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艷黔,李敏,徐溧婕,李惠芳,雷英,李惠敏(昆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ICU,云南 昆明 650034)
近年來,我國器官移植技術發(fā)展迅速,但發(fā)展的過程中仍然遇到了器官來源不足的情況,器官短缺已經成為我國器官移植技術發(fā)展的瓶頸。原國家衛(wèi)生部于2010年3月聯(lián)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在我國19個省份陸續(xù)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截至2013年8月,全國共實現(xiàn)1 006例器官捐獻,公民逝世后捐獻器官占移植器官來源總量的比例,已由原來的幾乎為零提高到目前的23%左右,中國器官移植向公益化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本院于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間成功完成24例無償器官捐獻手術,所有器官捐獻者的家屬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針對家屬出現(xiàn)的心理變化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使家屬情緒穩(wěn)定,能積極面對逝者、家庭和社會。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本院心臟死亡器官捐獻(DCD)共計2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3例;年齡6~62歲,平均33歲。所有患者均由3名以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及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教授會診,依據腦死亡判定標準[1]排除各種原因的可逆性昏迷、腦干反射全部消失、無自主呼吸、2次腦電圖檢查間隔時間在12小時以上,檢查提示腦電波平直;擬診腦死亡,12小時再次會診確認腦死亡。所有患者家屬均在本院DCD辦公室、紅十字會及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工作人員的主持下,進行無償器官捐獻知情同意程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倫理論證該手術符合供體器官捐獻原則并同意捐獻[2]。
患者突然出現(xiàn)意外,家屬缺乏思想準備,本組患者平均年齡33歲,均屬于青壯年,是家庭的生活重心或經濟支柱,其家人難以接受事實,因此,大部分DCD器官捐獻家屬在初期面對患者的病情會感到震驚,表現(xiàn)出易沖動、緊張、多疑,采取否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
此時期由于患者的病情始終無法好轉,家屬處于一個茫然不知所措的時期,面對自己的親人堅持治療卻無希望,放棄治療也無法勇敢地決定,家屬逐漸出現(xiàn)焦慮、悲傷的情緒,焦慮情緒是DCD器官捐獻家屬最常見的一種負性情緒,是一個不良的應激源。在不良應激源的作用下,患者家屬會出現(xiàn)煩躁、睡眠差、疲憊、反應能力下降、易怒等不健康狀態(tài)。
器官捐獻是近年來為解決移植器官來源短缺的方案,多數(shù)人對捐獻的目的以及意義了解并不透徹,受到儒家思想文化教育“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家屬對捐獻的態(tài)度常常是矛盾的,既希望看到生命得到延續(xù),同時對捐獻者又有強烈的負罪感,面對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或是社會輿論的壓力,多數(shù)家屬抱有不愿意將事情擴大的心理。
由于自己親人的捐獻器官挽救了一些垂死的生命,多數(shù)家屬會十分關注器官的走向,甚至希望與器官受者見面,希望切實看到親人生命的延續(xù)并為此而感到欣慰。
整潔的醫(yī)療環(huán)境可以給家屬帶來安全感,使家屬在患者接受救治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3],要注意保持環(huán)境整潔、安靜,為家屬提供人文關懷,讓家屬感到溫暖,減少家屬的不安。
有效的交流和嫻熟的溝通技巧是心理健康護理的基礎,恰當?shù)恼Z言是減緩家屬不良心理的重要保證[3]。護理人員應該加強與家屬的交流、溝通,及時了解家屬不同時期的需求,并給予最大的幫助。
3.2.1 震驚、否認期
此期間的家屬由于無法接受現(xiàn)實,大部分人會存在抵觸情緒,易激惹,護理人員應該充分理解家屬的行為,在對患者的治療和護理過程中應該表現(xiàn)出嫻熟的操作技能、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冷靜果斷處置突發(fā)事件的能力,不斷提高家屬的信任度,同時滿足患者家屬對患者疾病的信息需求,及時告知家屬與患者疾病相關的信息,如患者病情進展情況、所用儀器設備的相關知識等,使家屬感到放心、安心,能夠逐步接受患者的病情。
3.2.2 焦慮、悲傷期
此期間護理人員應該理解、尊重家屬心情,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提供情感支持,如關注家屬身體情況,為家屬提供適當?shù)膱鏊蜋C會,鼓勵家屬宣泄內心悲傷,及時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同時護理人員的態(tài)度要和藹,儀表要端莊,言語要親切,給家屬留下良好的印象,對于緩和家屬焦慮、悲傷情緒有巨大作用[3]。
3.2.3 不解、猶豫期
此期間對于家屬的引導應該是正性方向的,由于器官捐獻知識的缺乏,DCD協(xié)調員應該明確地讓家屬知道目前患者的情況,宣傳器官捐獻的目的意義,可以通過發(fā)放宣傳畫冊、介紹捐獻的成功案例等多種形式、讓家屬清楚知道器官捐獻意義之所在,鼓勵家屬拋開世俗的偏見和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護理人員應該肯定家屬做出器官捐獻的決定是愛的延續(xù),是對生命的尊重,是讓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的義舉。
3.2.4 理解、欣慰期
捐獻者完成捐獻后,我們要充分尊重家屬意愿,對捐獻是否公開由家屬自行決定。同時對于捐獻者身后事的處理要合理、人性化,如建立紀念卡、網絡紀念碑等,以安撫失去親人的悲傷,同時對于家屬關心的器官走向、捐獻器官分配、與器官受者見面等問題應該依據國家相關規(guī)定對家屬說明,讓家屬明確親人的捐獻過程是規(guī)范的、符合法律程序的。
在器官移植的艱難歷程中,成千上萬的生命垂危者,因為陌生人的遺體器官捐獻,擺脫了死亡的威脅,有人把人體器官捐獻稱之為“生命的接力”,即一個人的生命在另一個人身體上的延續(xù),這是愛心與高尚情懷的“生命的接力”[4],在這一過程中家屬的心理變化過程不容忽視,我們需要關注患者家屬不同階段的心理改變,正確對待其出現(xiàn)的不良情緒,及時給予護理干預,利用心理護理方法加以疏導、宣泄,改善患者家屬的情緒,解除不必要的心理顧慮,使其配合器官捐獻工作的開展,為下一個生命的延續(xù)創(chuàng)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