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聃琳,李曉陵
腦功能成像是一種日漸成熟的新興技術,也是目前為止人類所掌握的唯一無侵入、無創(chuàng)傷、可以精確定位的人腦高級功能動態(tài)研究手段[1],它可以實時地反映出針刺過程中人腦功能的變化。針刺療法作為祖國醫(yī)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用機制并不十分明確。因此,腦功能成像技術的應用在針刺作用機制的研究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文將近年來腦功能成像在針刺作用機制上的研究情況總結如下。
1.1 單個穴位針刺 研究已證實,通過針刺機體的某一穴位可以引起腦功能成像的變化[2]。針刺足三里穴時可以引起相關腦區(qū)內的葡萄糖代謝增加[3]。所產生的葡萄糖代謝的變化可能與足三里穴治療相關腸胃疾病產生療效的作用機制相關。孫錦平等[4]在動物實驗中選取足三里穴進行針刺,發(fā)現(xiàn)針刺后導致下丘腦、腦干的葡萄糖代謝、血流量增加。進一步闡述了針刺足三里穴的中樞作用機制,為足三里穴治療相關疾病提供了可靠的實驗依據(jù)。
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后相關腦區(qū)內葡萄糖代謝的變化,與該腦區(qū)的功能相對應[5]。因此,大腦可能是針刺治療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穴位刺激能夠激活相關腦區(qū),引起腦內相關部分的葡萄糖代謝增加及腦血流量的增加,與針刺穴位產生的作用機制關系密切。
1.2 多個穴位配伍針刺 張嶸等[6]通過針刺合谷、足三里、內關、三陰交穴發(fā)現(xiàn),針刺不同的穴位可以激活相同部位的腦功能區(qū),而不同人之間針刺相同穴位激活的腦功能區(qū)也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吳志遠等[7]證實針刺過程中所激活的腦功能區(qū)可以是同側的,可以是對側的,也可以是雙側的。王葳等[8]通過針刺合谷和太沖兩穴,發(fā)現(xiàn)針刺兩穴時所激活的腦功能區(qū)并不是單獨針刺兩個穴位時所激活腦區(qū)的簡單疊加,可以表現(xiàn)為單穴間腦區(qū)功能的相互增強或穴位間腦區(qū)功能的相互抑制,進一步發(fā)現(xiàn)多穴之間的配伍可以增強針刺的治療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研究證實,針刺外關穴可以調節(jié)肌肉活動,改善學習記憶能力,而在針刺過程中配伍支溝穴時不僅可以治療運動障礙疾病,還可以改善情志,緩解視覺問題[9]。在針刺過程中,多個穴位的配伍會引起腦功能的重新組合與分配,大腦會對輸入的信息進行整合與加工。
2.1 不同的針刺種類 不同的針刺種類可以引起腦功能成像產生不同的變化。Kong等[2]通過手針和電針的方法分別針刺合谷穴,發(fā)現(xiàn)電針可以使大腦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頂下葉、殼核的信號增強;手針則會引起扣帶回后部、顳上回、殼核、腦島信號的降低。胡建平等[10]用電針針刺和手針針刺內關穴時發(fā)現(xiàn)既有相同的腦功能區(qū)激活又有不同的腦功能區(qū)激活,且激活的腦功能區(qū)中信號強度和面積也存在著差別。Wu等[11,12]通過觀察手針與電針針刺相同穴位的腦功能變化,進一步證實了不同的針刺種類可以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產生不同的反應,且產生的作用強度也不同。
2.2 不同的針刺深度 之前的研究中證實在穴位上采用淺刺與深刺所產生的腦功能區(qū)變化指向大致是相同的,都可以使穴位產生一定的療效[13]。黃泳等[14-16]研究中肯定了皮部淺刺和常規(guī)針刺都能不同程度地激活相應腦功能區(qū),但針刺深淺的不同,產生的作用會有所區(qū)別。
