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蘇州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江蘇蘇州 215006)
古典戲劇英譯中的“中國英語”
——以湯顯祖的《紫簫記 》英譯為例
張玲
(蘇州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江蘇蘇州 215006)
在當(dāng)今英語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英語”代表著一種語言身份,它使我們在國際化中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特質(zhì)。由于中國古典戲劇集中體現(xiàn)了漢語的語言和文化,其英譯對研究“中國英語”很有代表性和價值。本文將借鑒美國學(xué)者勞倫斯·韋努蒂的翻譯理論,討論在中國古典戲劇英譯中,把握異化、歸化之合適度的英譯才是真正形神兼?zhèn)涞摹⒈3譂h語語言文化身份的“中國英語”。
中國古典戲劇英譯;中國英語;《紫簫記》;勞倫斯·韋努蒂
在當(dāng)今的英語全球化時代,英語語言及其承載的文化和價值觀處于霸權(quán)和主流地位。在文學(xué)領(lǐng)域,即使?jié)h語、阿拉伯語和印度語等語言有著大量語言使用者和偉大的文學(xué)傳統(tǒng),但必須通過譯為英語才能進(jìn)入世界文學(xué)視野。對此,翻譯界的學(xué)者越來越關(guān)注和思考英語以外的語種(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語言),在譯為英語的“國際化”過程中如何突顯其原本的語言身份以充分保持其民族文化個性的問題。由于“每一種語言都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特點,體現(xiàn)著某種深在的人類精神活動……語言的差異不是聲音和符號的差異,而是世界觀本身的差異”。(洪堡特,2001:29),英語即使已經(jīng)成為全球化的語言,它的語言系統(tǒng)也無法承載非英語民族文化特有的內(nèi)涵。在以英語為譯入語的翻譯中,如果要保持源語的民族文化個性,就無法避免其英譯保持源語的語言身份和特征。國外翻譯界最近幾年相繼推出了相關(guān)專著或論文,探討如何在翻譯中保持源語語言身份進(jìn)而保持文化個性和民族身份,如《翻譯與身份》(Translation and Identity)(Cronin,2006)、“仆人的裂紋鏡——全球化時代的翻譯與小語種”(The cracked looking glass of servants:Translation and minority languages in a global age)(Cronin,2009)等。
就漢語的英譯而言,漢語語言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和美學(xué)。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期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響。意象性、直觀性和模糊型是中國哲學(xué)、美學(xué)思維的主要特征。相應(yīng)地,漢語言的意義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語境性、多義性、表達(dá)的隱喻性、意義的增生性,以及理解和闡釋的多重可能性。相比之下,英語語言邏輯性強(qiáng),語法束縛較大,形式比較穩(wěn)定,具有普遍有效性,并可以作出推演,從而衍生邏輯,形成系統(tǒng),這種形式從根本上代表著重實體和真理的哲學(xué)。(王耀華,2006:5)因此,漢語英譯如果要再現(xiàn)中國文化的深層次內(nèi)涵,就不可避免需要使用有漢語語言特色的英語——“中國英語”。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英語”也是我們在當(dāng)今國際化、全球化時代的一種語言身份。汪榕培教授早在1991年就明確提出“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的觀點,指出“中國英語”是以標(biāo)準(zhǔn)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此后他又特別強(qiáng)調(diào)中國古典詩歌、散文、小說、戲劇英譯中的“中國英語”很值得欣賞和學(xué)習(xí)。(汪榕培,2003:3)汪教授在論及戲劇《牡丹亭》的翻譯時曾有一段精辟的闡述,我們不妨可以看作是對“中國英語”的解釋:“在不影響英語讀者理解的前提下,盡可能地保持作者原有的意象,或者在原有意象后面加一詮釋性的詞語,否則就寧肯犧牲原有的意象而用英語的相應(yīng)表達(dá)方式來取代……努力用英語進(jìn)行再創(chuàng)作,以體現(xiàn)原著文字的優(yōu)美。若能帶點古色古香的味道、卻又不離開當(dāng)代英語的規(guī)范,則大功告成矣。”(汪榕培,1999:51)
