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鋼
(西南民族大學 彝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民宗局 古籍辦,貴州 威寧 553100)
百善孝為先,這是國人對倫理道德最根本的共識。彝族是一個尊重孝道的民族。彝族傳統(tǒng)孝道的豐富內容,存在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廣泛地調整著彝族人民的個人、家庭和社會生活,對規(guī)范人們行為,調解民間糾紛,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fā)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烏撒地區(qū)即今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據(jù)《大定府志·舊事志·烏撒安氏本末》、《大定府志·舊事志·水西安氏本末》、《西南彝志》等記載,烏撒源于人名。烏撒系彝族六組分宗中第五支系,即布(畢)之祖慕克克第24世孫默遮俄索,率其族人遷徙至現(xiàn)今貴州省威寧地區(qū)定居后,為紀念烏撒開祖之德,后人便將此地區(qū)以烏撒之名命名之,即《元羅地理志》所述:“取遠祖烏撒為部名?!逼渲小澳诙硭鳌睘橐驼Z讀音,漢語音譯取其諧音“烏撒”,因此便以烏撒名之。烏撒淵源可追溯到西漢,距今已有約2300年的歷史。
烏撒文化是彝族悠久文化發(fā)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彝族自西漢時代進入烏撒地區(qū),發(fā)展至北宋時期形成烏撒部落,元朝初始時開始依附朝廷,隨后便設烏撒烏蒙宣慰司,歷經(jīng)千百年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正式設立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烏撒彝族在與其他民族長期聚合發(fā)展的生活生產(chǎn)進化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經(jīng)歷史洗禮和積淀的烏撒彝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結構中保持著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民族文化地位,而烏撒孝道觀(父母至尊,弘揚祖宗耕神)是其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孝敬父母經(jīng) 》是烏撒彝族一直以手抄本方式傳承千百年的民間古籍,書中主要敘述的是為人父母者,從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至兒大女成人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所體現(xiàn)的是父母的奉獻與偉大,從而特別強調人們要孝敬父母,銘記父母養(yǎng)育之恩,并以虐待父母必遭天譴這樣嚴厲的警告,約束后人守護孝道,使之成為烏撒彝族社會道德教化的核心內容。《侯苦補蘇之論》則記錄著摩史哲人侯苦補蘇關于拜祖宗、孝敬父母的言論,認為廢弛對祖宗耕神的弘揚會動搖自己的地位,只有孝敬父母才會贏得家族與親戚(特別是舅舅)的支持。烏撒彝族將對祖輩的孝道視作獲取族群、親朋支持的核心因素,如果對祖輩不敬,必將受到族人的排斥。由《孝敬父母經(jīng) 》與《侯苦補蘇之論》可以看出,孝道是維系整個烏撒彝族族群凝結的核心文化要素,孝道已被奉為至上的道德文化,在其主旨下派生出其他文化傳統(tǒng)。
烏撒彝族經(jīng)過長時期的發(fā)展,已形成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影響的族群,與漢民族有了較高的融合程度,彝族文化已不同程度地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漢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就是以孝敬父母為核心的孝道文化。舜即第一位最具典型意義的中國古代守孝君主。他以孝心而獲得堯帝的賞識。周代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左傳》重六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孔子以仁為核心創(chuàng)建儒家倫理道德體系,凡此種種,皆首重孝道。漢民族孝道觀對烏撒彝族孝道觀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其父母至尊、祖宗耕神的孝道觀,與漢民族一脈相承,始終占據(jù)著烏撒彝族文化的核心位置。
