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先桃 胡祥云
(長江大學 教育科學系,湖北 荊州 434023)
閑暇一詞是從古希臘生活習慣中借鑒而來的,當代研究閑暇問題的哲學家德克雷杰也是根據(jù)古希臘的觀點來解釋閑暇的。他認為,閑暇是一種目的、沉思、游戲和學問,或者某些脫離物質基礎的東西或價值觀念。按《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閑暇就是“空閑”、“閑功夫”,“職業(yè)工作之外的時間”,即業(yè)余時間。馬克思是從與“勞動”、“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相對立的意義上用“自由時間”、“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等來規(guī)定閑暇的。馬克思界定,“閑暇時間是滿足絕對需求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留下的從事其他活動的剩余時間,是勞動者用于消費和用于從事自由活動的時間,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本身發(fā)展所需要的時間?!盵1](P11)
西方社會學者對閑暇問題的研究從未間斷,對閑暇的認識也存在分歧。1924年,國際勞工組織召開了世界上第一次有關勞動者閑暇時間的會議,來自18個國家的300名與會代表普遍認為,由于工作時間減少,閑暇活動要更好地組織起來。1960年,美國社會學者戴維·里斯曼出版了《孤獨的一群》一書,分析了閑暇時間的增多對社會公眾的影響,指出在閑暇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念受大眾傳媒的影響。另一位社會學者喬治·費里德曼則強調,在受技術支配的文明中,閑暇有著使人重新定位的作用,因為利用閑暇時間學習和掌握某項技術將決定個人的發(fā)展方向。而弗里羅姆·阿倫則認為,閑暇培養(yǎng)享樂主義價值觀,是一種新的“人民的鴉片煙”,它會危及將來的社會生產(chǎn)和消費能力,它提供虛假的滿足,降低社會的文化質量和文明水平。
閑暇的內涵非常豐富,人們對它的理解不盡一致,對它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化。閑暇時間對于每個人都有特殊的價值。不少科學家正是利用閑暇做出了不朽的歷史貢獻。哥白尼在閑暇中研究天文學理論,提出了“日心說”;愛因斯坦在閑暇中研究力學,提出了劃時代的“相對論”,等等。閑暇的價值在當代人生活中極為重要:補償消耗、豐富生活、激發(fā)才能、發(fā)展個性、體現(xiàn)自我價值。在科學不斷發(fā)展的今天,閑暇將作為完善人的個性、發(fā)展人的能力、提升人的生活質量的強大手段日益占有突出的地位。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閑暇的本質是“自由”,這種自由為人的一切創(chuàng)造性活動提供了前提。閑暇時間是一種積極的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也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人類正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人們的閑暇時間將越來越多,閑暇時間將成為新的創(chuàng)造領域,“閑暇時代”和“閑暇社會”已經(jīng)到來。閑暇時間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閑暇時間的增加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生活規(guī)律和勞動意識。閑暇社會的來臨,對教育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
對于如何支配自己的閑暇時間,個人是完全自由的。當然,自由并不意味著放縱、無約束或無視個人在閑暇中對自己、對他人及對社會所負的責任。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可以去公園坐坐,或去鄉(xiāng)間田野走走。如果你好靜,不妨坐下來品品茶;如果好動,就去追尋春天的腳步??梢栽诖笞匀恢行菹⑵v的身心,將自己融入自然之中來一次純自然的休閑。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去學習各種知識或提高技能,給自己充電。然而現(xiàn)實中人們的閑暇生活的質量又如何呢?據(jù)一些社會學者的調查,雖然近年來人們的閑暇時間整體上有所增加,但是用于學習知識,閱讀報刊、書籍的時間卻在減少。閑暇活動單調、種類不豐富、趣味不高雅,整個社會對閑暇的價值缺乏正確的認識。
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對閑暇本質的認識還不足,閑暇時間的利用與分配單調、畸形,在閑暇活動中其自然天性受到壓抑,思想創(chuàng)造性明顯不足。閑暇生活質量不高,妨礙了他們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閑暇時間對于學生的社會化和健康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我國中小學的閑暇教育刻不容緩,這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人們正走向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的理念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教育該如何引導人們度過閑暇時光,認識閑暇的價值,利用閑暇時間學習,進行自我發(fā)展和完善,使個人的能力和學識水平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提高,以滿足社會競爭的需要?教育該如何幫助人們獲得閑暇技能并開展閑暇活動,體驗閑暇的情趣,明智地、個性化地度過高質量的閑暇生活并充分享受閑暇之美?這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看,閑暇就像面包、衣服、家用電器一樣,是一種“消費品”,只不過我們從閑暇中獲得的那份享受,不像面包使我們解除饑餓,不同于衣服使我們溫暖漂亮,也不像電器為我們提供方便。閑暇使我們清閑、輕松,使我們驅逐精神的勞頓,安撫疲憊的心,得到精神的解脫,忘卻生活中的煩惱、官場上的角逐及學問的艱深;它更使我們關注于我們自己的生活本身,促進精神的升華。正如羅素所說,能否聰明地休閑是對文明的最終考驗。因此,我們應該享受閑暇。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懂得利用閑暇時間進行文化和藝術創(chuàng)造的民族,在五千年歷史中形成的獨具魅力的休閑文化和藝術作品,已成為世界文化的瑰寶,是當今仍然值得傳承和發(fā)展的休閑生活內容。在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從《詩經(jīng)》、《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再到明清小說,都記述了古人追求自由快樂的靈性文字。不僅如此,文人雅士還常常將閑情逸致與自然哲學、人格修養(yǎng)、審美情趣、文學藝術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林語堂曾說,消閑生活并不是富有者和成功者獨享的權利,而是一種寬懷心理的產(chǎn)物。只要人們有寬懷心理,深切愛好人生,心中懷著美的觀念,即使不是十分富有,也能真正領略休閑生活的樂趣。一個酷愛人生的人,對于他生活中的閑暇時光一定是非常珍惜的。
從我國現(xiàn)有的經(jīng)濟水平看,八小時工作時間以外,每周兩天的休息日及國家法定的節(jié)假日是很可觀的。如果能夠合理地利用這個時間,好好地享受生活,在各種閑暇活動中,滿足自己的需要,體現(xiàn)自己的個性,發(fā)展并完善自身,那的確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當然,這離不開社會為人們創(chuàng)造的各種條件:保持活動的豐富多樣,凈化人們的閑暇空間,增辟閑暇場所,加強閑暇教育等[2],從而形成新的閑暇文明,并推動整個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傊绾伍_發(fā)“以閑暇時間形態(tài)存在的社會資源”仍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任務,提高閑暇生活質量已成為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課題。
閑暇時代的到來是人類意識覺醒的總體標志。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生產(chǎn)力水平高低的標志是人們享有閑暇的程度,閑暇生活質量高也是這個國家(地區(qū))的社會文明程度高的體現(xiàn)。今天,我們在生活方式上有了越來越大的選擇余地,我們對于自己愿意接受并有所體驗的生活哲學也有了較多的選擇。讓我們選擇閑暇并合乎道義地享受閑暇,在閑暇中找到快樂和寧靜,在對自己性情的陶冶中去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獲得最充實的人生,在閑暇生活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生命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彭仙桃,張相樂.論閑暇教育[J].現(xiàn)代教育論叢,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