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平
摘 要:孔子的形像已經(jīng)隨著儒學(xué)的發(fā)展演變而內(nèi)化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之一??甲C孔子是否真的佩劍,不僅可以指導(dǎo)更符合孔子歷史形象的孔子像的建造,而且還可以讓大家對孔子形象有更豐滿確切的認識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的源流有更深刻的理解。本文將從春秋時期劍器的發(fā)展談起,論證孔子的身體條件,先從客觀角度上論證孔子佩劍的可能性;再淺談先秦的好劍之風(fēng)、劍在禮制中的作用以及孔子對佩劍的態(tài)度,從主觀的角度上來考證孔子佩劍的可能性,最后綜合得出一個結(jié)果??甲C孔子是否佩劍的過程,也是追溯兩千五百多年來先秦時期儒家源頭的精神還原其真實面貌的過程。
關(guān)鍵詞:孔子;儒家思想;佩劍;春秋晚期
1 導(dǎo)論
近些年來,建筑孔子雕塑成為各地的一個熱點??鬃又t卑、儒雅、慈愛的長者風(fēng)范已深入全世界人的心中,也將以雕塑的形式繼續(xù)激勵著人們勤學(xué)與禮讓。但是某些孔子像卻引起了人們的好奇與不解,為什么慈祥儒雅的孔子是齙牙?會豎起食指?尤其是,為什么以仁愛著稱、似乎是文弱書生的孔子,腰間會佩戴著寶劍?
可以觀察到,很多孔子像和雕塑都是佩劍的。但歷史上的孔子真的佩劍嗎?古往今來,人們眾說紛紜,提出了很多零碎的論點,卻從來沒有人去考證過這個問題,相關(guān)的文物出土也近乎是空白。坊間認為孔子持劍,并且劍名紫微,是文人劍的一種,無刃,這種說法沒有絲毫根據(jù)??鬃拥男蜗褚呀?jīng)隨著儒學(xué)的發(fā)展演變而內(nèi)化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之一??鬃邮欠裾娴呐鍎?,不僅可以指導(dǎo)更符合孔子歷史形象的孔子像的建造,而且還可以讓大家對孔子形象有更豐滿確切的認識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的源流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綜合性的考證一下孔子是否佩劍是必要的。
本文將從春秋時期劍器的發(fā)展談起,考證孔子的身體條件,從客觀角度上論證孔子佩劍的可能性,再談先秦的好劍之風(fēng)、劍在禮制中的作用及孔子對劍的態(tài)度,從主觀角度上考證其佩劍的可能性。人做判斷的時候有兩種機制:一是“科學(xué)家機制”,先有證據(jù)再下結(jié)論;一是“律師機制”,先有了結(jié)論再去找證據(jù)。本文根據(jù)“科學(xué)家機制”寫就,前并無對孔子是否佩劍的論斷。而是結(jié)合古代文獻和現(xiàn)代考古的成果,從孔子佩劍的客觀因素到主觀因素,一步步地查找資料,最后綜合得出的一個結(jié)果??甲C孔子是否佩劍的過程,也是追溯兩千五百多年來先秦時期儒家源頭的精神和還原其真實面貌的過程。
2 春秋劍器考
劍最早出自于西周,春秋時期的劍器已經(jīng)發(fā)展較為成熟,戰(zhàn)爭需求的增加和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促進了制劍和劍道的發(fā)展,當時的吳、越和楚國是劍的興盛之地。劍脫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所以當時的劍大都不算長。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 55.7厘米。1973年聞喜縣邱家莊出土的晉國春秋晚期的花紋良劍,通長43.5l厘米。1957年甘肅省靈臺縣景家莊出土的銅柄鐵劍、河南省陜縣后川出土的金鐔金首鐵劍,1992年陜西寶雞市益門村出土的金炳鑲嵌綠松石鐵劍,都屬于小型短劍。馬明達在《說劍叢稿》中考證:春秋時期的劍一般在五十厘米左右,個別比較長的才只是達到六十厘米。劍的長短與鑄劍工藝的改進、擊劍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戰(zhàn)爭方式的變化有關(guān)。長劍到因素完備的戰(zhàn)國時期才開始出現(xiàn),戰(zhàn)國劍則常常在七十到一百厘米左右,個別還有長達一百厘米以上。春秋短劍以吳、越制作的最為精良,南方地區(qū)的制劍和擊劍技術(shù)是超過北方的,先秦劍論唯一傳存下來的文字,就是《吳越春秋》中越女關(guān)于劍的說道。長劍則似乎最先出現(xiàn)于楚國,楚國的長劍應(yīng)當是在了吳、越的冶金技術(shù)和擊劍技藝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 馬明達《說劍叢稿》]在春秋晚期的北方,劍不會超過60厘米。所以古今諸多孔子像中,包括吳道子的孔子像,孔子的佩劍都過長了。這么長的劍到戰(zhàn)國時期才會有,吳道子是唐人,吳道子所畫的劍應(yīng)是按唐制長劍為藍本,如此也好理解??鬃由钣诖呵锿砥?,那么到春秋晚期,劍是可佩戴的嗎?
