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云平,王亞南
(河北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不愛紅妝愛武裝”是毛澤東于1961年2月所作的《為女民兵題照》中的末句。這首詩最早發(fā)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澤東詩詞選》中。中國翻譯大家許淵沖教授在翻譯《毛澤東詩詞選》時將此句詩譯為“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不僅充分表達了原詩的內(nèi)涵,而且再現(xiàn)了詩的意境,達到了音與形的完美結(jié)合。美國著名翻譯學家尤金·奈達在與泰伯合著的《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翻譯是在譯入語中用最貼近的、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首先是語義上的對等,其次是風格上的對等?!保?]13這一觀點正可在許淵沖教授的譯文中得到印證。因此,本文運用尤金·奈達的翻譯理論,在選詞、修辭手法、風格和文化等不同角度賞析許淵沖大師對“不愛紅妝愛武裝”的英譯文,希望對詩歌翻譯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有所促進。
原句中包含三個實詞:“愛”“紅妝”“武裝”。要想譯好這句詩,首先應(yīng)明白“紅妝”和“武裝”的含義?!凹t妝”指“女子的盛裝”,因古代女子妝飾多用紅色,故稱“紅妝”。樂府詩《木蘭辭》中就使用了這個詞,“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而“武裝”除了指戰(zhàn)士的裝束,也可泛指所需的一切武器裝備,比如彈藥武器等。弄清原文的含義之后,再看譯文的遣詞造句。許淵沖沒有采用直譯或形式對等的方法將原句中的這三個詞譯為“l(fā)ove”“red makeup”和“arms”,而是在理解語義之后,在譯入語中尋求與原語表達效果相同的表達方式,進而將信息傳遞給譯入語讀者。許老的譯文“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中并沒有出現(xiàn)“愛”這個詞,如“l(fā)ove”“l(fā)ike”或“prefer A to B”等等,而是將“愛”和“不愛”的語義融入到整句譯文中,用“To…and not to…”這個并列的動詞不定式句型照應(yīng)原句的“不愛”和“愛”,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其中內(nèi)涵。無疑,這種不拘泥于原詩形式而又巧妙再現(xiàn)原詩語義的表達方式與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不謀而合。尤金·奈達于1964年在他的著作《翻譯科學探索》中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他認為,“在動態(tài)對等翻譯中,譯者所關(guān)注的并不是源語信息和譯語信息的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而是一種動態(tài)關(guān)系,即譯語接受者和譯語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與源語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基本相同”[2]25。不難看出,奈達的翻譯理論強調(diào)以讀者為中心,注重讀者的感受。筆者認為,“動態(tài)對等”顧名思義,就是反對靜止,在動態(tài)中實現(xiàn)語義的對等,即實現(xiàn)奈達所說的“雙語讀者相同的反應(yīng)”,而不是字對字、詞對詞、句對句的一一對應(yīng)。
實際上,表達“紅妝”的詞有很多,如“makeup”“cosmetics”和“cream”,而譯者卻將其直截明了地譯為“powder”一詞。究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當時的時代背景。《為女民兵題照》一詩作于1961年,當時舉國上下一邊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一邊提高軍事實力,抵抗外敵內(nèi)亂的侵擾。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和科技水平還相當落后,第三產(chǎn)業(yè)發(fā)展滯后,尚處于雛形階段。況且當時中國還沒有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進出口貿(mào)易并不發(fā)達。所以當時的中國普通大眾沒有幾人能用上高檔的“makeup”或“cosmetics”。而“powder”作動詞時有“往…上搽粉”之意。這就是說,“powder”可算是最初級最簡易的化妝品了。所以,許淵沖選用這個詞更貼近當時的時代背景。其二,除了“化妝時的涂脂擦粉”的動詞含義,“powder”作名詞用時還有“火藥”的含義,這恰好可以表達“武裝”中的“槍支彈藥”之義。從語言學角度看,這句譯文采用了名詞動用的手法,是典型的詞性轉(zhuǎn)換。經(jīng)此轉(zhuǎn)換,譯文更加靈活順暢、富有變化。同理,譯文中“face”一詞也進行了詞性轉(zhuǎn)換。前半句中的“face”是動詞,有“正視,勇敢面對”的意思;后半句中的“face”是名詞,意為“臉,面孔”。“face the powder”就是勇敢地面對敵人的一切武器,敢于沖在戰(zhàn)斗的第一線,把中國女民兵“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氣概、“愛武裝”的語義和詩的神韻都表達得惟妙惟肖。令人贊嘆的是,許老深諳中英雙語詩歌的韻律,重復使用“face”和“powder”二詞,便與原詩中讀音完全一樣的“妝”和“裝”妙趣橫生地達到了押韻效果和美感,令譯文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有力。更重要的是,這種巧妙的手法可使譯文對譯入語聽眾的效果達到原詩對原詩聽眾的效果,可說是獲得了最自然、最貼切的對等,即奈達所說的“動態(tài)對等”。
