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春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中醫(yī)院,河北 豐寧 068350)
遺尿癥,是小兒5歲以后睡中小便自遺、醒后方覺的不隨意排尿,又稱遺溺、尿床。輕者數夜一次,重者一夜數次。分為原發(fā)性遺尿和繼發(fā)性遺尿,原發(fā)性遺尿較為多見,大多為功能性;繼發(fā)性遺尿常伴有全身或腎臟疾病。[1]?,F將我院收治的33例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33人均為門診病人。均為原發(fā)性遺尿(功能性遺尿),經實驗室檢查(腦電圖、尿常規(guī)、脊柱X線檢查)已除外癲癇、尿路感染、糖尿病、脊柱裂等器質性病變;其中男孩26例,女孩7例;年齡5-10歲28例,10歲以上5例;病程2個月至2年等。臨床表現:經常睡中遺尿,輕者數夜一次,重者一夜數次,醒后方覺,四肢乏力,面色少華,食欲不振,肢涼怕冷,腰膝酸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1.2 治療方法
1.2.1 草藥治療:方劑:溫腎健脾散(自擬)方藥組成:生芪20-30g、黨參8-10g、山藥10-12g、升麻5-10g、菟絲子5-10g、覆盆子10-15g、五味子 3-5g、肉桂 3-5g、炙麻黃 5-10g、菖蒲8-10g、補骨脂8-10g、炙甘草3-5g,方中每種藥品劑量可根據患兒的年齡及體重自動調整。
1.2.2 推拿治療:補腎經,方法:小拇指末節(jié)羅紋面向心推400次;揉丹田,方法:臍下2-3寸揉3min;揉腎俞,方法: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揉100次;揉龜尾,方法:尾骨尖端揉30次;按揉三陰交,方法:內踝上3寸,脛骨后緣凹陷中按揉50次;揉百會,方法:前后正中線和兩耳尖連線交點處50次。補脾經,方法:拇指撓側指端到指根向心推300次;補肺經,方法:無名指末節(jié)羅紋面向心推300次;揉中脘,方法:前正中線臍上4寸揉200次;捏脊,方法:由后背正中線龜尾至大椎右下向上將雙手食指屈曲,用食指橈側緣頂住皮膚,拇指前接,兩指同時用力捏拿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捏3-5遍;按壓足三里,方法:外膝眼下3寸,脛骨旁開1寸50次。治療20d為一個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后,評估療效。治療期間幫助患兒樹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及時鼓勵進步。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疲勞及緊張,晚餐后控制飲水量,臨睡前主動排尿。
1.3 療效標準:痊愈:經治療1-2個月內無遺尿現象,1年內無復發(fā);顯效:治療后偶有遺尿現象;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善。
治愈23例(占69.6%),顯效 7 例(占 21.2%),無效 3例(占 9.0%),總有效率為 90.9%。
王某,男,8歲,于2010年10月26就診。患兒經常睡中遺尿,每天都有,多則一夜數次;病程長達3年,未曾治療。查患兒四肢乏力,面色少華,食欲不振,肢涼怕冷,腰膝酸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根據舌、脈、癥等表現,辨證為肺脾氣虛,下元虛寒,治以溫補腎陽,健脾益氣,固澀小便。治則是補腎健脾,固攝止遺,小兒推拿配合口服中藥治療。
方藥:生芪 30g、黨參 8g、山藥 12g、升麻 8g、菟絲子 10g、覆盆子15g、五味子5g、肉桂5g、炙麻黃 8g、菖蒲 10g、補骨脂 10g、炙甘草4g,每日一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用。
