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珍,戴曉妍
(1.南開大學 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071;2.河北經貿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3.南開大學 經濟學院,天津300071)
黃忠廉在論述翻譯的本質時指出,“翻譯是有譯者參加的活動,是一種思維活動,一種語言活動;翻譯是一種語際轉換活動,轉換對象是文化信息;翻譯是在譯作與原作之間求似的過程”[1]。
時至今日,翻譯的本質依然如故。然而不同的語境,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翻譯活動卻表現(xiàn)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職業(yè)化時代的翻譯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國際國內市場交流與融合步伐加快,翻譯市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fā)展,形成了產業(yè)化的格局。翻譯產業(yè)化表現(xiàn)為語言服務提供方、語言服務購買方、語言服務技術開發(fā)方、語言服務人才培養(yǎng)方、語言服務行業(yè)組織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競爭、彼此推動、共同發(fā)展,形成了需求、供應、服務和支持的利益共同體①http://www.tac-online.org.cn/ch/tran/2013-05/03/content_5924912.htm。翻譯業(yè)務量快速增長,根據(jù)CommonSense Advisory(簡稱CSA)最新調查顯示,僅2011年全球語言服務市場規(guī)模達到了314億美元,預計2014年還會繼續(xù)增長,將達到389億美元。另據(jù)美國勞工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職業(yè)前景手冊》報告顯示,口筆譯成為2013年增長最快、最安全的八大職業(yè)之一,而且將繼續(xù)保持良好發(fā)展勢頭至少到2020年。
科技的快速發(fā)展為翻譯的職業(yè)化時代提供了技術和物質的支持。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現(xiàn)代翻譯服務成為語言翻譯技術與信息處理技術相結合的知識密集型行業(yè)。職業(yè)化時代的翻譯由電腦及各種翻譯軟件和網絡資源結合完成。翻譯不再是會一兩門外語就能勝任的工作,專業(yè)譯員必須掌握相關翻譯軟件的使用,學會建立并使用翻譯語料庫,特別是翻譯術語庫的管理和運用,而且必須能夠通過計算機進行翻譯質量檢測管理以及進行適時交流。今天的譯者已無法脫離電腦及網絡。
翻譯作為溝通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橋梁,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其職業(yè)化的發(fā)展進程,當今世界巨大的翻譯需求使其市場化成為現(xiàn)實。翻譯不但是一種產品,更是一種服務。作為一種產業(yè),翻譯活動必須面向市場,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市場規(guī)律,按照市場法則運行,以市場或客戶的需要為最高準繩[2]。作為經濟活動的翻譯,效率、成本和利潤或經濟回報成為企業(yè)和譯者考慮的首要因素。翻譯活動更多地取決于目的和利益關系,遠遠超出單純的語言問題。職業(yè)譯者是應客戶(或譯文提供者)的要求而提供有償服務,因此客戶的利益高于一切,譯者在做決策選擇時不會考慮原文的讀者,卻需要考慮譯文的用戶 (讀者),并根據(jù)用戶的需求而調整譯文。
國外翻譯質量評估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大批學者對翻譯質量評估開展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評估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朱莉安·豪斯的意義評估模式、卡瑟琳娜·萊斯的語篇類型評估模式以及馬爾科姆·威廉姆斯的論辯評估模式。
1.意義評估模式
德國學者朱利安·豪斯的意義評估模式是翻譯理論界第一個具有完整體系且經過驗證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她認為,翻譯質量評估的關鍵問題是對翻譯本質的認識。翻譯的本質就是意義從一種語言轉移到另一種語言時保持不變;意義包括語義、語用和語篇三個層面;翻譯就是用語義和語用對等的譯語文本代替源語文本;其質量的判斷,就是看譯文在上面三層意義上是否與原文對等[3]。
作為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質量評估模式,意義評估模式具有歷史的開拓性,但也存在明顯不足[4]。首先是參數(shù)設置繁瑣,操作性尚存不足。另外,豪斯主張的原文與譯文的對等關系無論如何也是難以實現(xiàn)的。由于語言及其使用的極其復雜性,很難實現(xiàn)兩種語言之間意義轉換的對等,只能是最大程度的趨近和相似。
2.語篇類型評估模式
