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丹
(松滋市計劃生育服務站婦產科,湖北 松滋 434200)
在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者高達20億,在我國HBV感染者及其病毒攜帶者占總人口的10%,乙型肝炎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1]。HBV的感染途徑主要有血液傳播、母嬰垂直傳播、性傳播,其中30%~50%的感染者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的[2],因此控制母嬰垂直傳播可以降低HBV的感染率。本研究主要比較產婦不同分娩方式及分娩新生兒HBV感染情況,旨在探討不同分娩方式對HBV母嬰垂直傳播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6月松滋市計劃生育服務站產科收治的HBsAg陽性孕婦150例及其分娩的活產新生兒152例。孕婦入選標準:孕期檢驗存在血清HBsAg陽性或HBsAg與HBeAg雙陽性者,孕期未進行任何抗HBV或免疫調節(jié)劑治療,同時未合并其他型病毒性感染,未服用對肝功能有影響的藥物。排除標準:合并有肝內膽汁淤積癥者、早產者。新生兒入選標準:活產,出生后無先天性畸形,均能完成免疫阻斷治療方案者。入選的150例孕婦年齡為21~41(27.4±3.2)歲,其中HBsAg陽性者122例、HBsAg與HBeAg雙陽性者28例,孕37~42(39.6±2.2)周。按照分娩方式不同進行分組,其中經陰道分娩產婦64例為陰道分娩組、剖宮產產婦86例為剖宮產分娩組;新生兒出生體質量2498~4179 g,男84例、女68例;陰道分娩組平均孕次(1.6±0.8)次、產次(0.1±0.0)次、孕周(39.5±2.2)周,剖宮產分娩組平均孕次(1.5±0.8)次、產次(0.1±0.0)次、孕周(39.6±2.2)周,兩組產婦年齡、孕次、產次、孕周、分娩的新生兒在身長、出生體質量、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1.2方法 孕婦入院后及新生兒出生后24 h內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HBV,進一步采用聚合酶鏈反應測定HBV DNA水平,檢測試劑盒為上??迫A生物有限公司生產,按照試劑盒操作說明進行操作,HBV DNA檢測儀器為羅氏Lightcycler實時熒光定量PCR擴增儀;肝功能指標及血清HBV檢測采用Reflotron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檢測試劑為羅氏公司生產,檢測方法為干化學試劑條法。
表1 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的比較
a為χ2值,余為t值;剖宮產新生兒包括2例雙胎妊娠分娩新生兒
1.3新生兒阻斷措施 新生兒在分娩后的6 h內及15 d時臀部肌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在出生后24 h內、1個月、6個月時三角肌肌內注射重組酵母乙肝疫苗10 μg。
1.4判斷標準 新生兒經主被動聯(lián)合免疫后7個月時檢測血清HBsAg陽性為阻斷失敗,診斷為垂直HBV感染;檢測血清HBsAg陰性且HBsAb≥10 U/L為阻斷成功[3]。
2.1兩組HBsAg陽性產婦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指標及肝功能指標比較 陰道分娩組與剖宮產分娩組兩組產婦天冬氨酸轉氨酶、丙氨酸轉氨酶HBV DNA水平,HBsAg陽性、HBsAg與HBeAg雙陽性率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2兩組嬰兒主被動免疫阻斷效果的比較 兩組嬰兒出生24h之內、3個月、6個月時HBsAg陽性率、HBsAb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HBV DNA≤1011copies/L阻斷失敗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BV DNA>1011copies/L阻斷失敗率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2 兩組HBsAg陽性產婦的各指標比較
a為χ2值,余為t值
表3 兩組嬰兒出生后不同時間段HBsAg及HBsAb陽性率的比較 [例(%)]
表4 兩組不同分娩方式、不同NBV DNA水平產婦分娩嬰兒阻斷治療7個月后效果比較 [例(%)]
母嬰傳播是HBV感染的主要途徑之一,HBsAg陽性是診斷HBV感染的特異性標志,如HBsAg陽性產婦分娩的新生兒其靜脈血HBsAg陽性則可確定新生兒受到宮內感染,但是如在孕期及產后采取合適的阻斷措施則能降低嬰兒垂直傳播的風險[2-5],如在孕晚期肌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產后及時對所分娩的新生兒肌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主被動聯(lián)合免疫等,以上措施均對HBV母嬰傳播起到一定程度的阻斷。
目前,分娩方式對HBV母嬰傳播的影響尚未取得一致意見,有研究認為分娩方式對母嬰傳播無影響,如朱云霞等[3]和楊佩芳[6]認為陰道分娩并不會明顯增加新生兒HBV感染率,而剖宮產會增加新生兒被母體血液污染的風險性,增加感染風險。但是也有研究認為剖宮產能降低HBV在母嬰間的垂直傳播,認為陰道分娩過程中胎兒在產道受到反復擠壓,而產道中存在一定的血液、羊水及陰道局部分泌物,因此增加了胎兒感染可能性,子宮收縮還會引起胎盤絨毛血管破裂導致母血滲入胎兒血液循環(huán),剖宮產會降低胎兒皮膚接觸這些污染物的機會[7-9]。本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方式所分娩的新生兒出生24 h內HBsAg陽性率、HBsAb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采取有效的產后阻斷措施后HBsAg陽性率、HBsAb陽性率會隨著時間推移有所下降,表明產后阻斷對于降低嬰兒垂直傳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下HBV DNA水平對HBV垂直感染阻斷治療效果的影響,結果顯示HBV DNA≤1011copies/mL時兩種分娩方式分娩的新生兒在6個月后阻斷失敗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BV DNA>1011copies/mL時陰道分娩組HBV垂直傳播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剖宮產分娩組(P<0.05),提示HBV DNA>1011copies/mL情況下分娩方式對HBV垂直傳播影響較大,本研究結果與張慶英等[7]和黃柳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不同分娩方式對HBV的母嬰垂直傳播有一定影響,尤其是孕婦HBV DNA>1011copies/mL時建議采用剖宮產方式分娩。
[1] 張波,蘇婷婷.小兒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學特點及治療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12,22(3):188-190.
[2] 郝言.慢性乙型肝炎的垂直傳播阻斷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2013,8(3):427-428.
[3] 朱云霞,鄒懷賓,陳煜,等.不同分娩方式對阻斷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影響[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41(6):495-497.
[4] 黃燕武,尹俊豐,韓鳳娟.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垂直傳播機制及阻斷的研究進展[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2,28(12):959-961.
[5] 郭永,馬振芝,王清圖,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阻斷進展[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0,18(9):133-134.
[6] 楊佩芳.不同分娩方式對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影響[J].河北醫(yī)學,2012,32(3):318-319.
[7] 張慶英,趙雋,蔣佩茹.分娩方式對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垂直傳播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9,16(4):570-571.
[8] 王玲.不同分娩方式與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垂直傳播關系的研究[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0(1):88-90.
[9] 楊科,姜永全,羅永平,等.乙型肝炎母嬰垂直傳播調查研究[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9,43(4):338-339.
[10] 黃柳,范祎,季冰,等.不同分娩方式與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垂直傳播關系的研究[J].新醫(yī)學,2012,43(4):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