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俊春 鄧方國
(1.2.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民主黨派政治參與行為的組織化發(fā)展
——對湖北省各民主黨派省級組織參與行為的研究
賀俊春1鄧方國2
(1.2.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摘 要]新時期以來,各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下,致力于提高政治參與行為的組織化水平:建立起了以政治參與專職機構為核心的組織領導體系和制度體系,參與主體范圍不斷擴大,參與的計劃性、目標性、協同性得到加強,參與模式得到確立,機制得以建立。民主黨派的政治參與已逐步走上規(guī)范發(fā)展的道路。
[關鍵詞]民主黨派 政治參與 組織化
民主黨派要充分發(fā)揮參政黨功能,就必須在實現人的組織化的基礎上,加強政治參與行為的組織化。民主黨派政治參與組織化是指各黨派在吸收成員、形成政治組織的基礎上,圍繞自身政治目標,以各級專職機構為核心,有計劃、有分工協作地組織黨派成員圍繞執(zhí)政黨或政府決策進行的各種建言獻策活動的行為過程。
實現政治參與行為的組織化發(fā)展、提高政治參與組織化水平是我國各民主黨派新時期以來努力的目標,因為政治參與行為的組織化發(fā)展不僅有利于提高黨派政治參與整體效能,還有利于加強黨派自身建設、有利于促進整個政治社會穩(wěn)定。[1]因此,有些黨派在章程中明確規(guī)定:“動員和鼓勵全體黨員與所聯系人士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發(fā)揮整體優(yōu)勢,形成合力?!盵2]執(zhí)政黨對發(fā)揮參政黨的合力作用也表示支持:“各民主黨派應對協商議題集體研究后提出意見和建議…要保證民主黨派可以以本黨派的名義在政協大會上發(fā)表意見和主張,可以提出代表本黨派組織的提案,可以自主開展調查研究等活動?!盵3]
在民主黨派政治參與過程中,負有管理、引導職責的政治參與專職機構,具體提供政治參與行為的黨派成員,以及有組織的政治參與行為,它們共同組成了黨派政治參與的實踐。從這三方面出發(fā),我們可以設計出衡量黨派政治參與組織化程度和水平的指標體系:專職機構的建設情況、制度體系的完善程度、組織成員的參與程度、政治參與行為的目標性、計劃性和協同性。在此指標體系的指導下,筆者對湖北省各民主黨派的政治參與組織化水平進行了調查。調查發(fā)現,自20世紀70年代末逐步恢復黨派省級組織以來,湖北省民主黨派參與行為的組織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八個民主黨派除致公黨外都成立了湖北省級組織,并積極發(fā)展成員,黨派隊伍得到壯大,如湖北省民盟成員就從建國初期的351人增加到了1955年的2264人[4](P215)。但由于處于組織建設的初期,加之當時的時代特征,各黨派的政治參與活動更多地體現為依照中共的政策,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如參加“抗美援朝”、“社會主義改造”、“三反五反”等活動),參政議政職能的基礎性地位并沒有得到確立和突出,所以在當時的省級組織機構設置中,并無參政議政專職機構。黨派及其成員的參政議政活動更多地體現為個人活動,依靠的是成員的個人影響力,參與行為也缺乏計劃性和目標性,其組織化活動更多地處于人的組織化階段。
在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由于反右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民主黨派的各種活動基本停止。直到197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統戰(zhàn)部向各民主黨派傳達了黨中央關于各民主黨派、工商聯恢復活動的指示之后,各黨派省級組織在80年代初期逐步得到恢復,并開始走上了正規(guī)化發(fā)展的道路。在這期間,湖北省黨派機關確立了“三部兩室”的基本格局,政治參與專職機構(政研室或調研室)得以成立。1989年底《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的頒布,確立了各民主黨派“參政黨”的性質和地位,也使各民主黨派對自身存在和發(fā)揮作用的價值和意義有了更準確的定位,加強了對政治參與專職機構的建設,為新時期民主黨派政治參與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提供了機構和人員支持。
在湖北省八個民主黨派省委會中,有六個黨派已經設立了專職機構,如民革的“經濟建設服務部”,民盟和農工黨的“政研室”,民進和民建的“調研室”,九三的“研究室”。 雖然名稱不一,但這些機構的任務都類似,其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組織、協調本黨派的調研工作;2、征集、整理、編輯、報送集體提案或在政協常委會、雙月座談會等大會中的發(fā)言材料;3、建立省委會的信息網絡,負責社情民意的收集、整理、報送工作。
專職機構的成立,完善了黨派省級組織的組織體系,增強了黨派機關的復雜性和適應性。同時也加強了對政治參與組織工作的執(zhí)行,在參與目標、計劃的制定,調研活動的開展以及建議、信息等的形成、報送方面都承擔了大量的工作,為黨派成員積極政治參與提供了機構支持。這一點在筆者對各黨派中青年骨干進行的調查中得到了證實,在參與調查的78名黨派成員中,有60%的人認同黨派政治參與專職機構的“引導作用”,有61.5%的人認同它的“組織協調作用”,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因為“組織安排”而參與到提案工作中來。
