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談中緬跨境佤族倫理文化互滲與國家文化安全

        2014-04-09 00:59:10伍家旺艾兵有
        衡水學院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佤族交流群眾

        伍家旺,艾兵有

        (1. 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 管理與經濟系,云南 臨滄 677000; 2. 浙江安防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政部,浙江 溫州 325016)

        佤族先民在阿佤山區(qū)生產、生活歷史悠久,我國最早記載佤族先民生產生活狀況的歷史文獻是晉代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一書,在該文獻中,阿佤山區(qū)居住者被稱為“濮”。歷史上對佤族有過多種稱謂,如“嘎喇”“哈瓦”“卡瓦”“卡利瓦”等,以“佤”作為該民族的固定稱謂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這時佤族內部依然對自身有著不同的稱謂。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民族工作的開展,在征得境內佤人代表一致同意的前提下最終將該民族稱謂定為“佤族”。

        在歷史長河中,佤族一度是被忽略和邊緣化的民族,經過上千年的歷史發(fā)展卻依然不被外界所知,與外界的交往交流非常有限,一直保持著神秘的色彩,也正因此,該民族形成了比較完整且獨具特色的民族倫理文化體系。但近現(xiàn)代國際政治風云變幻,國際利益網(wǎng)絡逐漸形成的過程中,佤族這一神秘的民族不可避免地被推上國際政治舞臺。

        佤族人民群眾在國民身份認同問題上經歷了跌宕起伏的變化,在中、英、緬三國歷史上多次紛繁復雜的利益斗爭過程中該民族的民族意識、國家觀念、政治觀念逐漸蘇醒。為維護二戰(zhàn)結束后中緬兩國在新歷史時期的友好關系,隨著196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lián)邦邊界條約》的簽訂,被劃分到不同國家轄域內的佤族人民開始走上了不同的發(fā)展道路[1]。中緬疆界劃定后中緬佤族同胞之間一直保持著較為密切的交往和聯(lián)系,但在不同的發(fā)展體制、發(fā)展環(huán)境和發(fā)展道路上,佤族倫理文化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揚棄和境內外佤族的交流,對我國的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影響,值得黨和政府積極關注和研究。

        一、中緬佤族倫理文化演變與發(fā)展

        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緬甸而言,佤族都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族群,甚至在族群內部也存在倫理文化“和而不同”的差異。與其他民族倫理文化演變與發(fā)展相比較,佤族的民族倫理文化發(fā)展歷程較為特殊,先后經歷了族內倫理文化差異性發(fā)展,族際交往融合發(fā)展以及現(xiàn)代民族國家框架下的差異化發(fā)展3個轉折時期。歷史上茂隆銀礦開發(fā)以及中緬邊界劃定兩大歷史事件變改了佤族族群發(fā)展的道路,這也是中緬佤族倫理文化交流的歷史前提。

        (一)族群自主發(fā)展時期

        佤族族群自主發(fā)展時期界定為佤族先祖出現(xiàn)至清乾隆年間茂隆銀礦開發(fā)之間的較長歷史時期。阿佤山處于緬甸北部、中國西南部山區(qū),山多地少,地理環(huán)境較為復雜,歷史上長期交通閉塞,經濟文化發(fā)展滯后,無論是與緬甸封建王朝還是與中國中原王朝之間的聯(lián)系都不密切。雖然我國較早時期就在臨滄、鎮(zhèn)康、孟定等地設置了相應的建制管理,但因“山高皇帝遠”,佤族地區(qū)在其自主發(fā)展較長歷史時期都依靠部落頭人、窩郎、魔巴實現(xiàn)社會管理。

        在佤族的族群自主發(fā)展時期,其族群內部包括倫理文化發(fā)展在內的各方面發(fā)展并沒有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差異性,基本處于發(fā)展與完善階段。以佤族“司崗里”傳說為基礎,逐漸衍生出佤族的世界觀、社會觀、價值觀、家庭倫理觀等一系列不成文的規(guī)范價值體系。這個時期的佤族社會還沒有涉及到國家層面的意識,也并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家概念,從統(tǒng)屬關系而言整個佤族地區(qū)應當屬于我國中原王朝管轄,歷史上的緬甸王朝政府并沒有真正地將佤族地區(qū)納入其管轄范圍[2]。