無疑,短劍比長劍更容易佩戴?!墩f文》中提到劍,“人所帶兵也”,就是隨身攜帶的兵器。春秋后期的劍如果具有隨身攜帶的屬性,至少要有劍鞘或者轱轆等物把劍佩帶在身上的,還要有容易握拿的劍柄。青銅劍雖然不甚鋒利,但春秋晚期時的制劍工藝已十分先進,春秋晚期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鋒利的鐵劍,如果不帶劍鞘,是無法佩戴的。鞞這個字就是指劍鞘的意思,是皮革的,容易朽壞,甘肅靈臺百草坡就曾出土過西周帶劍鞘的寶劍[ 陸敬嚴著《中國古代兵器》93年12月版14頁],周緯著《中國兵器史稿》第九十頁考證:中國古銅劍大都周代下半期春秋、戰(zhàn)國之物,此種劍大都有鞘,因其刃上常粘有木及布類之殘片也。其鞘恐系用木用獸皮或鯊魚皮為之。鞘飾除用金類(銅、錫、金、銀之類)及玉類為之外,或尚用堅硬之半寶石為之。春秋晚期,劍鞘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此外,春秋晚期還出土過極盡奢華的黃金劍柄的鐵劍[ 段清波著《刀槍劍戟十八般 ——中國古代兵器》1998年版]。可見孔子生活的年代,易于攜帶的寶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也就是說,孔子具備攜帶寶劍的客觀因素。
3 先秦的好劍之風(fēng)
《釋義·釋兵》記載:“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笨梢钥闯鰟Φ谋玖x是防身而非戰(zhàn)場兵器。易于攜帶的劍器主要功能是用于私人脅迫、護衛(wèi)、暗殺和自裁[ 王三?!洞呵飼r期主要兵器簡論》,載于2013年20期的體育時空],此外,佩劍還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左傳》中,“劍”出自了不下二十四次,各國國君大都重視佩劍,“桃氏為劍,臘廣二寸有半寸,兩徙半之。以其臘廣為之莖圍,長倍之,中其莖,設(shè)其后。參分其臘廣,去一以為首廣,而圍之。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謂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長四其莖長.重七鋝,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其莖長。重五鋝,謂之下制,下士服之?!鄙鲜俊⒅惺?、下士按照其地位分別佩帶的上制之劍、中制之劍、下制之劍[ 《周官》]。說明當時士的的佩劍文化已經(jīng)發(fā)展較為成熟,已經(jīng)形成了傳統(tǒng)。當時寶劍也比較受到重視,《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薄蹲髠鳌ず愎辍酚涊d:“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又求其寶劍。”虞公向虞叔索取玉,又向他索求寶劍?!蹲髠鳌ざü辍酚涊d:“吾以劍過朝,公若必曰,誰之劍也?!惫荞R人算準算定公若看到他拿劍經(jīng)過朝廷,一定會問是誰的并賞看。很多史實都表明,先秦時期,人們對劍是相當重視的。寶劍具有實用性和觀賞性的雙重價值,此外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鬃又苡瘟袊?,經(jīng)常遇到種種危險,再逐于魯,削跡于衛(wèi),伐樹于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更不必說當時交通不便,大自然的改造程度較低,經(jīng)??赡苡龅揭矮F。從實用性角度來說,孔子也是有可能佩劍防身的。
4 劍與禮儀制度