政治參與專職機構作為黨派參政議政的職能工作部門,有一定的決策權,如在決定成員提交的調研報告應該轉化為提案,還是轉化為大會發(fā)言,亦或是轉化為信息等方面,它都發(fā)揮了很大的主動性。但從全面來看,專職機構的執(zhí)行權要遠遠大于決策權,他們更多地是在省委會領導班子的領導下開展工作。要提高黨派參政議政的組織效能還需要加強領導團隊的支持。因此各黨派在設立政治參與專職機構的同時,還建立起了一個相對完善的組織領導體系,對各級領導在參政議政工作的責任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如民盟規(guī)定:“盟省委主委會成員,按分工參加分管專委會的會議與活動,重點抓好1個提案的專題調研工作…對參政議政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專職副主委每年至少到各地市委員會1次,全年下基層調查研究的時間不少于2個月。盟省委常委要認真做好所在專委會的工作,廣泛聯系所屬專委會委員,負責本專委會提案的選題與調研工件,每年寫出1份高質量的提案?!闭螀⑴c專職機構的設立,再輔以組織領導體系的建立,使各黨派的參政議政活動在新時期得到了較好的組織保障。
隨著政治參與專職機構的建立,各黨派把圍繞政治參與行為進行制度建設作為實現黨派參與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和黨派組織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大多數黨派都已經建立起了一個比較全面、完善的政治參與制度體系。這些制度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有關黨派參政議政工作的總體規(guī)范,如民盟制定的《民盟湖北省委員會參政議政工作管理辦法》,從總體上對各級盟組織和盟員提出了要求。第二,有關各個次領域的具體規(guī)范,如民盟制定的《民盟湖北省委會參政議政調研課題管理辦法》、《民盟湖北省委專門委員會工作章程》、《民盟湖北省委關于切實發(fā)揮民盟政協委員作用的暫行辦法》、《民盟湖北省委信息工作暫行辦法》,民建制定的《專委會工作條例》、《調研課題管理辦法》、《提案工作條例》、《信息工作條例》。第三,有關動員成員參與的激勵約束規(guī)范,如民建的《信息工作計分辦法》,民進的《參政議政成果獎勵辦法》,民盟的《參政議政及信息工作獎勵辦法》。黨派對成員政治參與主要采取激勵措施,鮮有強制性約束機制。這一點從只有激勵制度而無約束制度上表現了出來。
這些制度覆蓋到了黨派政治參與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雖然每個黨派在具體的制度制定上會存在一些差異,但大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制度體系,為政治參與工作機制的建立(如會議機制、調研機制、成果論證轉化機制)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和憑借,規(guī)范了黨派政治參與各項活動。通過調查發(fā)現,93.6%的黨派成員對黨派政治參與的制度化狀況表示滿意或認可,僅6.4%的成員認為“幾乎沒有形成制度,隨意性較大”。
1、參與目標性的明確
新世紀以來,各黨派中央依據新形勢,對各自章程進行了修改,進一步明確了自身在新時期的參與目標。各黨派在提出要“為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和共同發(fā)展的歷史任務,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的總體要求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特色提出了現階段政治參與的目標。各黨派湖北省委會也根據黨派中央的總體性目標明確了自己在新時期政治參與的方向,如民盟湖北省委會在其《參政議政工作管理辦法》中提出:“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fā),就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問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p>
2、參與計劃性的加強
黨派政治參與計劃性的加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表現為對年度參與內容的計劃,一般在每年的省兩會召開后,省委會政治參與專職機構都會馬上啟動下一年度的參政議政工作,提出在該年度內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如致公黨省委會計劃:“根據主委會議意見,2012年參政議政工作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具體要求是:完成雙月座談會課題6個,其中中共湖北省委統戰(zhàn)部下達的重大調研課題1個;致公中央下達的重大調研課題1個;完成省政協常委會議政課題3個;提交省政協全會集體提案15件,大會發(fā)言和交流材料8篇;全年報送社情民意信息150篇以上,力爭被各級采用80篇以上?!逼浯沃饕憩F為參與時間上的安排,每年省委會都會列出年度參政議政工作的時間表,如在3月份之前征求課題選題意見并將最終確定的選題范圍下發(fā)至各專委會或基層組織或成員;4月份召開選題會;5-10月份完成課題的調研和撰寫工作;11月份上交調研報告,并召開課題初稿評審會,組織專家評審后,進行修改,進行成果轉化。
3、參與協同性的實施