        (二)族際交往發(fā)展時期

        佤族的族際交往發(fā)展時期,主要是指由清乾隆年間茂隆銀礦開采至中緬“1941年線”劃定之間的歷史時期。雖然在佤族族群自主發(fā)展歷史時期,佤族人民群眾與周邊生活的傣族、彝族、拉祜族等少數(shù)民族也有一定的交往交流并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從族際交往和影響程度來看,之前的族際交往廣度以及深度都無法與佤漢族際交往影響深遠,先進的中原文明、中原文化對佤族倫理文化的演化與發(fā)展形成了較大沖擊,也促使佤族倫理文化在這一時期發(fā)生了分化。

        據(jù)相關史料記載,茂隆銀礦開發(fā)主要由漢族人負責,最為旺盛的時期多達數(shù)萬漢人礦工參與。民族平等、互惠互利、相互尊重是佤漢民族間相互信任的基礎,茂隆銀礦從被開發(fā)到吳尚賢被殘害并最終致使銀礦被關閉,期間共興盛了60 多年。大量漢人進駐傳統(tǒng)佤族地區(qū),開始促使傳統(tǒng)佤族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不均衡發(fā)展狀態(tài),期間甚至出現(xiàn)了漢人“夷化”的現(xiàn)象,漢族人逐漸融入到佤族群體中并接納和養(yǎng)成佤族的風俗習慣,同時吸納、認同、內化佤族的倫理道德觀念,但在先進文明和技術的影響下,佤族“漢化”并接受中原文明是主要趨勢。這一歷史時期,傳統(tǒng)佤族的倫理文化出現(xiàn)了3 種分化:第一種是傳統(tǒng)倫理文化與漢文化高度融合并逐漸被漢化;第二種和第三種是在偏遠佤族地區(qū)逐漸分化出“生佤”和“熟佤”兩支,“生佤”與“熟佤”在倫理文化發(fā)展方面的差別并不特別明顯,但從人類文明發(fā)展程度而言的確存在陳規(guī)陋俗揚棄之別,如“生佤”還一直保留著“獵頭”習俗。

        (三)現(xiàn)代民族國家形成以后的發(fā)展

        現(xiàn)代民族國家形成以后的發(fā)展,主要是指中緬兩國邊界最終劃定以后佤族倫理文化的發(fā)展。中緬邊界的劃定先后由清政府、中華民國政府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3個時期完成,不同時期對不同邊界段進行了劃定并最終于1960年10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緬甸政府完成最后的邊界劃定,實際邊界線基本沿用了“1941年線”。因各種歷史因素和現(xiàn)實政治因素的影響,大片佤族地區(qū)被劃歸緬甸政府管轄,傳統(tǒng)的佤族社會也被劃分到不同民族國家,期間佤族人民群眾經歷了較長時期的“模糊”陣痛,一度對自身身份問題產生迷茫但又不得不正視政治現(xiàn)實,國界兩邊曾經共同認同中國各時期中央政府的佤族人被迫分成不同民族國家的公民[3]。

        當前佤族主要分布于中、緬、泰三國,我國境內大概生活著40 萬佤族人,緬甸境內大概有60 萬佤族人,而泰國境內的佤族人相對較少,約為3 萬多人。目前國內較為集中的佤族人聚居區(qū)為西蒙縣和滄源縣,是我國僅有的2個佤族自治縣?,F(xiàn)代民族國家形成和中緬邊界劃定之后,邊境線兩側的佤族人分別走上了不同的發(fā)展道路,其倫理文化雖然同源,但在現(xiàn)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的影響和歷史的滌蕩中逐漸演變。

        二、當前中緬佤族倫理文化交流互滲狀況

        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之間在歷史上是關系緊密的族群,包括今天緬甸境內的佤族人民群眾的祖輩幾乎都參與了抗英斗爭、抗日斗爭,甚至抗日期間不少中國的主要指揮所地址都在如今緬方的佤族地區(qū)。雖然邊界劃定后同為佤族人被分為不同國家公民,緬方佤族人民群眾也經歷了曲折的發(fā)展,但同宗同源且山水相連的兩國佤族人民群眾之間依然保持著頻繁的交往交流。

        (一)交流的途徑與方式

        中緬佤族人民群眾歷史上并沒有身份差異的隔閡,而是共同在阿佤山地區(qū)生產生活的族群,共同締造了豐富多彩的佤文化。隨著中緬邊界線的劃定,佤族人民群眾才最終在50 多年前被劃分為不同民族國家的公民,但佤族人民群眾的主要生產生活地區(qū)并沒有發(fā)生太大變化,兩地山水相連,語言共通,風俗相似,在傳統(tǒng)民族情感的感召下定期組織“胞波節(jié)”開展交流活動。

