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萍
(福州大學 陽光學院,福建 福州 350015)
本次調查對象以福建省高校在校本科生為研究總體,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樣本,并確保了學校類別、文理學科、年級分布、性別比例、樣本數量的均衡性。共發(fā)放問卷700份,收回642份,回收率為91.7%;其中有效問卷587份,有效率為91.4%。在此基礎上,對有效問卷進行編碼,然后輸入計算機,利用專業(yè)統(tǒng)計軟件SPSS18.0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此得出客觀有用的數據對內容進行分析。
跨入21世紀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與推進,大學生的思想在與時俱進的同時,是否遺忘甚至否定了傳統(tǒng)道德?民族傳統(tǒng)又該如何得到尊重?它們在現代社會中又該如何歸依?調查表明,如果不包括中立的人數,僅有15.7%的學生贊同發(fā)揚傳統(tǒng)道德,這說明身處現代文化背景,當代大學生對于傳統(tǒng)道德的追求與認同感并不高,傾向于以現代道德體系解決當下的道德問題,他們認為“傳統(tǒng)道德無法完成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拯救”。
不過,在現代性思維的濫觴背景下,傳統(tǒng)道德價值中儒家的“仁義”、道家的“無為、不爭”、佛家的“慈悲”等思想精華,雖然風光不再卻也沒有走向徹底的瓦解。調查表明,75.1%的學生認為應該提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66.7%的學生贊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75.5%的學生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作為全球倫理的基本準則,這說明青年學生篤信此類道德信條是具有全人類價值的??梢?,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傳統(tǒng)道德雖然無法勝任現代道德領袖的重任,但也不能全盤否定其現代價值(應“揚棄”有度),其有益價值在新時代的繼承發(fā)揚,仍是現代化的一種重要支持因素。
作為人的世界觀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人生價值觀蘊藏于人的道德價值世界最深層,是人對自身生活的目的與意義的終極價值追問,是從精神價值上對人的生存方式進行確認。[1]人生觀在一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中占據著根本性地位,影響深遠。從一定程度上說,大學生對于人生重大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對于他們人生觀的形塑,對于未來的人生發(fā)展及命運都至關重要。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總體上是積極進取的,他們注重個人素質的提高,追求生命的意義。個體對于人的本質和道德的不同理解,關系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以及對自身的不同定位。調查表明,15.9%的學生認同“人性本善,修身養(yǎng)性”的思想,11.8%的學生認為人性自私,41.6%的學生認為“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30.7%的學生認為“人是不可被定義的”,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心智更加成熟,能夠更為理性和辯證地分析人性的復雜性。
大學階段是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大學生所擁有的人生觀決定著他們的道德觀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未來和命運。調查表明,僅31.5%的學生認同展現個性,26%的學生認為“應當跟著感覺走”,這說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日益成熟且善于獨立思考和判斷。與此相應,64.4%的學生認為人可以掌握命運,表現出積極向上的非宿命主流觀。基于個性觀的不同,42.9%的學生認同拼搏進取的價值觀,34%的學生表現出“走自己的路”的灑脫人生態(tài)度??梢姡蠖鄶祵W生不信奉中庸之道,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的主流生活方式抉擇表現為“事業(yè)進取開拓”(21.2%)和“追求生活意義”(33.8%)。受此影響,對于道德的認識,僅6.6%的學生持工具論觀點,僅4.9%的學生持反道德傾向,而50.9%的學生認為“道德是人之為人的根本要求”,還有37.5%持道德相對論的觀點。
西方發(fā)達的“市民社會”以發(fā)達的商品經濟為基礎,強調權力與義務的相統(tǒng)一。中國的倫理道德受傳統(tǒng)的影響而“私人”色彩濃厚,國人不得不在一種關系道德中生存,這正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需要著力建設的一個方面。改革開放后,個人利益主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而逐步成長,西方發(fā)育完好的個人道德體系,在正處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找到了新的依附之地,以致個人利益訴求的膨脹帶來了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2]那么,大學生在這種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搖擺不定中,在穩(wěn)定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規(guī)范形成困境中,又是如何看待個人與國家、集體以及他人的關系呢?他們的處事倫理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
作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集體主義是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現實途徑。大學生正處在道德社會化的關鍵期,應當努力培養(yǎng)集體主義思想,內化集體主義原則,并把它當作調節(jié)“小我”與“大我”的行為準則。調查表明,88.7%的學生贊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分別有74.8%和41.2%的學生認為“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和“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雖說道德實踐與道德認知存在不同步性,但這些數據很是喜人,至少部分地反映了在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大部分學生還是能夠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這是社會主義倫理道德中“整體主義思想”強大生命力的煥發(fā)。
