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珊
中國元史研究會理事、作家申萬里《教育士人社會:元史新探》一書的出版,使讀者首次了解到元代讀書人的生活狀態(tài)。作為商務印書館“珞珈史學文庫”中的一冊,該書體現(xiàn)了學者在“中國古代文明進程研究”中的成果。對于讀者而言,可以了解到資料稀少的元代教育制度、元代讀書人處境、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在元代的相處等。
元代教育制度包含著十分豐富的社會因素,具有教育學、社會學、戰(zhàn)爭學等方面的價值。蒙古滅金不久,實行了對讀書人(儒戶)免征勞役的政策。由于對讀書人進行戶籍登記,加上元代對儒家文化的弱化,反而促進了讀書人以學習為目的的游歷,這在現(xiàn)代稱作留學,而在古代則稱為游學。對元代讀書人游學這個題材,在這之前只有零散的記錄。申萬里先生在該書中細致地講述民間儒學機構(gòu)、儒學名士對游學的政策與待遇,第一次較為明確地將這歷史記錄了下來。
元代教育因其統(tǒng)治政權(quán)、文化特點不同,而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例如8歲入小學,15歲入大學是古代學校教育的一個基本制度,這項制度在元初因儒學處境的惡化,發(fā)展比較困難,路、州、縣多有小學荒廢、缺損。這種情況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一全國19年后方有所轉(zhuǎn)變,國家多次下令重修、新建小學書塾。于是官辦小學在元代演變成民間教育形式——社學,并且僅在農(nóng)閑的冬季開學,這與元代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和每50家為一社的地方基層組織制度緊密相連。
作者對元代教育的敘述采用學術(shù)研究資料與考古資料相結(jié)合,對儒學、游學、文廟、考試、讀書人處境、關(guān)羽崇拜現(xiàn)象多有描述,并做了詳細的參考資料備注,方便讀者進一步探索。
該書具有較強的文明研究價值,對元代讀書人的生存狀態(tài)作了歷史的反映。作者不僅寫到了讀書人的境況,在書中還收錄元末皇族與朝鮮的往來,觸及皇族的沒落等許多方面。
目前有關(guān)元代讀書人的圖書稀少,史料記載與實物較為罕見。該書呈現(xiàn)的是作者眼中的元代。他以對元代讀書人的出色描繪,積極地告訴我們:在元代,讀書人盡管遇到前所未有的惡劣社會環(huán)境,依然不忘國家,不忘求學。任何時代,讀書都可以令知識分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這才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