在西方譯界,勞倫斯·韋努蒂(L.Venuti)的觀點與汪榕培的觀點有某種契合之處。他于1986年首次提出異化翻譯的概念,之后又于1995年、1998年、2008年、2010年出版和發(fā)表相關(guān)論著和論文,不斷補(bǔ)充和修正異化翻譯理論。他的翻譯理論有效地印證了“中國英語”在中國古典戲劇英譯中的使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能鮮明地體現(xiàn)漢語語言和文化的身份。韋努蒂的理論闡釋中專門提及了翻譯和身份問題的關(guān)系。韋努蒂認(rèn)為翻譯中表現(xiàn)出的相對于主流文化的差異與身份的形成這二者之間有必然的聯(lián)系:“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機(jī)構(gòu)總是不全面或不公正地再現(xiàn)外國文化或使其他文化邊緣化。主流文化的規(guī)范影響了翻譯中身份的形成過程……翻譯的倫理應(yīng)是差異的倫理。譯者在差異倫理觀的驅(qū)動下,不再忠實于主流文化的規(guī)范,從而改變了主流身份的再生。”(Venuti,1998:83)韋努蒂提倡的差異首先體現(xiàn)在翻譯的選材。在《譯者的隱形》中,他提出選材具有重要性和策略性,主張翻譯那些偏離主流文學(xué)規(guī)范的文本,以此抵抗主體文化中的主流話語,因為在翻譯這些文本時,“即使翻譯得很通順,即使用當(dāng)代標(biāo)準(zhǔn)方言來翻譯,這種(文本)的選擇本身就能使規(guī)范陌生化”。(同上:50)韋努蒂的異化觀還表現(xiàn)在反對語言過于地道的“流暢”翻譯,主張有意使譯文的語言形式包含異質(zhì)成分,包括對原文結(jié)構(gòu)和句法結(jié)構(gòu)的亦步亦趨和仿造詞語等。值得指出的是,在強(qiáng)調(diào)異化的同時,韋努蒂特別澄清,很多人認(rèn)為異化是譯者故意使譯文讀起來像外語,這是一個誤解。他提出“異化的翻譯也只能用歸化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說,異化翻譯也是歸化”、“只能用讀者能理解并感興趣的語言做到這一點(異化)”。(郭建中,2008:43)此后,韋努蒂再次明確“外語文本中的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只能通過歸化表達(dá)間接地表現(xiàn)出來……翻譯是參照目的語中預(yù)先存在的價值觀、信仰等重組原語文本。在此過程中,譯者要對這種重組中歸化和異化的程度作出選擇……異化翻譯并不是把原語文本中的精華和有價值的內(nèi)容一目了然地表現(xiàn)出來,而是要進(jìn)行有策略的構(gòu)建,這種構(gòu)建的價值是依附于目的語的情況而存在的?!?Venuti,2010: 65)可見,韋努蒂并不主張專門使用直譯等特定的翻譯策略來達(dá)到異化的效果,譯者必須充分考慮目的語的接受情況并靈活有度地重組語言形式。韋努蒂的理論在不斷的發(fā)展和補(bǔ)充過程中,使關(guān)于異化的理解和實踐成為一個多維度的動態(tài)概念,它為古典戲劇英譯中的“中國英語”提供了有力的理論闡釋。
筆者將結(jié)合湯顯祖的早期戲劇作品《紫簫記》的英譯,探討中國古典戲劇英譯如何實踐韋努蒂的理論,把握異化以及歸化之“度”,從而使“中國英語”能“依附于目的語情況存在、使讀者理解并感興趣”而又保持漢語的語言身份和中國特色。湯顯祖戲劇作品是中國古典戲劇最高成就——明清傳奇的典型代表,其曲詞典雅迤邐,含蓄蘊藉,賓白質(zhì)樸自然,語言風(fēng)格融高雅、端莊、幽默、詼諧乃至低俗為一體,展現(xiàn)了社會生活的廣闊畫卷。因此無論在表現(xiàn)形式還是語言和內(nèi)容等各個方面,它都集中體現(xiàn)了迥異于英語主流文化的中國文化特色和身份。正如Sidiropoulou(2004:153)所說:“戲劇文本提供了有關(guān)語言身份的寶貴信息。”Daphne(2006:360)則感嘆道:“還有什么能比中國戲劇更好地代表中國呢?”
