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忻
中職英語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書面和口頭都能夠運用英語進行準確表達,也就是說,教師除了教授書面英語,還要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谡Z水平能夠綜合反映學生在聽力、語法、詞匯以及語音方面的能力。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在中職英語中存在著“啞巴英語”的現(xiàn)象,學生往往會寫不會說,想要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需要教師和學生從多方面做出努力。
一、體會生動英語,培養(yǎng)口語興趣
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英語就是課本上的文字或者磁帶放出來的錄音,學生看到或者聽到一句話時,直接聯(lián)想到的是這句話在文章中的位置或者這句話的特定含義,卻不能對聽到或看到的內(nèi)容做出回應(yīng),表達自己的觀點,長此以往,英語被束縛在書本里,學生很難開口表達自己的意愿。為了讓學生對英語產(chǎn)生興趣,教師首先要使英語在學生心中變得生動形象。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在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料,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向?qū)W生展示英語的魅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在聽力材料中聽到“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這句話時,學生的理解一般是“我不能同意你的觀點”,然而,如果放在視頻中,看到說話雙方是在互相握手并且微笑著說出這句話時,學生就會結(jié)合場景思考這句話表達的意思究竟是肯定還是否定,再經(jīng)過教師的講解,很快就能掌握這句話的意思,即“我再同意你的觀點不過了”。學生在學習中有了這樣的體會并累積下來,自然就會覺得英語不再那么枯燥,并會試著在日常交流中運用這些語句。再如,人們在用“no problem”這句話時常常伴有“ok”的手勢,通過教師的展示,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肢體語言,在下意識的模仿中使語調(diào)和肢體語言更加協(xié)調(diào)自然,從而消除英語刻板教條的印象,提升學習興趣。
二、了解口語語法,追求準確表達
口語中的語法規(guī)則一直是困擾中職學生英語的一大難題,他們經(jīng)常覺得一句話的每個單詞都能聽懂,可對整個句子的理解卻出現(xiàn)很大偏差,交流就會出現(xiàn)問題。因此,口語中的語法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加強學習。
第一,注意語調(diào)、重讀、省略句和上下文。一個簡單的單詞“hello”,說話者用不同的語氣說出來所表達的感情是不同的,可以是疑問、驚喜、試探或憤怒,這些都需要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去感受。再如“Jim, its not your fault.”這句話,用升調(diào)說出來表達的是疑問和責怪,理解為“吉姆,這難道不是你的錯嗎?”而用降調(diào)說出來表達的則是肯定和安撫,即“吉姆,這并不是你的錯”。
第二,出于方便、簡潔和長期的語言習慣,英語在日常交流中會使用大量的省略句。例如“—Hurry up.—Coming.”回答者其實表達的是“I am coming(我馬上就來了)”,有的學生可能會理解為用現(xiàn)在進行時表示將來時,實際上這就是一種習慣性表達而已。再如“How do you feel today?”回答可以是一個簡單的“Better(好些了)”,也可以在比較級前加程度修飾詞“Much better(好多了)”,完整的表達是“I feel (much) better today”。以上兩例都是口語中常用的省略句,學生應(yīng)注意積累。
第三,由于說法雙方的側(cè)重點不同,導(dǎo)致句子多意。例如回答“Were you in the bank yesterday?”這句話時,因回答者的側(cè)重點不同可以得出三種回答:其一,“No, my classmate was in the bank yesterday”,言外之意是你如果想咨詢銀行的情況得去問我同學;其二,“No, I was there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前天我在那里;其三,“No, I was at my home yesterday”,昨天我在家。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因為雙方的關(guān)注點不同而展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色彩,這也是口語的一大魅力。只有理解這些表達方式中獨特的口語“語法”,才能避免在談話時出現(xiàn)答非所問的尷尬局面。
三、準備話題內(nèi)容,積極參與對話