        歷史上,是國際政治風云變幻促使佤族地區(qū)受到重視,英國、日本企圖從西南侵入我國使得佤族地區(qū)由戰(zhàn)略大后方成為戰(zhàn)略前沿。如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佤族地區(qū)再次由默默無聞的偏遠山區(qū)變?yōu)閲议_發(fā)、開放的前沿窗口,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之間的交往交流再次被釋放,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好時期。目前,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之間的民族倫理文化交流,無論是在交流途徑上還是方式上都是多層次的,既有官方層面專門組織的民族倫理文化交流,也存在大量的民間交流,眾多佤族人民群眾本系同一家族的親戚,由于國家邊界的劃定成為不同國籍的公民,現(xiàn)今依然保持著穩(wěn)定的交往。此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推進,在我國大西南的中緬邊境地區(qū)越來越多的貿易口岸被建設和開放,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之間的交流交往覆蓋了經濟層面的交往和科教、文化、衛(wèi)生等多方面的內容。

        (二)交流中身份認同的隱患

        身份認同一直是緬方佤族人民群眾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對我國境內的佤族人民群眾而言同樣具有影響。實際上,當前緬甸境內的佤族地區(qū)與我國境內的佤族地區(qū)的佤族在生產生活以及文化等方面依然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緬方佤族人的生產生活區(qū)是緬甸的第二特區(qū),俗稱“佤邦”,有著高度的自治權,擁有自己的獨立武裝力量,緬甸中央政府對佤邦事務一直難以插手。緬甸佤邦人民群眾甚至同樣使用人民幣,其移動手機信號、郵政編碼都是中國的,而且可以收看到中國的電視節(jié)目,日常消費的商品大量屬于中國生產。

        緬甸佤邦雖然擁有高度自治權,也承認緬甸中央政府對緬甸整個轄域的主權,但佤邦人的政治身份問題長期以來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佤邦人民群眾的通行證在緬甸境內其他地區(qū)的使用范圍是有限的,即在緬甸國內對佤邦公民存在“身份歧視”。而且經過對我國中原王朝以及近代政權的長期歸屬認同,尤其是抗英斗爭、抗日斗爭將佤族人民群眾空前團結起來,幾乎全員參與,這一時期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得到高度強化。而中緬邊界的劃定突然使緬方佤族人民群眾的認同情感陷入尷尬境地,“我是誰”一直是困擾緬方佤族人民群眾的問題。緬方佤族人民群眾對于身份認同的困惑延續(xù)了較長時間,而后實現(xiàn)佤邦內部的統(tǒng)一并建立佤邦政權,但這種身份認同的困惑依然沒有完全消除。一向以村寨作為基本治理單位,并篤信“司崗里”傳說和“同宗同源”思想的國內佤族人民群眾,在中緬邊界劃定問題上同樣承受著疼痛,他們的眾多親戚被劃到緬甸的治理范圍。

        不管是緬方佤族人民群眾的“身份困惑”,還是我國境內佤族人民群眾對親戚朋友分居兩國的不滿,政治的現(xiàn)實,從民族情感方面而言有其殘酷性,同時也有一定的隱患問題存在。

        (三)多邊交流與雙向交流中的矛盾

        這里所指的“雙向交流”指的是緬甸境內佤族與我國境內佤族之間的相互交往交流;“多邊交流”在這里則是指開放的國際環(huán)境下,客觀存在的其他各民族與中緬佤族之間的長期深入交流,這種多邊交流對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之間的交流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多邊交流,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對傳統(tǒng)佤族人民群眾之間的交流具有沖擊作用,對佤族傳統(tǒng)民族倫理文化具有沖擊和影響。

        這里所指的矛盾,不僅存在于緬方或我國境內佤族人民群眾內部之間,也將存在于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之間,這種矛盾與沖突并非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沖突,而在于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在于價值觀念之間的沖突。日益國際化、開放化的大環(huán)境,客觀上決定了中緬佤族人民群眾必須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必須面對傳統(tǒng)文化、倫理價值等的變遷以及變遷過程中存在的矛盾與沖突。