在浩如煙海的烏撒地區(qū)彝族民間故事中,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無不告誡族人要盡孝道,且貫穿著與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民族文化的相通性。
社會發(fā)展基本上是以大區(qū)域地區(qū)為基礎發(fā)展的。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基本以區(qū)域地區(qū)主導性民族為發(fā)展軸心,接受社會制度、經(jīng)濟、文化的滲透,并進行融合發(fā)展,保持價值趨勢上的基本一致。烏撒彝族孝道故事長詩《賽特阿育》即文化、價值融合的典型體現(xiàn)。它既是烏撒傳播孝道文化的著名典籍,也是彝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更是烏撒彝族與漢民族關于道德價值認同的見證?!顿愄匕⒂肥且罁?jù)漢民族著名孝道故事中董永行孝的彝文翻譯改寫,而流傳于烏撒的彝族董永行孝的故事?!顿愄匕⒂芬詽h民族文學典籍《孝子傳》、《搜神記》、《靈芝篇》中的董永行孝故事,結合類似彝族民間孝道故事進行整合,以古彝文五言詩為具體表現(xiàn)形式,采用彝族集會或喪葬等場合或唱或誦或敘的摩久(慶典或婚歌)和細沓把(喪歌)等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表現(xiàn)與傳播。彝族《賽特阿育》故事分為13個部分,最具民族文化融合與移植特點的體現(xiàn)在第五部分,即賽特阿育賣身葬母的部分。與漢董永孝道故事相比,《賽特阿育》內容更為豐富,人物形象更豐滿,故事內容始終突出了一個孝字,孝道故事更感人。
烏撒民間孝道故事不勝枚舉,其中廣為流傳的有《普龔莫奢》(漢譯《尋父母》)、《老不死的故事》等。烏撒彝族兒童知識的啟迪,性情的陶冶,美德的養(yǎng)成,都在這些故事的潛移默化下進行?!独喜凰赖墓适隆分v述一家三代人,爺爺八十多歲了,已經(jīng)喪失勞動能力,不能干活,于是兒媳婦便嫌棄老人,常常罵他會吃不會做,商量著把爺爺背去丟在山洞里,連同把背人的背簍一起丟了。回家之后,孫子對母親說:“把背簍撿回去,以后你們老了,我還將它背你們來丟?!盵1](P261)兒媳婦聽了非常愧疚,把老人背了回來,并改變了對老人的態(tài)度。這個故事情節(jié)簡單,極具因果輪回色彩,實際反映的是不論血親還是非血親,都應該孝敬父母與公公婆婆,體現(xiàn)了烏撒彝族對于孝慈推己及人,只有孝敬父母才能獲得好報的孝道觀。這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漢民族傳統(tǒng)孝道文化是共通的。
彝族的孝道在喪葬儀式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烏撒手抄古籍本《招靈供奉記》中就記載著一個名叫侯苦樸蘇的人,其母已高壽,但他仍萬般孝敬,希望母親永遠活著。有天老母突然病倒,他尋遍了所能尋到的藥物,未能奏效,最終老母還是撒手歸去。他哭訴了幾天幾夜,上天告訴他,人死是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勸慰他停止哭,盡快給母親做喪祭,招母親的靈入祖祠供奉,這同樣也是孝敬老母。他一一遂行,獲得大家的認可和贊美。這個故事是以上天指點孝子招母之靈入祖祠祭祀的方式,強調祭祀敬畏先靈以盡孝,弘揚祖宗耕神的孝道。
在烏撒彝族喪祭儀式中,孝道始終貫穿于喪祭儀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如古斗(漢語意為過關)環(huán)節(jié)。在該環(huán)節(jié)中,出葬到寨外寬闊的地方后,孝子賢孫等至親晚輩須上靈柩前,跪在地上,讓靈柩從身上越過三次,第一、二次背向靈柩跪下,第三次面迎靈柩跪下?!肮哦繁硎咀优谋M孝,為老人回祖先發(fā)祥地搭橋鋪路。”[1](P207)
以哭表達對已去世長者或親人的不舍之情,是烏撒彝族表達孝道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其主要體現(xiàn)的是生存者對逝去之人的一種感情與敬畏,并以此作為是否孝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這與漢孝道文化中祭祀時的慟哭是一致的。《子為父哭祭》作為烏撒地區(qū)彝族喪祭儀式的哭祭經(jīng)書,就敘述了古時為父母哭祭的一典型事例:在道峨德太(今云南會澤宣威間),有一位叫阿列魯若的人去世了,在舉行隆重喪祭時,其子魯蘇諾率一群人哭靈,一樁樁,一件件歷數(shù)父親的恩典,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打動?!额~索哭母靈》、《孫哭祖靈》、《賢婦哭夫靈》等,無不是哭靈盡孝的體現(xiàn)。