以下將從五個方面探討“中國英語”在汪榕培教授英譯的《紫簫記》(2013)中的具體體現(xiàn)。
(一)《紫簫記》中涉及了豐富多彩的物質(zhì)和精神文化。在翻譯很多有關(guān)神話、宗教、風(fēng)俗習(xí)慣和哲學(xué)思想的內(nèi)容時,可以貼近原文本在語言能指方面的表達(dá)和手法,因為語言和文化的特色不僅體現(xiàn)在詞匯的選擇上,也反映在語言的組織方式上。例如:
(1)王母
the Queen Mother
(2)今夕乃牛郞相會之夕。
The Cowboy Star will reunite with the Weaving Girl Star tonight.
(3)畫粉云屏,寶鴨熏爐對寂寥。
The mica screen splendidly painted/Faces the duckshaped smoking-oven in solitude.
這3個例子中涉及的器物和神話傳說中的人名都帶有鮮明的文化特色。翻譯時保留原來的詞語搭配和結(jié)構(gòu)能使這些內(nèi)容在譯文中直觀可感、生動鮮活。the Queen Mother這個譯文再現(xiàn)了“王母”的女性化及其作為慈祥的神女仙女之首的形象。The Cowboy Star和the Weaving Girl Star讓英語讀者能感受到神話傳說的色彩。the duck-shaped smokingoven與原文字字對應(yīng),形象地描述了這個物品的形狀和用途。
(4)燈幢影裏,顯諸天眷屬。
In the shadow of the temple pillars/Appear all the Buddhas and Budhisattvas.
(5)兮敦塔葛多,勸人及早念彌陀。拶約厄嚕怛,勸人及早參菩薩。
Xiduntageduo,/People should chant the Buddhist scripture./Suoyueeludan,/People should pay homage to Buddha earlier.
湯顯祖的戲劇作品含有大量的佛教元素,涉及了很多佛教的思想、語言和活動,這些在翻譯中要盡量保留,如以上例(4)中再現(xiàn)“諸天眷屬”的佛教內(nèi)涵以及例(5)中音譯佛教咒語,從而使讀者領(lǐng)略到這個作家及其作品的特色。湯顯祖在年輕時就接受了佛教的熏陶,對佛教情有獨鐘。這在他的幾部戲劇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中國古典戲劇在孕育、形成、成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深受佛教影響。佛教元素是中國古典戲劇的一個較為普遍的特征,因此在翻譯中應(yīng)盡量加以保留。
以上譯文中體現(xiàn)的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異質(zhì)因素能使譯文讀者感興趣,同時在上下文的語境中,讀者也完全能夠理解這樣的譯文。當(dāng)然,在有些情況下,完全異化會妨礙讀者理解上下文的邏輯關(guān)系,譯文就需要稍作歸化處理,如適當(dāng)增加解釋?!蹲虾嵱洝反罅渴褂酶鞣N成語典故、歷史典故、文學(xué)典故、文化典故等,譯者可以通過適當(dāng)歸化實現(xiàn)源語的可理解性向目的語可理解性的過渡。例如:
(6)霍王府裏,最重人日登高。
Prince Huo pays much attention to climbing the mountain 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that is,the Man's Day.
(7)因此街坊上都喚徒弟做四空。
Thus,men in the street call me Sikong,F(xiàn)our Vanities.
(8)明朝車騎美相如,那人兒不是當(dāng)壚。
Tomorrow I'll ride a magnificent wagon like Sima Xiangru,/But my wife will not serve the wine like Zhuo Wenjun.
(9)原來就是陽臺一夢。
...woke me up from my fond dream as experienced by the King of the Chu State.
以上例子分別在保留原有意象的同時使用同位語結(jié)構(gòu)、連詞like和as來達(dá)到解釋的效果,從而在讀者可理解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保證了譯文的異質(zhì)性。
(二)《紫簫記》中無論是曲詞還是賓白,很多表達(dá)都體現(xiàn)了漢語“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特征,英譯要盡量保持這種含蓄委婉的特征。
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是注重“萬物一體”、“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整體性思維模式。因此漢語語言注重上下文之間的整體聯(lián)系,以整體語境決定細(xì)部意義,語義表達(dá)更多地依賴語境,有時非常地圓融模糊。英語則注重以局部要素決定整體語義,表達(dá)嚴(yán)謹(jǐn)精確。如果在英譯時只考慮符合英語使用習(xí)慣的地道表達(dá),那么源語細(xì)膩含蓄的情感和美的感受就會喪失殆盡。例如:
(1)翠袖籠寒,踏遍春塵無跡。
With a chill in my sleeves,/I walk on the spring roads.