應該說價值取向與道德責任是密切相關的,青年志愿者系列舉動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積極、健康、有為、向上”的時代風采,以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中國志愿者精神。調查表明,在汶川地震等突發(fā)事件面前,58%的學生表示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志愿服務、愛心捐款、西部支教等活動中得到了體現。但是,高達40.2%的學生認為“私人生活比公共生活重要”,高達84.8%的學生認可“與持刀歹徒搏斗而致殘”的行為但不愿意效仿,這說明當代大學生有參與道德生活冷漠的傾向,這種對于道義問題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令人深思。從歷史上看,這是由于我國公共生活領域的長期缺失導致了公民以私人生活為先。“文化滯后”理論認為,大學生道德選擇上的困惑是由于道德教化相對滯后于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市場倫理原則與社會領域的道德倫理原則出現了價值矛盾。
就現行的法律而言,生命權是每個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是其它各項權利的依托。因此,現代道德教育面臨著這么一個難題,即如何在保護集體利益和維護個人生命權之間選擇。調查表明,87.2%的學生國家民族意識更為理性和務實,50.7%的學生關注領導人的才能與政績而非私生活,他們對那些真正為人民謀福利的人大代表有高度的認同感并寄予厚望;僅1.4%的學生選擇“忠于黨的路線與政策的人”,這與當前政治價值地位的衰落如出一轍。其實,政治熱情的降低與當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息息相關。如今,大學生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深刻認識到當前國際競爭已經轉向綜合國力競爭,空洞的口號和感情沖動已經無濟于事,唯有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是真正的民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之所在。
日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和不明朗的未來使得當代大學生的升學壓力與日俱增,從“上大學”“讀研”到“上好的大學”“上211、985的大學”“上熱門、好就業(yè)的專業(yè)”轉變。調查表明,大學生對提高自身關注程度高低依次是外語水平(46.0%)、創(chuàng)新精神(25.2%)和專業(yè)基礎知識(10.7%),84%的學生希望能夠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可見,在生存高壓下,他們更傾向于短期化學習目標,重視工具性、實用性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都明白學習是他們的天職,但其動機卻不盡相同,表現為日趨多元化。調查表明,近三分之二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為了事業(yè)與成才,正好契合了時代的呼喚和需要。當然,另有約三成的學生學習動機層次偏低,為現實的利益與需要而學,個人本位傾向明顯。
如今的大學生已不再為“天之驕子”的稱謂而沾沾自喜,僅憑一張畢業(yè)證書就能換來好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社會現實狀況逼得他們從踏入校門的那一刻起就得為考研、專升本、考證、考級等實用課程而準備,過著一種匆匆忙忙的生活,思量著以后的就業(yè)問題。擴招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升學機會,同時也壓縮了他們的生存空間。面對生活中的道德選擇,比如考試作弊這種違規(guī)操作問題,已經司空見慣,或許是受某種利益的驅使,約80%的學生表示不會主動采取措施阻止這種不道德的行為,且比例有上升之態(tài)勢,顯示出大學生道德遇到的主流分歧,突顯了學生對待學業(yè)上的不甚嚴肅,是非感偏模糊,正義感缺失,牽涉?zhèn)€人利益時很多人選擇了明哲保身。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對大學生就業(yè)不再統(tǒng)一安排,“雙向選擇”既給了他們職業(yè)選擇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又讓他們面臨著失去就業(yè)保障的挑戰(zhàn)與壓力。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愈演愈烈,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化的問題。在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社會,富于挑戰(zhàn)性的生活對于青年這個特殊群體而言頗具誘惑力,他們總是對自己的人生目標進行經常性的調試和抉擇。[3]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在擇業(yè)上有實用主義的傾向,不再對政治上的榮譽一味地追求,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樂于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和個性(50.5%),尊重自我興趣(24.9%),體現自我的價值,不再把收入比較高(15.9%)、工作較穩(wěn)定(5.2%)、社會地位或職業(yè)聲望高(3.5%)作為主流擇業(yè)標準。個人能力的實現是他們的評判目標,國家需要不再是第一選擇。
就業(yè)意味著個體即將走向獨立和成熟,成為社會關注的中心。眾所周知,我們選擇的職業(yè)決定了我們的生活。50.5%的學生擇業(yè)時著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和個性”,從側面說明他們將成功歸因于個人的能力,而非對社會的貢獻??陀^而言,這種選擇也是眼下就業(yè)難的社會大環(huán)境所迫。如今的大學生普遍降低就業(yè)期望值,開始重視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見習潮”、“回爐”短訓熱、創(chuàng)業(yè)實驗此起彼伏。信奉“干一行、愛一行”者有之,抱有“先就業(yè)、后擇業(yè)”念頭者有之,理性就業(yè)、寬泛就業(yè)、自主擇業(yè)的就業(yè)觀念正在形成。