協同性是組織化行為的最主要特征,沒有合作,也就無所謂組織化行為。隨著民主黨派組織的發(fā)展,政治參與功能的拓展,其參與協同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各黨派在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第一,強調參與目標的一致性,組織成員緊緊圍繞本黨派政治目標進行參與。第二,強調政治參與選題的互補性,要求成員原則上都應在已經設定的選題范圍內進行研究,實現在參與內容層次上的協作。第三,強調不同類型參與隊伍的建設,如對參政議政隊伍的建設、信息員隊伍的建設,實現不同參與渠道上的互補。第四,強調參與小團隊(主要以課題組形式出現)的建設和參與過程中的協作,如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除課題負責人之外,按專業(yè)互補的原則,組成由各方面專家構成的研究團隊,大家一起完成課題的論證、調研、撰寫工作;在調研報告形成后的評審階段,組織專家評審團,為撰稿人提出修改意見等。第五,強調不同層次人員之間、跨區(qū)域的合作,主要表現為在調研階段開展的聯合調研活動,中央與地方聯合、省市聯合,甚至是三級聯合,試圖形成聯合調研、成果共享機制。
4、課題參與模式的確立
由于黨派的大多數成員都是知識分子,在課題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也因為黨派政治參與所具有的“建言獻策”的特征,如果不進行研究就無法提出富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意見,所以“課題參與”模式成為各個黨派組織成員進行政治參與活動時所采用的普遍模式。也就是說,黨派成員的行為方式借鑒了研究領域的“課題研究思維”和“課題研究程序”,其參政議政的過程,也就是課題研究的過程:提交選題申請,組建課題組,簽訂課題立項申請書,進行調研,最后提交課題調研報告,由省委會政治參與專職機構組織評審小組對成果進行論證。與高校等研究機構的課題研究相比,黨派的課題參與多了一個成果轉化的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為各領域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提供了更為直接、更為有效的渠道。
5、參與機制的建立
黨派內部組織化行動的直接目標指向是通過特定渠道影響政府決策,因此,建立與外界正常、暢通的溝通、影響渠道是黨派政治參與組織化的一個重要內容?,F階段,各黨派主要形成了以下幾種參與機制:(1)政協會議機制,通過在政治協商會議的各種會議上提交提案、發(fā)言進行建言獻策。(2)座談會機制。通過與中共黨委系統共同舉行的雙月座談會來進行建言獻策。(3)信息上報機制。所有黨派省委會都已經建立了與政協、統戰(zhàn)部門和黨派中央的三條社情民意信息溝通網絡,定期定點反映社情民意信息。
組織化的理想狀態(tài)是組織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夠在領導機構的帶領下圍繞組織目標的實現積極地進行集體活動。但現實總會與理想有差距,在每一個組織中,尤其是像政黨這樣較為松散的政治組織,更是會有核心成員和外圍成員的區(qū)別。因此,湖北省各黨派省委會在實際中,對不同群體和對象提出了有區(qū)別性的要求,初步建立起了一個有層次的參政議政隊伍體系。
1、要求黨派機關干部人人有責
對于黨派省委會的所有專職干部而言,他們是各個黨派的核心力量,他們的工作都可以說是在從不同的角度為黨派的政治參與服務。如組織部,他們發(fā)展成員的努力為政治參與提供人才儲備;宣傳部和社會服務部對于黨派宣傳工作和社會服務工作的努力,在社會上擴大了黨派的影響,可以為黨派的政治參與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辦公室對于機關事務的管理和服務,可以為政治參與提供協調的內部環(huán)境。但黨派并未滿足于此,他們認為,作為黨派機關的專職干部,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間接地為政治參與提供支持,還必須直接地參與到參政議政活動中來,因此,各黨派對機關其他職能部門以及每個機關工作人員都做出了要求,如民盟就規(guī)定:“盟省委機關干部每個季度至少到所聯系的基層組織1次,……協助基層組織每年舉行1次參政議政座談會,組織基層每年寫出1份提案或給本單位提出1件有價值的建議;每年寫1份聯系基層組織的情況匯報或調研報告。”對于機關工作人員的這種“硬性要求”,在黨派機關營造出了一個“政治參與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2、注重專委會建設,培養(yǎng)參政議政骨干力量
對于任何一個組織來說,骨干隊伍應該是它最為倚重的力量,所以每個組織都必須要建設一支中堅力量,來為自己的工作提供最為重要的支持,并以此帶動其他組織成員的行動積極性。顯然,黨派也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這從他們對專委會的建設中可以看出來。專委會是黨派在以地域為特征的基層組織之外,以界別為基礎打造的一支專門從事參政議政的隊伍,是“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履行參政黨職能的重要支柱”。因此,每個黨派都制定了專門的專委會工作辦法,其中對專委會領導班子的組成、委員隊伍的建設、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和工作程序都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能夠成為委員的大多數都是在各界相對來說較具有權威的專家或學者,對于哪些人能成為委員,政治參與專職機構具有較大的決定權,也負有組建隊伍的義務。他們一般根據成員在參政議政方面做出的成績和信譽來決定邀請誰來成為委員,他們會及時地對委員隊伍進行調整,增加或剔除。如民盟就以專委會委員為基礎建立了一個動態(tài)的參政議政專家?guī)?,詳細記錄每一位專家在參政議政方面的特色和成績,以備不時之需。