原文以局部代整體,以“翠袖”代人的感覺。譯文保留了“袖”的物象,同時用with...in...結(jié)構(gòu),易于理解又有著和原文相同的回味余地,應(yīng)該是異化和歸化適度結(jié)合的英譯。如果譯為“I feel cold”,其平鋪直敘的效果和原文顯然相差太大。
(2)皺蹙柳絲吹不斷,翠條條。
The wincing willows dangle in the wind/In their full verdancy.
原文通過顛倒語序,將前置修飾語置后,造成含蓄蘊藉的增值。由于語言的形式是意義的體現(xiàn),特定的語言形式能用來表達(dá)特定的意義。在翻譯時應(yīng)盡量體現(xiàn)這些語言形式的異質(zhì)特點。此處的譯文通過保留原文語序的異化處理再現(xiàn)了原文朦朧模糊的特點,與原文具有相同的審美張力。同時,in verdancy的表達(dá)使用了英語中的抽象表達(dá)法,從而巧妙地保證了漢語句法的異質(zhì)性在翻譯過程中的合理體現(xiàn)。因此,這個譯文可以說既違反了外語文本和文化的陳規(guī),又使異化翻譯落實在接受語文化中,真正做到了韋努蒂所說的“有策略的構(gòu)建”。
(3)杜秋娘是俺弟子,他卻有志淸凈,妾身猶在風(fēng)塵,眞是藍(lán)不如靑,蓮能自白也。
Du Qiuniang is my disciple.She is determined to live a secluded life,while I am still entangled in the worldly life.It is true that the master is below par with the disciple,who is like a lotus whose root grows in the mud yet its flowers are white.
英譯保留了詩句的字面意思,努力使英語讀者深刻領(lǐng)略漢語表里互見、虛實相生的表達(dá)特點,同時作了適當(dāng)?shù)脑鲆?,點明了前半部分和詩句的邏輯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說異化歸化兼而有之,又以異化為主。
(三)《紫簫記》典雅迤邐、含蓄蘊藉的語言風(fēng)格在意象的使用上得到集中的體現(xiàn)。
與西方人把文學(xué)看成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鏡子、強(qiáng)調(diào)摹仿與再現(xiàn)不同,漢語言以意象為傳情達(dá)意的重要方式。“漢語言意象的密集和豐瞻為其他語言所罕見。一首詩、一段文、一句話,詞語的數(shù)量并不多,蘊含的意象卻相當(dāng)豐富,因而容量大,啟迪性強(qiáng)。漢語言的發(fā)展,從一個側(cè)面看就是不斷的‘取景為譬,取物為喻'的意象發(fā)展過程?!?韓軍,1994:25)英譯文有責(zé)任再現(xiàn)意象的使用,使譯文讀者通過那些意象領(lǐng)略我們民族作品的獨特魅力,感悟中國民族心理的無窮奧妙。
《紫簫記》運用了大量具有傳承性和積累性的意象,它們被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一再沿用,以表達(dá)某種特定的思想感情,成為凝聚漢民族精神意味、文化心理、思維方式的符號和載體。例如:
(1)到如今修行呵,說甚么剩粉零香?花落秦川有杜鵑。
Now that I am practicing Taoism,/What's the use of talking about make-up?/I am nothing but a lonely azalea.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杜鵑花是杜鵑鳥啼血滴落所致,杜鵑鳥代表著凄涼、哀怨的情思。這句話中,說話人鮑四娘用杜鵑花的意象引發(fā)讀者的兩個聯(lián)想:她曾經(jīng)是美貌的女子,如今出家修行,孤獨哀傷。英譯在字面上傳遞了原文的語言美,同時通過增加邏輯主語“I”這個歸化的表達(dá)因素,又以nothing but和lonely來強(qiáng)調(diào)語氣,使譯文讀者能很好地在Taoism、What's the use of talking about make-up、nothing but、lonely的語境中體驗到關(guān)于“杜鵑”的象與意、情與景、心與物的統(tǒng)一,領(lǐng)略中國語言“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美妙。
(2)昨日小玉姐送我至霸橋,折柳而別,縈我心曲。
The departure with Xiaoyu at the Baling Bridge by the weeping willows has been haunting my mind.
