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藝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案例 2013年10月我們走進了湘潭市某中學七年 級的英語課堂隨堂聽課。授課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3。在復習完上節(jié)課的內容后,老師帶領學生學習單詞。
教師:請大家把書翻到97 頁,把單詞讀一遍(單詞excuse,me,excuse me,thank,teacher,about,yours,for,thank you,help,welcome)。
(學生齊讀)
教師:現(xiàn)在請大家再跟著我讀一遍單詞。
(學生齊讀)
教師:現(xiàn)在我給同學們留4 分鐘時間,把剛才的單詞記下來。
(學生小聲背誦)
教師:好,時間到。請大家拿出聽寫本,把剛才英語單詞的中文翻譯寫下來,然后關上書本,自己默寫單詞。
學生們紛紛拿出聽寫本,抄寫中文翻譯。
學生一:合上書本開始默寫。
學生二:偷偷照著書本把英語單詞抄下來。
學生三:合上書本后,無所適從。
……
教師:現(xiàn)在請每一小組的最后一個同學把同組的聽寫本收上來。
……
案例反思 該教師的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記憶并掌握英語單詞,但教師只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受眾,與學生既沒有溝通也沒有交流,缺乏學生的活動參與,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也變得毫無生機?!胺侵笇越虒W”流派代表人羅杰斯反對傳統(tǒng)的向學生灌輸知識和材料的“無意義學習”,認為這種學習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感情或個人意義,是一種“在頸部以上發(fā)生的學習”[1]?!盁o意義學習”導致學生花費大量的精力進行英語學習,結果卻嚴重缺乏語言交際所需要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葉瀾認為,“一個真實的教育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保?]可見,要告別“無意義學習”構建新型理想化的教學模式,應該是通過教學中師生的雙向互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使課堂成為積極互動的有效課堂。我們倡導通過“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審視英語課堂教學,從而促進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指出:“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的傾向,課程強調從學生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3]新課程標準主張學習方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鄭金洲曾指出,“課堂中無互動、無交往也許太絕對了一些,但的確是缺少那種真正有效的互動與交往的。”[4]要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式教學,課堂教學應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而且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師生之間應該是在民主、平等、理解的基礎上交流對話?!敖涣鳌印苯虒W模式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尊重學生的需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實現(xiàn)有效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
“交流”意指彼此間把自己有的提供給對方,相互溝通?!盎印眲t側重于通過一定的活動互相作用,互相影響??涿兰~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教學過程是通過教師、學生的各種活動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溝通,致使學生在知識、能力、人格上發(fā)生變化,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從效法自然看,教學過程的核心是“交流—互動”的過程[5]。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換言之,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廣義地說,教育即交往[6]。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教育即交往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心理上的接觸和溝通,彼此達到一定的認知;從語言學角度而言,教育即交往是指用語言傳遞信息交流信息。
一是明確的目的性。語言是交流的一種工具,這一特性決定了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使用這種交際工具的能力。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不能只重視零碎的詞匯、語法規(guī)則的講授或句型的反復操練?!敖涣鳌印蹦J降哪康脑谟谡嬲貙⒂⒄Z當做一種交際的工具貫穿在與學生的對話交流、互動參與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二是內容的廣泛性。“交流—互動”模式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由以教師講授為主轉化為師生互為活動主角,互相交流信息。因此在設計內容時,打破了以往課堂教學中以教材為綱的陳規(guī),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承受能力、學生的興趣愛好等情況來適當?shù)財U大范圍,拓展教學內容。三是過程的和諧性。交流互動模式要求教師和學生建立在民主、平等、理解的基礎之上,教師的地位發(fā)生了變化,過去的“一言堂”變?yōu)椤叭貉蕴谩?,教師的“主導”變?yōu)椤皬呐灾笇А薄=處煓嗬系南庥欣跒閷W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自然和諧的課堂氣氛。
一是發(fā)揮主體地位?!敖涣鳌印苯虒W模式告別了傳統(tǒng)教學中單向傳播的方式,破除學生的依賴性、被動性。學生占據(jù)主體地位,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被動學為主動學,讓學生在嘗試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自主與合作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交流、討論、運用三維一體,使學生在交流中情感共鳴,在討論中形成知識、方法[7]。二是培養(yǎng)合作精神?!度罩屏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要“創(chuàng)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fā)展合作精神”,“使學生認識自己學習的優(yōu)勢與不足,樂于與他人合作,養(yǎng)成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敖涣鳌印蹦J绞且环N“探究式”“交際式”教學,更是一種“合作式”教學。它要求“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fā)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盡情地交換各自的看法,讓他們在合作中發(fā)揮學習潛能及創(chuàng)造力。三是體現(xiàn)教學相長?!秾W記》強調,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與學“交流—互動”的“自組織”過程?!敖淌菫榱瞬唤獭薄敖淌菫榱烁玫貙W”。師生可以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實現(xiàn)角色互換,教師既可以從學生身上受到啟發(fā),得到靈感,“教然后知困”,學生亦可以在平等交流中“學然后知不足”,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四是凸顯情感交流。情感因素在英語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習者的情感狀態(tài)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情感既是個體對外界事物產生的內心體驗同時也起著過濾信息的作用。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交流—互動”模式有利于推進有效組織教學活動,可調適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出現(xiàn)的焦慮、緊張、無所適從等情感因素。