研究發(fā)現(xiàn)外關穴在激發(fā)經絡感應時可采用皮部淺刺,而在治療視覺以及認知平衡障礙疾病時宜用深刺;陽陵泉穴在治療運動障礙性疾病時宜淺刺,而在治療精神類相關疾病時宜深刺。研究中更有趨勢表明,深刺支溝穴可以相對集中地激活對側腦區(qū),而支溝穴皮部淺刺時,激活點分散在左右兩側腦區(qū),激活強度不如常規(guī)針刺。
外關穴配伍內關穴淺刺時,產生的針刺作用會傾向于大腦的額葉和枕葉部位,主要起調節(jié)意識的作用;而常規(guī)針刺則多作用于大腦的顳葉和頂葉,主要起治療患側肢體感覺障礙,改善認知功能和調節(jié)情志的作用[16]。
2.3 不同的針刺時間及產生的時間效應 甄俊平等[17]根據(jù)子午流注不同時辰針刺足少陰腎經上太溪、復溜兩穴,發(fā)現(xiàn)針刺過程中開穴時激活的腦區(qū)數(shù)目比閉穴時多,范圍也比閉穴時大,開穴時可以激活完整的中樞反射環(huán)路,閉穴時則不能形成完整的反射環(huán)路。不同穴位在不同針刺時間所產生的作用可能會有所不同,有待于人們進一步的研究與證實。
王愛成等[18]通過針刺申脈穴發(fā)現(xiàn)先激活的是對側腦區(qū),留針后激活腦區(qū)逐漸延伸到雙側。Li等[19]通過觀察針刺合谷穴分別留針30、60、180 s的腦功能成像,進一步證實針刺時間越長,中樞反應范圍就越廣泛。
臨床研究表明,針刺具有雙向良性的調節(jié)作用,可以平衡機體紊亂的功能狀態(tài)[20]。針刺療法對于機體生理性和病理性狀態(tài)下的作用途徑是不完全相同的。針刺對于健康人在生理狀態(tài)下是一種正常生理功能的反應,而對于非健康人則體現(xiàn)了針刺對疾病的治療作用。
生理狀態(tài)下針刺內關穴可引起健康人的雙側額葉及顳葉激活,但是對于老年癡呆的患者則表現(xiàn)在額葉、顳葉和扣帶回等腦區(qū)部位的激活,其中的一例患者不僅有額葉、顳葉的明顯變化,而且雙側的海馬區(qū)也被明顯激活[21]。針刺內關穴在機體生理性和病理性狀態(tài)下所引起的腦區(qū)激活程度和范圍是不同的,所以有理由認為針刺治療在機體不同功能狀態(tài)下可能存在著不同的作用機制。
李霽等[22]分別選取坐骨神經痛患者的患側及健側陽陵泉、懸鐘穴進行針刺,發(fā)現(xiàn)針刺時患側比健側所引起的腦區(qū)變化更明顯。進一步說明了機體病理性和生理性狀態(tài)下,針刺相同穴位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產生的作用具有差異性。
綜上所述,腦功能成像技術在針刺研究中的應用已越來越廣泛,并且取得了很多突破和進展[23-26]。但是由于針刺過程中的可控性難以統(tǒng)一,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很大,對于腦功能成像研究結果的客觀性會造成影響[27],使很多相同實驗所得的結果有些混亂,且目前的針刺研究多局限在單獨的某些穴位上,對于穴位間可影響的腦功能區(qū)的相互作用關系還不十分明確。因此,需要進一步探討如何消除影響因素,更好的應用腦功能成像技術,逐漸擴大研究空間,更加有力地促進針刺研究的發(fā)展。
[1]孫學軍,劉買利,葉朝輝.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J].中國神經科學雜志,2001,17(3):270-272.
[2] Kong J,Ma L.A pilot study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brain during manual and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of acupuncture point in normal subjects reveals differential brain activation between methods[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2,8(4):411.