這句話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霸橋、折柳的意象來表達(dá)夫妻依依惜別之情。橋頭往往是古時人們送別的地點?!皸盍酪馈钡拿鋪碜浴对娊?jīng)》,因此“折柳送別”就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關(guān)于此句英譯的異化和歸化,首先是保留the Baling Bridge和willows的表達(dá),同時選擇departure和haunting分別對應(yīng)于“送”、“縈”,又以增加weeping指明“柳”的悲傷含義。英譯在保持意象的同時做到了邏輯的連貫,使讀者能體驗漢語的主客同一、物我交融,領(lǐng)悟文本的情理意義。如果完全采用歸化譯法,不難想象譯文將是如何的枯燥乏味。
(3)藕花落盡,見蓮心。
And the lotus flower withers/to reveal its seed of a pure heart.
譯文保留了原句的形式和用詞,充分考慮到了對于意義表達(dá)有實際效果的語言的組合與表現(xiàn)形式,同時通過to、pure的增詞形成邏輯連貫,由于有上下文,讀者不用更多的解釋也能感知和感受漢語言此意彼的文化意趣。
(四)《紫簫記》中的語言,不論是什么風(fēng)格語體,都反映了漢語的流水句以及意合的典型特點。
漢語思維注重整體思維、直覺感悟,強(qiáng)調(diào)意念流而非邏輯形式,因此漢語語言在敘述動作、事件時,往往按照事件順序的先后和事理推移的方法呈現(xiàn)流水句式,用節(jié)節(jié)短句逐點交待事情,層層展開問題。句子之間存在內(nèi)在邏輯關(guān)聯(lián),省略詞語或句子之間的連接手段,語境在范圍和結(jié)構(gòu)上更具有制約能力。而英語重邏輯分析、重理性,進(jìn)行思維時強(qiáng)調(diào)結(jié)構(gòu)形式,在語言中的反映是借助豐富的連接詞,按照語法結(jié)構(gòu)的需要靈活安排語序而不拘泥于時序。
《紫簫記》的英譯對于流水句和意合的處理根據(jù)語體正式的程度和說話者的身份體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異化和歸化。例如:
(1)朝罷歸館中,遙望故鄉(xiāng)幾拜,不勝客邸之思。旋卽整具辛盤,奉候佳客,未遑及于毫翰。
On my way back from the audience granted by the emperor in the palace,I looked and made several bows in the direction of my hometown to express my home thoughts.As soon as I reached home,I have been busy preparing for food and drinks to serve you as my honorable guests and have not got time yet to write a poem.
(2)恰睡著,有一佳人,貌甚奇麗,含笑含顰,如來如去,在咱眼前,四顧靑衣,向前相訊。正交接間,只聽得紅蕉摶雨,翠竹敲風(fēng),原來就是陽臺一夢。
The moment I fell asleep,I saw a beauty with remarkable looks.She smiled and knitted her brows,appearing and disappearing before me.I looked up and down at her and approached her to make inquiries.We were about to exchange words when wind and rain woke me up from my fond dream as experienced by the King of the Chu State.
(3)久聞隴西李十郎相公大名,教坊們迎春而回,在此經(jīng)過。敬獻(xiàn)一曲。
We have heard of Master Li for a long time.We pass by your house on our way back from the New-Year celebrations.Let's present a song for you with all our respect.
(4)我相公玉笈金書,牙簽寶紩,中間覓怪搜奇,分門索類。俺相公目卽成誦,在靑兒手不停批。
My master has a large number of precious books,among which many are rare ones.The books ar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types.My master can recite from memory what he reads at first sight.And I frequently jot down his comments on what he reads.
