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萬德
(廣西永??h羅錦中心衛(wèi)生院,廣西 永福 541800)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筆者自擬蕁麻疹方治療慢性蕁麻疹65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65例均為羅錦中心衛(wèi)生院中醫(yī)科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齡18~60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20年。
臨床表現以全身出現風疹塊(風團),風疹的大小及數目不定,可出現于身體任何部位的皮膚黏膜,劇癢,持續(xù)數分鐘至數小時,消退后不留痕跡,常反復發(fā)作,劃痕試驗常為陽性。嚴重時出現心慌、煩躁、惡心嘔吐,或腹痛、腹瀉、甚至窒息。
蕁麻疹方藥用黃芪20g,太子參20g,熟地20g,黃精20g,當歸15g,川芎10g,荊芥10g,防風10g,烏梢蛇10g,白芍15g,甘草10g,徐長卿15g,豨簽草15g。日1劑,浸泡30min后,水煎2次,藥液混合后分3次服,10天為一療程,輕者治療2個療程,重者治療3~4個療程。治療期間調情志,避風寒,適勞逸,合理飲食,適當參加文體活動。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風團消退,臨床體征消失,停藥2周后隨訪無復發(fā)。好轉:風團消退30%以上,但未完全消退,或消退后復發(fā)間隔時間延長,瘙癢等癥狀減輕。無效:風團及瘙癢癥狀無明顯改善或風團消退不足30%。
痊愈50例,占76.93%;好轉11例,占16.92%;無效4例,占6.15%;總有效率93.85%。
張某,女,29歲,已婚。患慢性蕁麻疹,反復發(fā)作8年。發(fā)作時軀干、四肢皮膚起風團塊、色淡紅,瘙癢難忍,每受風寒或接觸涼水后加重,面色蒼白,乏力氣短,惡風寒,服用西藥抗過敏藥及糖皮質激素后緩解,但停藥后極易復發(fā)。舌淡胖,苔薄白而干,脈浮細。辨為氣血兩虛、營衛(wèi)不和型蕁麻疹。服用蕁麻疹方3個療程痊愈,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慢性蕁麻疹是由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限局性水腫反應[2]。屬中醫(yī)“癮疹”范疇。主要病因為風邪侵襲。慢性蕁麻疹主要是以虛證為主,多由氣血虛弱、肺脾氣虛、營衛(wèi)不調、風寒之邪侵襲而致。病程長,纏綿難愈,遷延數月或數年不愈,每因外受風寒、勞累或病后失于調理而復發(fā)或加重。蕁麻疹方補益氣血,調和營衛(wèi),疏風止癢。方中太子參、黃芪補氣健脾益氣血,川芎活血行氣,防風、荊芥、豨簽草解表寒、祛風除濕止癢,烏梢蛇搜風通絡止癢,徐長卿祛風止癢解毒,當歸、白芍養(yǎng)血活血調營,黃精、熟地補益陰血,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全方使營衛(wèi)調暢,邪風散除而病愈。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7-148.
[2]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