3、鼓勵普通成員積極參與
隨著黨派組織的發(fā)展壯大和新時期執(zhí)政黨對于各參政黨政治參與效能期望的提高,黨派越來越注意到普通成員在政治參與中的作用,提出了“由‘少數人參與’轉變?yōu)椤鄶等藚⑴c’”的要求。當然,與對機關工作人員的硬性要求不一樣,與對骨干成員“主動壓任務”也不一樣,黨派對于普通成員的政治參與行為的激發(fā)主要采取的是一種鼓勵、歡迎和被動接受的態(tài)度。如在新成員培訓期間,就會學習如何進行參政議政,讓新成員從一開始就認識到加入黨派的主要任務和主要目標在于實現自己的政治參與權利。還有一種措施表現為對普通成員政治參與積極性的保護上。筆者調研時,一位政治參與專職機構的負責人說,在每年的參政議政會上,每個成員都可以提交課題申請,而且只要是成員交上來的調研報告或研究成果,他們一般都不會讓他們的辛苦勞動付諸東流,根據實際情況,要么轉化為集體提案,要么轉化為大會發(fā)言,要么轉化為信息,總之是不會浪費??梢哉f,黨派的這種努力,使得成員的政治參與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筆者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41.8%的黨派成員認為普通成員在黨派的集體提案工作中還是發(fā)揮了經常性的作用的。
綜上所述,經過新時期以來三十多年的努力,湖北省各民主黨派省級組織圍繞參與專職機構的設立建立起了一個較為有力的參與組織領導體系,隨著參與目標的明確、參與計劃性的加強、參與協同性的實施、參與模式的確立、參與機制的建立,其政治參與行為逐步走上規(guī)范化發(fā)展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以黨派專職干部為核心、骨干成員為支柱、廣大普通成員為基礎的有層次的參與體系,逐步改變了過去僅僅依靠少數人參與的局面??陀^上來說,不論是從職能機構的設置上看,還是從政治參與行為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發(fā)展上看,亦或是從黨派成員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上看,我國民主黨派政治參與的組織化程度和水平都較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時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民主黨派的政治參與逐步走上了正規(guī)化發(fā)展的道路。湖北省民主黨派省級組織政治參與行為的組織化發(fā)展除了湖北省各民主黨派省級組織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全國范圍內包括各黨派中央和執(zhí)政黨各級組織等大環(huán)境的轉變和支持,可以說是全國各級民主黨派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反映出了我國民主黨派在政治參與行為上的組織化、正規(guī)化發(fā)展趨勢。當然,在調研中也發(fā)現了黨派參與行為組織化所存在的問題:如在組織內部,黨派政治參與的特殊性消解了成員參與的積極性,而黨派激勵措施的有限性又制約了黨派動員成員參與的能力,更加因為黨派參與領域的不具體性、不確定性使得黨派成員之間的協作出現困難,政治參與專職機構的復雜性不夠弱化了其在成員參與中的主導作用。在組織外部,執(zhí)政黨的政黨政策和職能部門對待建言獻策的態(tài)度也強烈影響著黨派政治參與組織化的動力。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參政黨功能,繼續(xù)有效提升黨派政治參與組織化程度和水平是各黨派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賀俊春,王相紅.關于民主黨派政治參與組織化的理論探討[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4).
[2]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章程[Z].2012-12-16.
[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EB/OL].http://www.gxgg.gov.cn/news/2008-05/1545.htm.
[4]湖北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政黨社團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中圖分類號]D665
A
1671-2803(2014)03-0008-005
①[收稿日期]2014-05-27
[作者簡介]1.賀俊春(1979—),女,安徽安慶人,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教研室教師;2.鄧方國(1957—),男,湖北漢川人,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教研室主任。
胡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