上述重復使用“face”和“powder”二詞的方法是從遣詞造句和押韻的角度談的。實際上,這種手法屬于一種修辭方法,叫做“antimetabole”,本小節(jié)將從修辭角度來解釋它。
“antimetabole”在希臘語中意為“逆轉(zhuǎn)方向(transposition)”,可中譯為“反序?qū)Ρ取?,即將反襯句中的字詞和詞組作與正襯句相反次序的排列,在結(jié)構(gòu)上倒置兩個平行結(jié)構(gòu),進而把相同的詞語前后換位。這樣,不僅在形式上相近,而且在內(nèi)容上基本相同。所以說,符合“形式倒置”和“內(nèi)容重復”兩層要求才能稱為“antimetabole”。這個結(jié)構(gòu)可以簡單表示為“A-B至B-A”。使用這種修辭方法是為了通過鮮明的對比來揭示深刻的道理,令人深思。如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的一句至理名言:“Eat to live,not live to eat(吃是為了活,而活不是為了吃)”就是使用了“反序?qū)Ρ取毙揶o方法。
奈達在為翻譯下定義時,不僅簡潔明了、深刻透徹地揭示出翻譯的實質(zhì),也指出了實現(xiàn)它的兩個途徑:從語義和風格兩個方面爭取實現(xiàn)“最自然的”和“最貼切的”的對等。然而在具體闡述這兩個方面時,奈達并沒有平等視之。他認為:“(對等)首先是語義上的對等,其次是風格上的對等?!保?]13可見,奈達認為語義比風格更重要。通常說來,在翻譯過程中,如果難以調(diào)和語義與風格的矛盾,那么譯者最好優(yōu)先考慮語義的表達而不是原語風格的再現(xiàn)。
毛澤東通過作這首《為女民兵題照》,仿佛把我們置身于當時的革命歲月,女民兵積極認真訓練的情景頓時浮現(xiàn)眼前,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整首詩自然流暢,簡潔洗練。而譯文“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簡潔明了、意涵豐富、鮮活醒目,令人瞬間就領(lǐng)略到了中國女民兵的颯爽英姿和豪杰氣概。這不僅與原詩風格十分對應(yīng),而且形象完整地傳達了詩歌的主旨。因此,譯文很好地解決了語義與風格的矛盾,堪稱是二者的完美結(jié)合。
奈達在其基本的理論框架上強調(diào)跨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他認為:“翻譯即交流。”[1]86也就是說,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因此,一個好的譯者不僅要有熟練的雙語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要具備豐富的兩國文化素養(yǎng)。許老在翻譯這句詩的時候就是充分考慮了原語的文化背景和時代背景。
本詩作于1961年,正值我國經(jīng)濟困難之時。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縱容下,猖狂叫囂反攻大陸,不斷對我沿海地區(qū)進行騷擾。因此,國家就更進一步加緊了對民兵的訓練。據(jù)說,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是毛主席在看到一位女民兵參加訓練時拍下的一張扶著槍的照片之時而寫下的,為的就是贊頌中國女民兵的精神,并號召大家向他們學習。原句讀起來瑯瑯上口、干脆簡潔,每當人們讀起這首詩的時候,便熱血沸騰、倍感鼓舞,想要為保家衛(wèi)國盡一份力。因此,秉承這一中心思想,心懷這一目標,許老將其簡潔傳神地譯為“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使得譯文讀起來同樣擲地有聲、堅定有力。這充分說明社會文化因素對譯文發(fā)揮著巨大而深遠的塑造作用,因為語言本是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奈達的翻譯理論對世界范圍內(nèi)翻譯學科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所倡導的客觀的、科學的 翻譯研究方法[3]1,[4]277、動 態(tài)對等——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文化因素對譯文選擇的制約和影響等理論啟發(fā)了許多國內(nèi)外翻譯家。本文通過借用尤金·奈達的翻譯理論來分析中國翻譯界大師許淵沖對毛澤東《為女民兵題照》末句“不愛紅妝愛武裝”的英譯文,充分表明了這一事實:盡管二位大家生于不同國度,翻譯作品也截然不同,但是他們的翻譯實踐指導思想?yún)s如出一轍、遙相呼應(yīng)。這是否意味著:人類的語言結(jié)構(gòu)和思維結(jié)構(gòu)中,果真存在著喬姆斯基所謂的“普遍語法”呢?
[1]NIDA E A,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Brill,1969.
[2]NIDA E 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M].Leiden:Brill,1964.
[3]SNELL-HORNBY M.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8.
[4]BAKER 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Routledge,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