彝族文化善以自然界中事物喻人與人之間的孝道與依存關系,如《鶴鵑哭樹》、《風哭》、《土地哭》等。這在翁透(漢語意為哭喪)環(huán)節(jié)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在該環(huán)節(jié)中,孝子孝女舉哀痛哭,唱起“啃嗬”,頌揚死者生前的功勞美德,以及其養(yǎng)育子女的艱辛。“啃嗬”為哭喪時唱的孝歌,歌詞內容為:“巖垮巖不哭,巖垮巖羊哭。為何巖不哭?為何巖羊哭?巖沒垮之時,巖羊有睡處,巖垮了之后,巖羊沒住處,所以巖羊哭。樹倒樹不哭,樹倒老鷹哭。為何樹不哭?為何老鷹哭?樹沒倒之時,老鷹有落處,樹倒了以后,老鷹沒落處,所以老鷹哭。老人死老人不哭,老人死兒女哭。為何老人不哭?為何兒女哭?老人沒死時,他愛兒護女,老人死了后,沒人愛兒女,所以兒女哭?!盵2](P86)歌詞以巖石和巖羊、樹和老鷹的依賴關系,象征老人和子女的骨肉深情,讓人無限悲戚。
孝之禮法,歷來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幾千年來,一直是社會教化的核心,也是社會主流價值的重要內核?!抖Y記·王制篇》規(guī)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yǎng)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3]《孝經(jīng)》云:“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盵4](P257)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名例律·十惡》,就將不孝視為十惡之七。《唐律疏議·斗訟》規(guī)定:“諸子女違犯教令及供養(yǎng)有闕者,徒二年?!盵5]《史記》中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盵6]作為中華民族中的一支,在民族文化共通中,烏撒彝族自古即非常重視孝道,將孝作為族群凝結的核心紐帶和獲取族群支持力量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其習慣法中就有“不孝制裁法”,規(guī)定“不孝包括為人子女不盡贍養(yǎng)父母、祖父母的義務,或控告、詛罵父母、祖父母,或于父母、祖父母喪嫁要作樂等行為;凡犯罪者,一律處以火刑或活埋”。此外,烏撒彝族還有“忤逆制裁法”,此法規(guī)定:“烏撒彝族視辱罵、毆打或謀殺父母、祖父母及叔伯、姑嬸等親戚為極大的犯罪,視為忤逆,凡犯忤逆罪者,一律處以火刑或活埋?!盵1](P135)
彝族是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尊老愛幼的孝道文化,在他們的飲食習俗、禁忌習俗中,都有諸多的體現(xiàn)。彝家長者經(jīng)常告誡青年,出門途中與長者、老人相遇,無論認識或不認識,均須在丈外站立于路下方(平路上讓于右面),待長者、老人接近,主動與其打招呼,讓其先走;若是騎馬,要在三丈外下馬站立,主動向長者、老人打招呼問候,待其走后,方可上馬前行。日常生活中,彝族忌晚輩對長輩說“你”;忌在長輩前坐高凳,蹺二郎腿,說粗俗話;忌騎馬遇長輩不下馬;忌小輩走長輩上方;忌入席時晚輩居上方。由此可見,孝道已成為烏撒彝族社會教化中不可或缺的道德規(guī)范,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幾乎達到了神圣的程度。
從烏撒彝族孝道審視其孝道文化的內涵,可以看到,大區(qū)域地區(qū)文化具有共通性。從中華民族的共同特點來看,孝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主流價值和社會責任意識之源。儒家《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盵4](P221)孝道傳承至今,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弘揚孝道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亦是烏撒彝族孝道文化精神的精義。
參考文獻:
[1]祿紹康.威寧彝族辭典[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9.
[2]祿志義.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志[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7.
[3]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4]胡平生,陳美蘭.禮記·孝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