卡瑟琳娜·萊斯將語篇劃分為四大類型:內容型語篇、形式型語篇、感染型語篇和視聽型語篇。四種語篇類型有不同特點,其譯文應該有不同的翻譯原則和評判標準。內容型語篇要考察其在內容層面上是否忠實原文,即是否準確地轉述了原文的信息內容;形式型語篇重在考察譯文是否用相同或相近的形式實現(xiàn)相同或相近的美學效果;感染型語篇著重考察譯文是否對目標語讀者產生了相同的美學效果;視聽型語篇側重分析譯文是否和原文一樣通過各類非語言手段,對聽(觀)眾產生相同的效果[5]。
萊斯成功地把語言功能標準和語用功能標準有機結合起來,提出了比較客觀全面的評價體系。然而,該模式把語篇類型嚴格分為四類,那只是理想的純粹研究設想?,F(xiàn)實的寫作情況是幾乎很難找到完全屬于某一類型的語篇,作者或多或少會在自己的作品中摻雜不同類型語篇的內容。因此很難完全按照某一具體語篇類型來考察譯文質量。
3.論辯圖式評估模式
馬爾科姆·威廉姆斯從論辯的定義出發(fā),在語篇的層面上提出翻譯質量評估的最佳準則是文本的論辯圖式 (Argument Schema),翻譯質量的判斷應主要取決于譯文是否準確地反映了原文的論辯圖式,從而形成了翻譯質量評估的論辯圖式理論模式[6]。
本模式以全新的視角考察譯文質量,拓寬了翻譯質量評估研究的視野。而且,它既對譯文整體進行質量評估,又有具體測評指標,非常巧妙地把宏觀和微觀結合起來,全面而不失具體,細微而兼顧大局,為翻譯質量評估模式樹立了典范[7]。然而,該模式依然存在具體操作層面的缺點及不足,即對翻譯質量評估參數(shù)的賦值部分有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1.數(shù)學評估模式
范守義首次提出譯文數(shù)學評價模式,該模式以隸屬度對譯文進行定量分析,其核心是譯文的信度,評價單位為句子,設九個層面對譯文的隸屬度進行矩陣分析,判斷其優(yōu)劣[8]。穆雷教授在此基礎上,設置信、達、雅三個評估維度,用模糊統(tǒng)計的方法確定隸屬度,最后對譯文得出綜合評判[9]。
徐盛桓對范守義的模糊數(shù)學模型給予了肯定,同時指出其不足是九個“層面”等量齊觀,不分主次;層面的確定帶有主觀隨意性,而且數(shù)量過多,操作不易[10]。
2.功能語言學評估模式
司顯柱以功能語言學和語篇類型學理論為指導,建構出了基于語篇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他提出譯文質量評估標準“就是要看譯文是否或多大程度上在概念意義/功能、人際意義/功能以及語篇意義/功能三個維度上與原文對等”[11]。該模式通過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描寫與解釋并用,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開展研究。
該模式具有完整的理論和實證基礎,對于具體的翻譯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一定程度上把該領域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12]。其不足是“功能對等”過于抽象,可操作性較難把握。而且,文本類型和功能是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常常會發(fā)生錯位或雜生,這就加劇了翻譯質量評估的復雜性,因此很難整齊劃一地用同一模式進行評估。
3.關聯(lián)理論評估模式
何三寧把關聯(lián)理論運用于翻譯質量評估,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翻譯質量評估模式探索。在宏觀上,關聯(lián)理論的翻譯觀和翻譯質量觀為構建翻譯質量評估模式提供了理據(jù)。翻譯質量“不管是句子層面還是語篇層面,不管是體裁風格還是讀者效果,都涉及原文與譯文在意義上的趨同,追求的是語境效果的最大關聯(lián)”[13]。在微觀上,該模式為譯文質量評估設置了三層關聯(lián)作為評價譯文的參數(shù):語際關聯(lián)、語篇關聯(lián)和整體關聯(lián)。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致使翻譯需求激增,并對翻譯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信息技術的進步對于傳統(tǒng)語言服務模式帶來了變革和沖擊。未來合格的譯者除了具備跨文化語言交流能力之外,還需懂得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去提高翻譯質量與工作效率。對翻譯質量進行評估的模式也應當與時俱進,不斷完善。
根據(jù)文本類型理論,文本特征反映了文本的基本功能并且能夠在目標文本中得以保留,文本分析指導并有助于翻譯評價過程,因此翻譯質量評估應該從文本類型開始,因為文本類型為翻譯質量評估不僅提供了顯性文本的表層參數(shù),而且提供了文體功能的深層因素,使得翻譯質量評估在形式和內容上同時獲得關照[14]。
由于翻譯職業(yè)化對翻譯提出新的要求,翻譯的行業(yè)特征明顯,因此,需要具備專業(yè)學科知識人才進行專業(yè)翻譯。同是信息類文本的法律與旅游方面的文本,由于典型的專業(yè)特色區(qū)別,二者的翻譯目的、策略、方法、標準必然存在差異,所以譯本質量評價標準相應的存在差異。同理,同是旅游文本,由于傳媒不同,翻譯要求必然存異,報刊文章與網絡文章更是大相徑庭。因此,根據(jù)專業(yè)類型和傳媒途徑確立翻譯質量標準是翻譯行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