興趣是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心理基礎,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是實現(xiàn)“交流—互動”教學模式的前提。要做到這一點,要由教師通過有效引導,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就是說,學生的“動”是以教師的“引”為基礎的。在教學中教師既是組織者、督促者也是引導者、啟發(fā)者。例如,有教師在英語字母教學時,向學生布置收集小資料的任務,請學生把所見到過的英語字母摘抄下來,看誰摘的最多。教師整理學生收集的材料,按照飲食、娛樂、商業(yè)、政府機關、交通、因特網等主題匯編成冊,分發(fā)給學生,做到資源共享[8]。反思本案例教學,教師也可以通過指引學生進行類似的資料收集、整理歸類、小組競賽等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幫助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為學生提供實際運用英語的機會。
杜威強調“從做中學”,重視學生自己學習和自己體驗。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他們不再單純使用兒童時期的機械記憶,而是讓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意記憶占主導地位,且可以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主動地運用記憶策略進行自主學習?!敖涣鳌印蹦J讲皇且∠?、回避學生的自學,而應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之上開展。以本案例為例,教師可以嘗試將默寫單詞環(huán)節(jié)改為:讓學生自己查字典,根據(jù)中文詞意,用不同的英文來表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掌握恰當?shù)膶W習方式,比花費大量的時間機械記憶效果會更好。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之上,讓學生自己“動起來”。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發(fā)展水平開展分組學習。在本案例中,教師可以利用分組學習,讓學生圍繞學習的核心詞匯進行簡單對話、交流。小組成員的討論(組內異質),組與組之間的討論(組間同質),有利于程度各異的學生都“動”起來,發(fā)展集體意識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共同解決問題,這也是“互動—交流”模式的關鍵。在交流討論過程中,學生會有思考、疑惑,成員通過解答、辯論、答疑,實現(xiàn)良性的交流互動。教師一定要在其中做好宏觀調控工作,讓學生緊緊圍繞話題中心,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和適當點撥。
在《初中英語八種基本時態(tài)綜合復習說課稿》中老師這樣描述自己的課堂教學:首先請第一位學生修改病句“Tom do his homework every day.”這位學生成為了第一位“小醫(yī)生”;接著請3 位同學修改以下病句:(1)Mike flying a kite in the garden now.(2)Robert meet his wife at the airport tomorrow.(3)Jim lived there since 2000.他們成為了第二批“醫(yī)生”;然后老師列出13 個比較復雜的病句,分成8個討論小組,讓小組成員完成,4 位醫(yī)生則分別參加2 個小組的巡診。從老師的課后反饋來看,小組的討論形式,“小醫(yī)生”的巡診比老師單調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9]。
學生圍繞中心主題交流后,教師按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各個小組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練習鞏固是檢測“交流—互動”教學模式效果的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吸收消化和運用。由教師根據(jù)“交流—互動”式講課和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注重知識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關聯(lián)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立體性知識結構,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水到渠成地消化吸收[2]。不同層次、不同側面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更好的鞏固。在本案例教學中,默寫單詞教師可采用互評、互議、互批、互改等多種手段,幫助學生鞏固、吸收知識,并為學生解惑答疑。
總之,“交流—互動”模式教學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應用,說到底其目的在于使英語教學成為一件快樂、生動、有趣的事情,改變課堂上教師機械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僵化狀態(tài),激活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寬松、友好、互動的氛圍中接受知識、掌握技能,使課堂教學有效地完成。
[1]谷陟云.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及其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5):76 -78.
[2]孫德興,譚羽非.“交流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6):82 -84.
[3]高 倩.中學英語課堂中的互動式教學實踐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0.
[4]鄭金洲.重構課堂[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3):53 -63.
[5]查有梁.“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建構(上)[J].課程·教材·教法,2001(4):1 -6.
[6]張 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高文霞.淺析高中英語課堂交流—互動教學[J].學周刊,2010(12):71 -72.
[8]張琳琳.小學英語課程教學論[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
[9]羅敏江.初中英語優(yōu)秀教師說課經典案例[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