《禮記》中,劍在禮儀方面的作用是較大的。事母、做客、外交、服飾等諸多事宜都有劍的參與?!抖Y記·少儀》記載: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還屨,問日之蚤莫,雖請退可也。意思是指君子到別人家做客,做包括摸劍柄的一些動作,就可依禮請退了。《禮記·少儀》記載:觀君子之衣服,服劍,乘馬。服劍意指佩劍,可見君子佩劍是符合禮儀的。但是《禮記》的成書年代不早于戰(zhàn)國末年,經(jīng)過考訂應(yīng)該是由西漢人編訂[ 王鍔《〈禮記〉成書考》,載于2007年4月中華書局],但另一方面,《禮記》保存了較多先秦時期的禮儀,仍然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一種觀點認為,在春秋后期,佩劍不會是嚴格要求佩戴的器物,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融入到禮儀制度中去。這種說法是有欠考慮的,劍在春秋初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極受重視又富有實用和裝飾價值,已經(jīng)有足夠的時間融入禮制??煽课墨I中,春秋中后期也有劍融入禮制的記載。據(jù)《史記·吳太伯世家》中季札掛劍的記載,季札的生活年代略早于孔子,孔子也十分推崇季札,曾經(jīng)說過:“泰伯(季札的祖先吳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史記》中,“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季札沒有贈送寶劍的原因是“為使上國”,可見當時“寶劍”已經(jīng)作為一種比較重要的禮器,在外交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蹲髠鳌ず愎辍分杏涊d虞公向虞叔索取玉,又向他索求寶劍,激起了虞叔的不滿而驅(qū)逐了虞公。這里的“玉”是一種禮器,那么虞公后來又來索取的劍,就也有可能跟“玉”一樣,也是作為禮器來索取的。綜上,在春秋中后期,劍已經(jīng)初步地融進了禮制,佩劍在多種場合都是符合禮儀甚至必需的。
5 孔子好武
很多人的印象中的孔子好學(xué)、慈祥而仁愛,是一個誨人不倦的教師、儒雅的書生、一位“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老夫子。但孔子真的四體不勤,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嗎?其實不然。《說文》中說:士,事也。士即善于辦事的人,作為貴族的賓客和下屬,原意中就有武士的意思??鬃又?,“士”的勇武形象才逐漸減弱,而變?yōu)槿缃翊蠹矣∠笾械摹笆俊薄?/p>
1、孔子的力氣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武力絕倫,在當時以勇稱。[ 錢穆《孔子傳》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左傳》中叔梁紇有力舉城門的記載。孔子也有舉過城門的說法,《呂氏春秋.慎大》記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guān)”《列子〃說符》記載:“孔子之勁,能拓(舉起)國門之關(guān)”《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記載:“孔子之通,智過于萇弘,勇過于孟賁(古代勇士),足躡與郊菟,力招城關(guān),能亦多矣?!薄读凶印肥莻螘?,其他兩本書對孔子記載的可信度也不高。疑似為了夸大圣人,而與其父的事例相混淆。但其父的力氣大是可考的。
《論語·述而》記載:“子釣不而不綱,戈不射宿?!笨鬃涌梢允褂脦z的箭來射鳥,有過力大的基因和傳說??梢娍鬃右膊⒎鞘譄o縛雞之力。
2、孔子的精力
孔人具有驚人的精力?!妒酚?孔子世家》記載: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鬃又v誦弦歌不衰。這時候孔子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斷糧數(shù)天仍講誦弦歌不衰,身體條件可見一斑。