大學生的金錢觀,能夠深刻反映他們道德品質的真實狀況。38.9%的學生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符合市場經濟發(fā)展現實”,36.9%的學生反對“君子喻于義”的傳統(tǒng)道德。69.2%的學生表現出重視金錢的傾向,認可“親兄弟,明算賬”,認為即使是親朋好友,也應當將各自的經濟權利和義務明晰化、平衡化,表現出從血緣親情關系轉向契約關系的價值認知傾向。69.5%的學生認同“婚前財產公證”,其客觀原因在于當前離婚率的居高不下使人們對愛情婚姻失去信心,而從主觀上說則是青年一代比較容易接受新觀念。市場經濟使傳統(tǒng)的義利觀受到了強烈沖擊,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的金錢觀,受其熏陶的人們開始關心和追求個人利益,不再恥于言利,這不能不說是社會的轉型發(fā)展。
經濟變化是人們倫理道德嬗變的根本原因,如今面對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大學生的“義利”思想又會有何等的變化?調查表明,僅83.3%的學生會選擇拾金不昧,僅33.4%的學生會抵制購買贓車??梢姡诖笫谴蠓菃栴}上,他們義利觀明確,奉行“君子愛財,但取之有道”的處事原則,但是在一些看似小節(jié)的義利選擇上,他們卻世俗化,對自己降低了要求,大多數選擇購買贓車。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就義利抉擇和道德評判后果而言,巨款要比購買一部贓車更嚴重;另一方面是其強烈的“從眾”心理使然,他們不愿被稱為異類,就隨大流不再堅持“舍利取義”。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道德觀念更多地受社會變革的影響,受利益調整的支配,受市場經濟原則的導向,在矛盾沖突中發(fā)展前進,表現為既注重對金錢的追求,又信守“取之有道”。
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對于社會的基本認識,對游戲規(guī)則的把握,甚至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90%以上的影響是來自于傳播媒介。[4]互聯網這個“第四媒體”以其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開放性、互動性和共享性等給大學生活帶來了全新的感受,備受青年學子的青睞。調查表明,82.1%的學生反對“在網上做什么都毫無顧忌”,顯見多數學生在網游中是具備自律能力的。教育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多數大學生在虛擬網絡世界中有比較清醒的判斷和正確的認識,上網的主要目的是收集信息和促進學習,網絡的正面效應正在逐步提升。[5]
不過,完全自由編輯是“e”空間的標志,高度自由和靈活的網絡行為使現實社會的法律和倫理道德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部分大學生的行為有所“離軌”,20.4%的學生認為只要無害就能不恪守倫理道德進行網上聊天。類似的大學生網絡失范事件時有所聞,值得一提的網絡文化現象是黑客活動。現在大多數黑客或稱“電腦殺手”“社會大盜”“電子竊賊”,是14-21歲之間的高中生或大學生。黑客活動是不帶價值色彩的,代表了網絡時代青年較普遍的重藝輕德心態(tài)。調查表明,42.5%的學生崇拜黑客“帥的發(fā)呆”,認為他們是創(chuàng)新人才的達三分之二以上。很多人缺乏理性的思考,未能深刻認識其本質,認為它僅僅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犯罪,這也為網絡時代的相關立法提出了挑戰(zhàn)和思考。
青年大學生正站在21世紀市場化、全球化、網絡化潮流的浪尖,正以他們獨特的價值認知方式承載時代的精神氣質。史無前例的現代化建設不僅是社會的現代化,更是人的現代化,是一個人全面、自由與健康發(fā)展的過程,而道德作為人的重要特質也是與時俱進的。當代大學生正在從轉型期的道德困境中走出,并擺脫以狂熱政治意識為中心的一元道德傾向。適應自由開放、平等競爭的社會大環(huán)境,他們形成了強烈的競爭意識;市場經濟也帶來了他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自我責任感和民主法制意識的強化。但是,我們也應當認識到轉型期社會道德氣候和西方文化對大學生道德格局的影響,認識到大學生深層次道德需要的缺失,認識到單一道德標準對于大學生多元化發(fā)展的阻礙,積極應對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生活中所出現的某些失衡和失范現象,讓道德成為他們在時代流變中無法背棄的生存方式與價值印證方式,以利于社會的良性運行,建設和諧社會。
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及傾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道德評價標準日益模糊。在社會轉型期文化環(huán)境中,道德價值整合度在一定程度上已是今非昔比;受到雙重或多元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多元利益的驅使,大學生對同一道德現象做出了不同的價值判斷,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和世俗化傾向,道德評價走向了模糊的境界。二是大學生中非道德主義有抬頭之勢。在現代化進程中,大學生的倫理精神正在發(fā)生歷史性的嬗變,他們受傳統(tǒng)道德的約束相對松弛,被社會不良風氣所異化,非道德主義在校園內開始抬頭,逃課、考試作弊、違規(guī)外宿、見利忘義、見義不勇為等道德越軌和失范現象時有發(fā)生,且受到社會輿論某種程度的寬容。三是大學生出現信仰沖突或危機。文化“墮距”所引發(fā)的信仰危機是轉型期大學生價值體系的斷層,是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所說的“現代化所帶來的傳統(tǒng)社會和文化特質的一種斷裂”的表現形式,信仰疑惑或多元化、功利化,突顯了參與道德生活冷漠、出現信仰沖突或危機的傾向。
[1]王易.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4-6.
[2]許典利.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3(12):134-135.
[3]葉玉清,肖文學.新時期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對策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92-94.
[4]艾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新探[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1):24-26.
[5]徐吉平.大學生道德修養(yǎng)與人格塑造:案例評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