縱覽國內外諸多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可以發(fā)現(xiàn)所有的翻譯質量評估都把翻譯視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一種語言交際活動,對其評估就是對言語行為結果——譯文的質量進行評判。然而,隨著翻譯職業(yè)化的迅速發(fā)展,翻譯活動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翻譯活動參與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成為了一種經濟活動,翻譯演變成為客戶提供語言轉換服務的有償經營行為。
翻譯的本質發(fā)生重大轉變,翻譯質量觀也隨之變化。高質量的翻譯就是滿足客戶需要,為產品創(chuàng)造高附加值,賺取語言紅利的翻譯。翻譯過程不僅是發(fā)生在譯者大腦“黑匣子”內部的語言認知過程,而是受市場需求導向、受供求關系約束的經營管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譯員是生產力資源,合格的譯員是高質量翻譯產品的保障。對譯員的認證考核必不可少。因此對翻譯質量評估的研究必須立足翻譯行業(yè)的發(fā)展,把翻譯管理過程評估和譯員的認證評估包括進去。
由于職業(yè)化時代的翻譯市場化,翻譯行業(yè)競爭激烈,職業(yè)譯者要靠翻譯的收入養(yǎng)家糊口,要考慮時間成本,因此不太可能追求精益求精的翻譯質量。為了保護客戶的利益,翻譯質量評估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翻譯行業(yè)的現(xiàn)實是翻譯企業(yè)自己檢驗自己的產品質量。有的企業(yè)為了利潤,甚至根本不進行質量把關,嚴重地損害了客戶利益。我國的情況更為嚴重,由于缺乏規(guī)范的市場管理,翻譯公司間頻繁打價格戰(zhàn),惡性競爭。因為利潤過于微薄,職業(yè)譯員無暇顧及譯品質量,胡亂翻譯,有的甚至機譯完成后,直接給客戶。
為了規(guī)范翻譯市場,確保翻譯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建立專門機構評估翻譯質量,實現(xiàn)第三方評估方式,顯得非常迫切。中國翻譯協(xié)會在制定2012年工作要點時,明確提出要成立翻譯質量評估工作部,充分發(fā)揮協(xié)會專家資源優(yōu)勢,廣泛開展咨詢、鑒定和評審工作,為提升翻譯質量做出貢獻。
在翻譯行業(yè)繁榮發(fā)展的今天,翻譯質量評估模式仍未達成共識,其研究亟須深入開展。翻譯質量評估應和譯學研究發(fā)展緊密結合,研究視野應該不斷拓寬,例如從翻譯文本評估延伸到過程評估、效果評估、翻譯服務評估及譯者評估等。因此,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翻譯及其質量評估,以市場為導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探索構建動態(tài)多元、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
[1]黃忠廉.翻譯本質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16.
[2]楊朝軍.產業(yè)化視域下的翻譯碩士培養(yǎng)模式[J].中國翻譯,2012(1):24.
[3]JULIANE HOUS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M].Tubingen:Gunter Narr Verlag,1997:30.
[4]司顯柱.功能語言學與翻譯研究——翻譯質量評估模式構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4.
[5]KATHERINA REISS.Text Types,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Z].In Andrew Chesterman(ed.),1989:109.
[6] MALCOLM WILLIAMS.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n Argumentation-Centered Approach[M].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4:27.
[7]武光軍.“翻譯質量評估:論辯理論模式”評介[J].外語研究,2006(4):74.
[8]范守義.模糊數(shù)學與譯文評價[J].中國翻譯,1987(4):2-9.
[9]穆雷.用模糊數(shù)學評價譯文的進一步探討[J].外國語,1991(2):66-69.
[10]徐盛桓.譯文質量評估的數(shù)學模型[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4):90.
[11]司顯柱.功能語言學與翻譯研究——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建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20.
[12]康雷鳴,張文慧.司顯柱翻譯質量評估模式述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2010(12):148.
[13]何三寧.“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翻譯質量評估[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56.
[14]何三寧,司顯柱.文本、文本類型與翻譯質量評估[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