《論語.微子》里,孔子六十三歲還可以駕車。孔子的精力在其學(xué)習(xí)中也可見一斑,韋編三絕、三月不知肉味等等,也可從另一方面凸顯孔子的身體健壯和精力好。
3、孔子的威勇
《論語.述而》記載,孔子在他學(xué)生眼里的形象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笨芍揽鬃佑袇?、威的一面?!墩撜Z.子罕》里,孔子自稱少賤多能鄙事。曾給季氏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吏,出納錢糧算得公平準確;也曾提任過管理牧場的小吏,牲畜蕃息。因此他又升任主管營建工程的司空??鬃釉缒曜鲞^體力活,能很好的管理農(nóng)場和牧場。
《論語.公冶長》中,孔子批評子路“好勇過我”,子路的“勇”屬于暴虎馮河,而孔子所推崇的是君子有勇有義、有勇有禮、和仁者必有勇(《論語》),孔子既是仁者君子,也必然有勇,所以把自己當作好勇的標尺,可見孔子認為自己也是勇的,這里的勇,是“義”為質(zhì),“禮”為節(jié),“仁”為統(tǒng),行己有“恥”,見義而為的勇,“勇者不懼”的勇。
通過這四點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并不是一個文弱書生,而是一個精力過人的儒士和勇士。這樣的孔子腰間佩戴著寶劍,也不足為奇。
6 孔子對劍的態(tài)度
孔子對劍的態(tài)度難以考察,《詩經(jīng)》、《尚書》 《論語》中并沒有“劍”或“鋏”字出現(xiàn)。劍是禮器,亦是兇器,尚禮好仁的孔子,對劍報有什么樣的感情和評價呢?《說苑·貴德》中記載:子路持劍,孔子問曰:“由,安用此乎?”子路曰:“善,古者固以善之;不善,古者固以自衛(wèi)?!笨鬃釉唬骸熬右灾覟橘|(zhì),以仁為衛(wèi),不出環(huán)堵之內(nèi),而聞千里之外;不善以忠化寇,暴以仁圍,何必持劍乎?”類似的故事也出現(xiàn)與《孔子家語·好生》中。但這兩本書一本是小說集、一本是已證的偽書。故事里子路和孔子對古之君子是否持劍的討論,更像是孔子因材因時、隨緣施教的過程,子路認為古之君子也是需要“持劍以自衛(wèi)”的,而孔子卻著眼于古之君子的忠仁和善的品質(zhì),強調(diào)于以德服人、仁者無敵,對崇武好勇的子路進行教導(dǎo),并非是孔子對持劍有什么歧視?!墩撜Z·先進》中記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笨鬃咏虒?dǎo)好勇過人的子路,做決定之前要先咨詢父兄,而教導(dǎo)做事縮手縮腳的冉有,聽到道理就去實行。同理,“何必持劍”也更像是孔子對好勇尚武的子路的一種因材施教,如果換成一個比較懦弱的人來問古代君子是否佩劍,孔子或許會說持劍的好處。所以“何必持劍乎”也并不能說明孔子對劍的態(tài)度。
7 結(jié)論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晚期,劍已經(jīng)發(fā)展較為成熟,有柄鞘方便佩戴,孔子本人也并非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而是一位身材高、身體棒精力好的人,所以孔子佩劍的客觀條件是滿足的。從象征性的角度看,春秋晚期,劍器已經(jīng)初步融入了禮制,且佩劍已經(jīng)成為了當時的風(fēng)范,是社會地位的象征,劍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周游列國常常身在旅途的人,隨身佩戴一柄寶劍也是非常方便安全的,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佩劍的武士,孔子批評他“何必持劍乎”(《孔子家語·好生》),但這種說法真實性欠考,就算是也似乎是孔子對子路的一種因材施教,并不能表明孔子對劍的態(tài)度。綜上所述,孔子極有可能是佩劍的,并且所佩之劍不會超過6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