.
4 祝婷婷.淺析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情報,2009(12):184.
5 邵峰,黃英.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文獻檢索課教學[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6(2):264.
6 湯小平.網絡環(huán)境下的高校文獻檢索課教育[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7(8):256.
7 黨玉梅.高校文獻檢索教育現狀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8(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