[3]尹 嶺,金香蘭,石 現(xiàn),等.針刺足三里穴PET和fMRI腦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討[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2,8(9):523-525.
[4]孫錦平,尹 嶺,金香蘭,等.針刺足三里穴的腦功能成像及動物實驗研究[J].中國基礎科學,2003,5(2):40-42.
[5]龔 萍,吳志堅,左傳濤,等.針刺三陰交的PET腦功能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26(2):119-122.
[6]張 嶸,鄒燕琴,黃穗喬,等.腦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針刺合谷、足三里與內關、三陰交穴位后的影像學特征變化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22):4271-4274.
[7]吳志遠,繆 飛,項瓊瑤,等.針刺同一經絡不同穴位的磁共振腦功能成像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8,16(3):101-105.
[8]王 葳,李坤成,單保慈,等.針刺正常老年人“四關穴”的腦功的 MRI研究[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6,22(6):829-833.
[9]賴新生,彭玲梅,黃泳,等.針刺外關穴與外關配伍支溝穴的fMRI腦功能成像比較[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31(5):9-12.
[10]胡建平,李銀官,曹代榮,等.不同方法針刺內關穴fMRI比較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3(33):4-7.
[11] Wu M,Shen J,Chuang K,et al.Neuronal specificity of acupuncture response: an fMRI study with electroacupuncture[J].Neurolmage,2002,16(10):1028-1037.
[12] Hui KK,Liu J,Makris N,et al.Acupuncture modulates the limbic system and subcortical gray structures of the human brain: evidence from fMRI studies in normal subjects[J].Hum Brain Mapp,2000,9(1):13.
[13]李定忠,李秀章.經穴皮部挑治與深刺的fMRI對比研究[J].中國針灸,2000,20(8):B491-492.
[14]黃 泳,曾統(tǒng)軍,王艷杰,等.外關穴皮部淺刺與常規(guī)針刺激活腦區(qū)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比較[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28(3):25-27.
[15]黃 泳,廖曉明,賴新生,等.不同層次針刺陽陵泉穴fMRI腦功能成像比較[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31(4):5-8.
[16]黃 泳,李小溪,賴新生,等.支溝穴皮部淺刺與常規(guī)針刺功能性磁共振腦功能成像比較[J].河北中醫(yī),2009,31(2):254-256.
[17]甄俊平,柳 澄,何敬振,等.不同時辰針刺足少陰腎經腦功能磁共振成像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8,6(5):325-331.
[18]王愛成,王玉來,江 濤,等.針刺申脈穴的fMRI腦功能成像研究[J].針刺研究,2005,30(1):43-47.
[19] Li K,Shan B,Xu J,et al.Changes in fMRI in the human brain related to different durations of manual acupuncture needling[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6,12(7):615-623.
[20]付 平.電針內關和神門穴對腦功能成像不同影響的觀察[J].中國針灸,2005,25(1):61.
[21]付 平,賈建平,朱 江,等.針刺內關穴對機體不同功能狀態(tài)下 fMRI腦功能成像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5,25(11):784-786.
[22]李 霽,張俊海,董競成.針刺鎮(zhèn)痛對坐骨神經痛患者腦功能成像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8):3-5.
[23]歐陽鋼,東貴榮,賈少微,等.醫(yī)學影像技術在針灸學科研中的應用與展望[J].中國針灸,2004,24(4):291-294.
[24]時 杰,賈少微,李素民,等.電針對搖頭丸濫用者99mTc ECT腦灌注顯像及腦功能活動的影響[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2,11(2):111-116.
[25]賈少微,王全師,徐文貴,等.應用PET研究針刺信號對人腦能量代謝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2,22(7):508.
[26]韓濟生.針刺鎮(zhèn)痛頻率特異性的進一步證明[J].針刺研究,2001,26(3):224-225.
[27]張 威,徐春生,朱一芳,等.關于針刺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相關影響因素的探討[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3,11(2):2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