交流的本質(zhì)在于談話者之間信息的傳遞,一方給出信息,另一方給出回應(yīng),就像打籃球一樣,一個話題在不同的談話者之間來回傳遞,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才能保證球賽的精彩。有些學生將課本上的對話背得很熟,但是一離開課本到自由交流階段,就會覺得很吃力,想說的話表達不出來,這種情況會導(dǎo)致學生產(chǎn)生氣餒的情緒,不愿再開口交流,越困難越不想開口,越得不到鍛煉越覺得困難,這樣下去就會形成不再張口用英語交流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作為學生,要想做到自由交流就不能依靠課本上的對話,應(yīng)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和理解去交流,鼓勵自己勇敢開口,哪怕只是幾個單詞。最開始追求的目標是讓自己被聽懂,然后要求自己表達完整的句子,逐漸減少語法錯誤,糾正發(fā)音,在循序漸進中獲得進步。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想要改變學生不愿開口的習慣,教師需要改變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先做定題演講或自由演講,在演講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給他們充分的時間來修飾和完善自己的表達。例如在Unit1中的Talking about characters就很適合學生演講,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人物的外貌特征、行為方式以及人物與演講者之間發(fā)生的故事這三個方面考慮展開演講。由于有充分的準備時間,學生的演講都是非常精彩的。在演講結(jié)束時,教師帶動聽眾給演講者以熱烈的掌聲,這種積極的回應(yīng)能夠鼓勵演講者,讓他們更有信心去表達觀點。在組織多次演講之后,當學生提高了口語表達的自信且思維也相對成熟時,教師就可以逐漸讓學生過渡到自由交流階段。另外,學生應(yīng)積極主動地從各個渠道獲取信息,和同學一起圍繞話題展開討論,也有助于提高口語交流水平。
四、以聽力輔助口語,幫助信息交流
口語交流的一個重要基礎(chǔ)是能夠聽懂對方的話,如果連對方在講什么都沒弄清楚,即使語法學得再好、詞匯量再大也不能實現(xiàn)真正的交流。從這個角度來看,要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首先得要保證他們的聽力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訓(xùn)練學生的聽力,并重點選擇對話類型的材料,幫助學生營造交流的氛圍。
課本的聽力材料是學生聽力訓(xùn)練的第一步,學生要反復(fù)聽,并開展小組合作與交流,復(fù)述自己聽到的內(nèi)容,交流對比所聽到的信息,以競賽的方式提高聽力水平。在熟悉了聽力材料之后,教師可以引導(dǎo)學生制造情境進行角色扮演,用表演展示聽到的內(nèi)容,例如詢問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有“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What happened to you?”“ Whats the trouble with you?”“Whats up?”等多種表達方式,聽力中用到的可能只是學生最為熟悉的一種,那么教師應(yīng)該在情境對話中引導(dǎo)學生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展開對話,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表達技巧。
另外,在英語世界中,不同的人表達同一個事物會使用不同的詞匯,因為這些詞匯可以體現(xiàn)出每個人的特點。例如,小孩子說到“貓、狗、豬”這些動物時會用比較可愛的詞匯kitten、puppy、piggy,而一個成年人更多會用到cat、dog、pig這些詞,然而對一個農(nóng)夫而言,他常常用到的可能是tomcat、collie、swine,由此可見,不同的人根據(jù)自己的特點會有不同的表達。再如代詞it,he和she的使用,當提到一輛轎車時我們會用代詞“it”,然而,在西方的語言情境中,當人們提到自己非常喜愛的車時用到的代詞卻是“he”或者“she”,這是因為太愛車而將它人格化了。在英語中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去學習、去積累,要充分注意細節(jié),切不可斷章取義,并在平時的訓(xùn)練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英語思維,這樣才能在長期的訓(xùn)練之后講出一口地道純正的英語口語。
口語能力的提高是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需要教師和學生從多個方面做出努力。只有細心地學習、用心地積累、耐心地訓(xùn)練,以自己最大的熱情抓住每一次口語交流的機會,才能成為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地道英語的學習者。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qū)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