以上幾句的譯文在語序上基本保持與原文的亦步亦趨,再現(xiàn)漢語言流水句和意合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了漢語的信息模式、邏輯結(jié)構(gòu)和思維方式。同時,不同程度的異化和歸化很好地表現(xiàn)了中國古典戲劇高雅與通俗、文言與口語兼有的語體風(fēng)格和行文特點,充分反映了韋努蒂提倡的譯者靈活性觀點。例(1)原文出自讀書人之口,語體比較正式。例(2)中的表達(dá)則富有文采。因此這兩句在英譯時歸化度較高一些,表現(xiàn)在增加連詞、用長句和復(fù)合句對應(yīng),或增加獨立結(jié)構(gòu)。例(3)、例(4)的句子出自教坊藝人和仆人之口,譯文基本以短句、簡單句對應(yīng),不用任何連接詞,異化度比較高,符合口語體和人物身份。
(五)《紫簫記》中的修辭手法在英譯中盡量得以保留。
漢語修辭是運用漢語語言的藝術(shù),折射出漢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思維。漢語修辭的使用深刻地反映了具象性、辯證統(tǒng)一性、中庸和諧以及深沉含蓄的文化觀念。在文學(xué)中,修辭更是文學(xué)性體現(xiàn)的一種重要手段,英譯時不能“得其意而忘其形”,為了自然、簡潔、順暢的歸化效果而直接省略,應(yīng)當(dāng)盡量再現(xiàn),才能將原作者苦心孤詣的文學(xué)效果表現(xiàn)出來,進(jìn)而傳達(dá)漢語的民族文化觀念。例如:
(1)聽了鮑四娘一唱,容夸落月,曲駐行云。
...Bao Siniang,whose beauty disgraces the moon and whose voice halts the cloud.
英譯直譯了“容夸落月,曲駐行云”這個夸張的修辭表現(xiàn)手法,而且也用了兩個四字詞beauty disgraces the moon和voice halts the cloud對應(yīng)原文的成語形式,再現(xiàn)了中文多用四字結(jié)構(gòu)的夸張修辭的特點,反映了與英語多用短語或句子形式達(dá)到夸張效果的差別。
(2)看劍重傾燕客酒,對花新按越姬箏。
When I appreciate the sword,I fill the cup again;/When I sit in face of a beauty,I fiddle the zither again.
譯文基本保持了原來的語言形式,再現(xiàn)了源語通過整齊統(tǒng)一的視覺形式所營造的均衡和諧的視覺美感。這也是中庸和諧的漢民族文化觀念的最直接的體現(xiàn)。適度的歸化則體現(xiàn)在增加主語和時間狀語體現(xiàn)邏輯關(guān)系。
(3)閃閃宵飛,南斗觸蛟龍之氣。
Like the swords flying to the azure sky,I wish to soar to the dragon's height.
(4)人非玉人,馬如金馬。
I am not as valuable as jade,but the horse is indeed as valuable as gold.
(3)、(4)兩個例子都保留了異于英語表達(dá)習(xí)慣的比喻形象:sword、dragon、jade和gold,再現(xiàn)了源語的心理聯(lián)想空間,使英語讀者通過這些生動的形象體驗到在具象性的漢語文化觀念中,概括的東西如何形象化,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例(4)如果完全異化為I am not a jade person,but the horse is indeed a golden horse,似乎太費解,因此英譯適當(dāng)歸化,用了as...as...的結(jié)構(gòu)點明這個比喻的實質(zhì)是valuable。
(5)春還春望美。春色春人過。春風(fēng)春日裊。春情春夜多。When spring displays its beauty at its advent,/People pass by in the spring sun and breeze./While the breeze brushes past on spring days;/Tender affection is stirred up on spring nights.
