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劍
(西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數(shù)詞“1”作為萬數(shù)之始,形體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意義,在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這一特殊數(shù)字。據(jù)CNKI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搜索結果顯示,研究者對英漢數(shù)詞“1”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文化意義[1]、哲學內(nèi)涵[2]、修辭特色[3,4]、語義特征[5,6]、組合功能[7]等。從認知語言學角度進行的研究,涉及語義引申機制[8]、數(shù)詞虛指的認知基礎[9]及“一”的認知語義[10]。而從對比語言學角度對其進行的研究則很少,僅有兩項研究,用傳統(tǒng)方法比較了它們的語義特征和語法功能,從對比認知語言學角度對其開展的相關研究還較缺乏。已有的研究,為人們理解英漢數(shù)詞“1”的意義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但大多卻只停留在對其的描寫和總結上,較少解釋。為什么1在英漢語中都有除數(shù)量義之外的豐富義項(認知語義),這些意義是如何產(chǎn)生的,有什么特點?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回答的。
本研究以《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學習詞典》、《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辭典》(2007年)、《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1998年)、《新華字典》(2011年)中關于數(shù)詞“1”的詞條為語料,用認知語言學理論,分析英漢數(shù)詞“1”認知語義產(chǎn)生的原因,探討它們經(jīng)怎樣的認知方式而具有了相同或相異的語義,對“one”和“一”的認知語義進行歸納,并進一步考察這些語義的語法特征。文旭特別指出,數(shù)量系統(tǒng)將作為今后對比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方面。[11]希望本研究在這方面做些有益探索。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的語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認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意義與人類的一般認知能力和方式具有密切的關系。[12]Langacke提出了意義是概念化的著名論斷,認為大腦的認知活動,是在已記憶知識的基礎上,以最節(jié)約的方式進行的,隨著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大腦總是在記憶中尋找已存在的概念,根據(jù)新事物的屬性,將其與已認識的事物發(fā)生某種聯(lián)系,對其進行歸類,并不斷進行新的概念化。[13]
數(shù)概念是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對事物量的概括表征。人們共同的認知機制,使數(shù)概念的形成具有普遍性。盡管數(shù)的表示法在各種語言里不同,但它的概念、意義與用法卻是一致的,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shù)字便是最好的例證。英漢數(shù)詞“1”最基本的意義都是最小的正整數(shù),然而,隨著人們認知活動的豐富,認知范圍的不斷擴大,“1”的數(shù)概念一步步被擴充,語義范疇不斷擴展,由數(shù)量域向多個域源投射,從而具有了表達數(shù)量以外的其他意義。這就涉及到了隱喻或轉喻。
“one”在數(shù)量域里表示“小”,這個特征可經(jīng)轉喻表示“少”,再經(jīng)隱喻,可以表示“唯一的;僅有的”,作形容詞,例:
(1)His one regret is that he has never learned a foreign language.(他唯一的遺憾是從未學過一門外語)
這個語義進一步引申,一方面可表示“獨自”,作副詞,例:
(2)You one tackled the complex project.(你獨自應付這項復雜工程)
另一方面,由于“唯一的”表示“沒有其他”,意義進一步引申,投射到性狀域,該詞具有了“同一的,相同的”意思,作形容詞,例:
(3)They all went off in one direction.(他們都朝同一個方向走了)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轉喻,“one”還可以表示“整體”,作名詞,例:
(4)They rose as one. (他們一起站了起來)
人們長期使用 “one”計量事物,one因而由數(shù)量域投射到事物域,表示“某一”,作限定詞,例:
(5)He worked as an assistant to one Mr. Ming.(他給一位明先生當助手)
再經(jīng)轉喻,表示“某人、某物”,作代詞,如:
(6)You’re the one whom she loves most.(你就是那個她最愛的人)
(7)We test each one to see that it flies well. (我們對每架飛機都會進行測試,以確保其飛行性能良好)
再經(jīng)轉喻,表示“任何人”,作代詞,例:
(8)One has an obligation to one’s friends. (任何人都要對朋友信守承諾)
進一步轉喻,可以表示“我”,作代詞,如:
(9)One (=I) tried to warn him,but he refused to listen.(我試圖提醒他,但他毫不理會)
作為起源之數(shù),“one”因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而顯得非常重要。這個特性,經(jīng)隱喻使其引申出表“強調(diào)”的意義,作限定詞,例:
(10)His mother is one (=a very ) generous woman.(他母親是位非??犊呐?