        在我國,由于佤族地區(qū)地緣政治地位的變化以及黨和政府各項西部戰(zhàn)略、政策的實施,佤族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高,與國內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人民群眾的交流交往廣度、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歷史上受地理自然條件限制而存在的交通道路問題、信息網(wǎng)絡問題正逐步被破解,尤其是最近幾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推進,佤族地區(qū)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在佤族地區(qū)經濟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其傳統(tǒng)民族倫理文化也經歷著揚棄的變遷,這一變遷客觀存在外來文化與傳統(tǒng)佤族倫理文化沖突的一面。對于緬方的佤族而言,其倫理文化的演變與發(fā)展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而中緬佤族倫理文化在各自產生變遷與發(fā)展之后的相互交流與交往,其共同點的變少將是一個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

        三、中緬佤族倫理文化交流國際化承載的現(xiàn)實意義與風險

        中緬佤族在中緬邊界劃定后,相互之間的交流意義已經超越了傳統(tǒng)上的地區(qū)交流范疇,而是成為了國際化的交流。如前文所述,當前中緬佤族倫理文化也并非靜止或凝固不變的,也在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生歷史性的變遷,既有著民族倫理文化內核的穩(wěn)定方面,也有著形式、內容的變遷方面。作為在中緬民族國家建立歷史上較為特殊,也作出了較大犧牲的少數(shù)民族,當今中緬佤族倫理文化的國際化交流符合國家改革開放的要求,但對國家文化安全也有著一定的風險因素存在。

        (一)基于倫理文化認同的民族認同

        這里所述之民族認同指的是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中華民族這一大民族的認同,而各民族人民群眾對自身所屬民族的認同稱為族群認同。倫理文化的認同是族群認同的基本前提,也是民族認同的基礎。與其他諸多事物一樣,少數(shù)民族人民群眾對本民族倫理文化的認同實際上也具有雙面的效果。

        佤族是一個具有完整倫理文化體系的民族,傳統(tǒng)民族倫理文化也是佤族人民群眾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保障,目前中緬佤族人民群眾所開展的交往交流活動基本是基于民族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認同,基于族群認同的情感[4]。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交流交往過程中體現(xiàn)民族的倫理文化認同,對構建和諧的中緬近鄰關系,維護邊疆社會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但就我國整體的國家安全而言,卻同時又面臨著族群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困境和問題,一旦族群認同與民族認同出現(xiàn)失衡,將在政治層面出現(xiàn)嚴重問題。一個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團結穩(wěn)定,有賴于高度的民族認同。在我國,任何國家公民都存在雙重的民族身份,如佤族人民群眾,既有著佤族的民族身份,同時也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身份,在國內政治生活中主要強調佤族的民族身份,而在國際舞臺上則更強調中華民族的民族身份。

        當前中緬佤族人民群眾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制度環(huán)境有較大差異,緬方佤族人民群眾所生活的地區(qū)主要是佤邦,而佤邦作為緬甸的第二特區(qū)具有高度的自治權,在當前這個時期幾乎相當于一個“獨立王國”。我國境內的佤族人民群眾處于社會主義制度環(huán)境下,人口較為集中的西蒙和滄源地區(qū)享受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自治權。這些差異性在中緬佤族人民群眾的民族倫理文化交流中,可能會給國內佤族人民群眾的民族認同帶來負面影響。

        (二)基于倫理文化認同的國家認同

        在大部分情況下,尤其是歷史上國際化人口流動不強的時代,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往往是統(tǒng)一的。在全球一體化、經濟全球化迅速發(fā)展,各國人口國際化流動日益頻繁的今天,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出現(xiàn)分離的現(xiàn)象已經越來越多。對民族的認同,往往是基于對民族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民族性格特點、倫理道德觀念等方面的認同,而對國家的認同往往是基于對國家體制、國家制度、國家行政等方面的認同,在當今,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不一致的現(xiàn)象已經不再鮮見。

        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之間的民族倫理文化互滲交流,客觀上對國家認同有著深遠影響。查閱和深入分析有關佤族歷史的文獻資料可以發(fā)現(xiàn),佤族人民群眾的國家認同觀念與其他主要生活于內陸地區(qū)各民族人民群眾的國家認同觀念的形成過程是有差異的。佤族人民群眾國家認同觀念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對漢族倫理文化的認同之上,是通過歷史上與漢族人交流交往并認同漢族的倫理文化,進而才形成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觀念。