漢語修辭中的反復(fù)是通過重復(fù)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強(qiáng)調(diào)某個意思或突出某種情感。此句的英譯盡量使用同一個詞匯反復(fù)的手段來還原原文的結(jié)構(gòu)與意義,表現(xiàn)了中國語言的氣韻。但如果用8個spring來完全對應(yīng)于原文恐怕會非常累贅,難以卒讀。正如韋努蒂所說,不考慮接受語文化的異化翻譯反而無法把原語文本中的精華和有價值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來。(Venuti,2010:65)因此譯文用了一個非常地道的歸化表達(dá)——Tender affection is stirred up——明確了幾句話之間內(nèi)在的邏輯連貫,幫助讀者領(lǐng)悟“春”在漢語文化中的象征含義,感受漢語文化中通過“春”營造的意境和情感氣氛,最終達(dá)到了真正異化的效果。
總而言之,《紫簫記》的英譯力求使用在語言形式、文化內(nèi)涵和文學(xué)價值等方面保持中國特色的“中國英語”,再現(xiàn)漢語文化的“異質(zhì)性”。在翻譯策略上,不排除適當(dāng)采用各種歸化的形式,其目的在于保證譯文及其讀者之間“交流的通暢”,最終使讀者能理解并感興趣,從而真正實現(xiàn)異化的目的和效果。關(guān)于歸化程度的把握,語境是重要的因素,在語境能提供理解線索的情況下,盡量不用或少用歸化策略,因為歸化雖然達(dá)到了“地道”和方便理解的效果,但必然使譯文比原文長。這種“使原文不想明說的內(nèi)容清晰化的策略(explicitation)摧毀了原文,只能使原作的‘聲音'變得不清晰”。Sidiropoulou(2004:17)認(rèn)為這是對原文的“扭曲”(deforming)。對于表達(dá)簡潔卻含義豐富的漢語而言,尤其如此。
語言始終是民族身份的一個標(biāo)志。漢語語言形式代表的是漢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當(dāng)今英語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英語更是我們的一個語言身份,它使我們在國際化中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特質(zhì)。正如Michael Cronin(2009:249)所指出的:“在思考任何人類社會的身份問題時,翻譯必須占中心地位。”漢譯英的翻譯視角對“中國英語”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由于中國古典戲劇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其英譯對研究“中國英語”很有代表性和價值。許多高質(zhì)量的古典戲劇譯本也是我們學(xué)習(xí)和欣賞中國英語的很好的途徑。關(guān)于“中國英語”需要在多大程度上突出中國文化的異質(zhì)性,或是在多大程度上不得不抹去或削弱這種異質(zhì)性以便譯文能更容易地被譯入語讀者所接受這個關(guān)鍵問題,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理論給我們很大的啟發(fā),它強(qiáng)調(diào)依附于目的語情況有策略地表現(xiàn)原語文本中的精華與價值。因此,把握異化、歸化之合適度的英譯才是真正形神兼?zhèn)涞?、保持漢語語言文化身份的“中國英語”。
[1]Cronin,M.Translation and Identity[M].London:Routledge Press,2006.
[2]Cronin,M.The cracked looking glass of servants:Translation and minority languages in a global age[A].In M.Baker(ed.).Critical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Studies[C].New York:Routledge,2009.249-262.
[3]Daphne,P.L.Operatic China:Staging Chinese Identity Across the Pacific[M].New York:Macmillan,2006.
[4]Sidiropoulou,M.Linguistic Identities Through Translation[M].Amsterdam:Rodopi,2004.
[5]Venuti,L.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London:Routledge,1998.
[6]Venuti,L.Translation politics:Regimes of domestication on English[A].In M.Baker(ed.).Critical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Studies[C].New York:Routledge,2010.65-70.
[7]郭建中.韋努蒂訪談錄[J].中國翻譯,2008,(3):43-46.
[8]韓軍.語言是工具,又是文化本體[J].語文學(xué)習(xí),1994,(3):24-26.
[9]王耀華.略述語言的本性及其思想效應(yīng)——中西哲學(xué)比較的一個路向[J].華僑大學(xué)學(xué)報,2006,(2):1-8.
[10]汪榕培.《牡丹亭》英譯及傳播[J].外國語,1999,(6):48-52.
[11]汪榕培.說點“中國英語”也無妨[J].大學(xué)英語,2003,(1):2-3.
[12]汪榕培.英譯《紫簫記》[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
[13]威廉·馮·洪堡特.洪堡特語言哲學(xué)文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China English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Drama—Illustrated b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Xianzu's The Purple Jade Flute
ZHANG 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
In the current English globalization age,China English represents our language and cultural identity.As Chinese classic drama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the study of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tudy of China English.In this article,Lawrence Venuti'translation theory is drawn on for the discussion of how,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drama,we should use China English,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ppropriateness in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keeping and represent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drama;China English;The Purple Jade Flute;Lawrence Venuti
I046
A
1002-2643(2014)04-0100-05
2013-06-20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研究項目“湯顯祖戲劇的英譯與傳播”(項目編號:2013SJB740033)的階段性成果。
張玲(1975-),女,漢族,江蘇蘇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典籍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