“One”還從數(shù)字域向宗教域投射。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one是萬物的本原,到了中世紀,數(shù)字one被等同于“創(chuàng)世主上帝”,作名詞,英語習語有“the Holy One”,“The One above”。
“一”在數(shù)量范疇內(nèi),以“最小”的特征轉喻數(shù)量“少”,作形容詞。成語“一知半解”、“略知一二”中,“一”都表示“少”。動作進行一次,進行得“少”,在此基礎上經(jīng)隱喻,表示“動作時間短暫”。例:
(11)看一看,想一想;那馬猛然一驚。
“時間短暫”經(jīng)再次引申,可以作時間副詞“每當”,例:
(12)他一想起爸爸,就肅然起敬。
進一步引申,“一”可以作條件副詞“一旦”,例:
(13)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是表計算任何物質數(shù)量的“一個”,而客觀世界里,不管屬什么種類,絕大部分事物在人們心智里都是單獨存在的個體,所以由表個體的單指泛指為表示周遍性的全指“每、每一”,作限定詞。例:
(14)一人一把鐮刀。
在此基礎上,經(jīng)隱喻,“一”由數(shù)量域投向性狀域,具有“全”、“滿”的含義,作形容詞。例:
(15)一屋子人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再由性狀域投射到心理域,引申出“純、專”之意,作形容詞。例:
(16)他一心一意做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在漢語文化中曾被用來表示萬物的起源,又是數(shù)的開始。隨著時代的變遷,“一”被隱喻為“事件開始”之義,由此構成了許多四字成語,如“一揮而就”、“一鳴驚人”、“一見如故”等,作副詞?!伴_始”的意義經(jīng)隱喻,可以表示順序“第一”,作序數(shù)詞,如“一樓”、“一流”實際是指“第一樓”和“第一流”?!耙弧?,是萬物之始,也是萬數(shù)之始,任何事物都有始祖“一”的成分和性質,據(jù)此可以引申出“相同、同一”之義,作形容詞,如“顏色不一”。進一步引申,“一”可以表“另一”、“又”,作副詞,例:
(17)蟋蟀一名促織。
“一”計量事物,因而由數(shù)量域投射到事物域,表示“某一”,作限定詞,如:
(18)一天,我在機場偶遇了我大學時的同桌。
“一”是世界的本源,是萬物的開端,地位顯赫,因而經(jīng)隱喻后常用來作語氣助詞,表“強調(diào)”,如“一致于此”,相當于“何至于此”。又如:
(19)他在本次自行車一公里計時賽中以1分05秒的成績打破沉默多年的世界紀錄,一展自行車王國的風采。
此處,“一展”相當于“大展”,加強了“展”的作用,“一”是副詞。
在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one”和“一”的數(shù)概念不斷被擴充,從數(shù)量范疇經(jīng)隱喻或轉喻的認知方式投射到其他范疇,語義范圍不斷擴大,從而產(chǎn)生了豐富的認知語義。它們的認知語義既有相似又有差別。英漢語使用者的認知共性,使“one”和“一”產(chǎn)生了相似的認知語義;不同語言蘊含的各自文化、宗教、思維習慣的影響,使認知語義產(chǎn)生了差異。
“one”和“一”在數(shù)量概念的基礎上,經(jīng)隱喻或轉喻分別產(chǎn)生了10項和13項認知語義。“one”的10項認知語義中,形容詞1項、副詞1項、限定詞3項、名詞2項、代詞3項;“一”的13項認知語義中,形容詞4項、副詞6項、限定詞2項、序數(shù)詞1項、助詞1項(與副詞中其中一項語義重合)。其中有3項語義相同,分別是作形容詞的“相同的”,作限定詞的“某一”以及作限定詞或副詞與助詞的 “強調(diào)”。
相同的認知語義“某一”與“強調(diào)”用法上又有一些差異?!皁ne”作“某一”時,可限定時間和人,如例(20)、(21),而“一”作此義時,只能在例(18)這樣的情形下使用?!皁ne”表強調(diào)時作限定詞,強調(diào)后面的名詞或形容詞及其短語,如例(22)、(23),“一”表強調(diào)時作語氣助詞或副詞,如例(19)。這些用法表明,“one”作限定詞的功能強于“一”。
(20)There is one Mrs. Liu on the phone for you.(有位劉女士在電話里找你)
(21)Why don’t we meet for lunch one day next week? (下周我們何不找某天一起吃個飯?)