服藥結合小兒推拿,推拿如下:補腎經400次;揉丹田3min;揉腎俞100次;揉龜尾30次;按揉三陰交50次;揉百會50次;補脾經300次;補肺經300次;揉中脘200次;捏脊,3-5遍;按壓足三里50次。
7 d后癥狀減輕,未訴其它不適,繼前法治療,中藥配合推拿,推拿每天一次,連續(xù)治療15d后,遺尿次數明顯減少,最長時5d一次,家屬信心大增,堅持治療第二療程15d,總療程一個月后,再無遺尿,休息2d后繼上法鞏固治療7d后,隨訪半年再無發(fā)作。治療期間囑家屬要有信心和耐心,要求謹遵醫(yī)囑,晚飯后少喝水,盡量不喝含糖飲料。
小兒遺尿癥,屬中醫(yī)小兒雜病中“遺尿”范疇[2]。遺尿若長期不愈,致使兒童精神上產生自卑感,且對小兒的心里、生理造成影響。
西醫(yī)學認為,遺尿是由于神經發(fā)育尚未成熟,大腦皮質或皮質下中樞的功能失調,或為膀胱脊髓神經支配的興奮性發(fā)生變化所致[3,4]。少數患兒由于器質性病變所致,如癲癇、尿路感染、糖尿病、脊柱裂。
中醫(yī)兒科根據本病的病因病機將其分為下元虛寒、肺脾氣虛、肝經濕熱三種證型,本法只適用于下元虛寒和肺脾氣虛兩個證型,肝經濕熱不在討論范圍之內。中醫(yī)理論認為:腎主水,且腎主水的實質是指腎中精氣的氣化功能。腎系病證的多種癥候,如水腫、遺尿、尿頻、蛋白質等都與水液代謝失常有關,其病機往往都是封藏失職,氣化不利。但是,要維持人身正常的水液代謝,除腎陽的溫煦外,尚與脾氣的傳輸及肺氣的宣散敷布密切相關。肺脾腎三臟協調作用才能完成水液代謝。若先天稟賦不足或者素體虛弱,導致腎氣不足,下元虛寒,腎氣失于固攝,致膀胱失約而遺尿,腎虛則真陽不足,故面色少華,四肢乏力,肢涼怕冷;腰為腎之府,腎主骨,故腰膝酸軟;下元虛寒,故小便清長;肺主一身之氣,為水之上源,有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功能;脾屬中土,主運化水濕而制水。肺氣虛弱,治節(jié)失司,脾氣虛弱,不能上輸于肺,致膀胱失約而遺尿。食欲不振,大便溏薄亦為脾虛之癥,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等均為肺脾虛,下元虛寒之象。
因此,治療時應根據病情輕重、發(fā)病特點辨證施治,采取先后天同補,既健脾又溫腎以固本,同時又配合固澀止遺開竅醒神之法以治標,達到溫補腎陽,健脾益氣,固澀小便之目的。方中生芪、黨參、山藥健脾益氣,菟絲子、覆盆子、五味子、補骨脂補腎固澀止遺,肉桂溫補腎陽,溫煦使腎水得已氣化,升麻升提陽氣使陽氣得已上升,麻黃、菖蒲開竅醒神使睡眠不至太沉,憋尿時能夠及時自醒。
小兒推拿可刺激支配消化器官的副交感神經,主要是迷走神經,可使經絡疏通,行氣活血,補腎經、揉丹田培元固本,溫補下元;揉腎俞滋陰壯陽,補益腎氣;揉龜尾、三陰交健脾胃助運化;揉百會安神鎮(zhèn)驚升陽舉陷;補脾經健脾胃、補氣血;補肺經補益肺氣;揉中脘健脾和胃、消食和中;捏脊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陪元氣;按壓足三里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此療法總的治療原則與中藥治療方向完全相同,殊途同歸,強化了治療作用和效果,而且安全無副作用,無創(chuàng)傷,痛苦少,且簡便易行,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1]蘇樹蓉.中醫(yī)兒科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12.
[2]江育仁.中醫(yī)兒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129.
[3]張琪.張琪臨證經驗薈要[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2.12.
[4]諸福棠,吳瑞萍.實用兒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