        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之間的民族倫理文化交往交流,是一個交互的過程,促進雙方的了解,并在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倫理文化方面相互支持。在互滲方面所形成的客觀結果,是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還是妨礙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這值得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

        (三)中緬佤族倫理文化交流對國家文化安全的影響

        允許并保障中緬兩國的佤族人民群眾之間開展民族倫理文化交流,這既是對佤族人民群眾基本人權的尊重,也是對該民族及其歷史的尊重。從積極意義上看,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之間的民族倫理文化交流,對佤族特有的民族倫理文化傳承以及維護邊疆穩(wěn)定與發(fā)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始初狀態(tài)的佤族倫理文化所體現(xiàn)的價值和習慣是非常淳樸、寬容并具有極強凝聚力、向心力的。在當前國際化、地區(qū)化交流交往日益頻繁的時期,原始部落式的生存狀態(tài)在我國各民族中幾乎已經不存在,這也意味著佤族的民族倫理文化必然也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發(fā)生演變與變遷,這在國內佤族與其他各民族交錯雜居的地方已經有較為明顯的體現(xiàn)。

        當前中緬佤族人民群眾民族倫理文化交流與互滲,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xiàn)代社會開放因素的影響,而且以佤族族群的歷史因素為誘因的交流與互滲將延續(xù)較長的歷史過程。但是,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之間各自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制度環(huán)境的差異、政治環(huán)境的差異、文化環(huán)境的差異越來越大,這也是客觀的社會現(xiàn)實。因而,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之間的倫理文化交流互滲往往也將涉及不同價值觀念的交流與互滲,也不可避免地會對我國國家文化安全造成影響,如何在保障中緬佤族人民群眾民族倫理文化交流活動順利開展過程中既保護佤族優(yōu)秀傳統(tǒng)倫理文化傳承,同時又有效避免緬方佤族人民群眾在交流過程中將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不符的觀念對國內佤族人民群眾的思想造成負面影響,這是亟待黨和政府有效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四、結論

        中緬佤族人民群眾被分為兩個國家的公民是特定歷史因素和政治因素造成的。社會文化國際化發(fā)展的沖擊、制度環(huán)境、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必然迫使佤族傳統(tǒng)民族倫理文化在新時期不斷演變和發(fā)展,所以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之間倫理文化交流過程中存在的異質性將會越來越凸顯。差異性的擴大,不同價值觀念的滲透與 影響,中緬佤族人民群眾之間倫理文化交流的“同一性”將會逐漸被削弱,從而可能危及國家文化安全。在中緬佤族人民群眾開展民族倫理文化交流過程中,有效保障佤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倫理文化得到傳承,維護邊疆穩(wěn)定和諧,同時有效防范文化安全負面因素的影響,這是值得黨和政府給予高度重視的現(xiàn)實問題。

        [1]郭銳.中緬佤人國家意識建構的歷史敘事[J].世界民族,2012(1):20-28.

        [2]袁娥.佤族文化中的國家認同實證考量[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49-55.

        [3]何平.中國西南邊疆的變遷與中緬佤族跨國境格局的形成[J].世界民族,2001(5):45-53.

        [4]朱春玲.佤族文化:一個民族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靈魂穿透[N].西部時報,2010-12-10(09).

        猜你喜歡
        佤族交流群眾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報(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始終和群眾融為一體
        當代陜西(2021年6期)2021-07-22 06:48:48
        多讓群眾咧嘴笑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海峽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傳統(tǒng)民俗現(xiàn)代轉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節(jié)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護和傳承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zhí)著追求
        人大建設(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區(qū)基督教的調適及發(fā)展之認識
        一区一级三级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中文字幕一区日韩精品|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蜜桃| 在线观看亚洲你懂得|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 | 电驱蚊液可以插一晚上吗| 香港台湾经典三级a视频| 色两性网欧美| 蜜桃视频免费在线视频|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精品无套粉嫩白浆在线| 熟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的 |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人人| 99国产免费热播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av二区三区|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日韩中文字幕不卡网站| 人妻少妇粉嫩av专区一|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亚洲第一无码xxxxxx| 人妻少妇无码中文幕久久|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播放播| 精品av熟女一区二区偷窥海滩|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 欧美freesex黑人又粗又大| 日韩免费高清视频网站| 东京热加勒比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www夜色视频| 国产特级全黄一级毛片不卡| 国产偷拍盗摄一区二区|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国产亚洲网站免费一区二区 | 熟妇五十路六十路息与子|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在线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