(22)There is one thing I would like to know.(有一件事我很想知道)
(23)It’s like one enormous street carnival here.(這就像是一場盛大的街頭狂歡節(jié))
“one”和“一”認知語義的語法特征,顯示出非常不同的特點:“one”更傾向于作限定詞和代詞,“一”更傾向于作形容詞和副詞;代詞和名詞是“one”認知語義特有的用法;序數(shù)詞和助詞是“一”的認知語義所獨有的。從語義發(fā)展的脈絡看,“one”向代詞發(fā)展的趨勢很明顯,而“一”向副詞發(fā)展的趨勢較盛。從此處發(fā)現(xiàn)及它們更多的實際應用兩方面考察,“one”比“一”更多地用作限定詞,這與本節(jié)中第三點的發(fā)現(xiàn)相符??傮w而言,“one”和“一”的認知語義差別較大,發(fā)展趨勢不同,差異大于共性。
本文運用認知語言學概念化、隱喻及轉喻理論,闡釋了英漢數(shù)詞“1”認知語義產(chǎn)生的機制,歸納了“one”和“一”的認知語義及其語法特征,呈現(xiàn)了這些語義發(fā)展的脈絡,并對認知語義及其語法特征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one”和“一”認知語義的差異性大于相似性,它們承擔的語法角色有很強的個性,并展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趨勢。希望本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語義與認知理論的關系,體會不同語言文化對人類認知發(fā)展的影響,以促進人們對“one”與“一”意義與用法的把握,為英語、漢語及對外漢語教學提供參考,同時能豐富對比認知語言學中數(shù)量系統(tǒng)的研究。本研究的語料基于幾部常用的英漢字典,所做的分析并未窮盡所有的語義,并且還可能有主觀臆斷的成分;所經(jīng)分析的語義都是共時性的,如果能與歷時語義相結合,可能會得到更深入的發(fā)現(xiàn)。研究結果還可以深入挖掘,如:為什么““one”更傾向于作限定詞和代詞,“一”更傾向于作形容詞和副詞?為什么“one”向代詞發(fā)展的趨勢很明顯,而“one”向副詞發(fā)展的趨勢較盛?這些問題很值得討論。
參考文獻:
[1]邱凌.漢字中數(shù)字的文化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06.
[2]陳運香.“一”意深遠 [J].社會科學家,2005(5).
[3]陳善武.數(shù)詞“一”的修辭分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6).
[4]劉必善.“一”言難盡[J].語文學刊,2007(10).
[5]張楠.論“一”的意義、分布及功能[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8.
[6]王占九.漢語的“一”與英語的“one”的語義及語法特征對比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 (10).
[7]閆文文.特殊數(shù)詞“一”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8]孫素真.英漢數(shù)詞條目語義引申機制認知實證研究[D].重慶:四川外國語大學,2010.
[9]程慧英.漢語數(shù)詞虛指的認知基礎[D].長春:吉林大學,2008.
[10]顧倩.“一”的語義認知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11]文旭.以認知為基礎的英漢對比研究——關于對比認知語言學的一些構想[J].中國外語,2009(3).
[12]束定芳.認知語義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標與方法 [J].山東外語教育,2005(5).
[13]王寅.認知語言學的意義新觀:體驗性概念化——十三論語言體驗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