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 華
(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想政治教學部,貴陽 550081)
實效,一般意義上是指通過某一實踐活動所達到的實際效果?!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實效”的解釋是“實際的效果”,是人們實踐活動的結果與開展這一活動的目標進行比較,所達到的真實程度。[1]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是指高職思政課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指導下,通過師生的教學活動使高職學生在思想道德法律素質以及在職業(yè)能力等方面所取得的實際效果。也是指高職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它體現(xiàn)于思政課教師根據(jù)高職思政課教學目標所要求的教學內容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被高職學生所接受并能夠順利內化為高職學生的內在素質和行動指南,它主要包括高職學生思想道德法律素質的提高和實際行動能力的增強。
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徑有多種,通過思政課教學進行教育是的一個重要渠道和途徑。現(xiàn)階段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存在著部分教師教育理念不夠科學、教學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方法與手段較為落后、思想觀念較為成舊、教師自身素質亟待提高等諸多問題,從而導致了思政課教學實效總體不高,影響了高等職業(yè)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針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效不高的現(xiàn)實,有必要對影響和制約高職思政課教學實效的各種要素、特別是對教學要素進行分析,以期充分運用各種教學要素的作用、達到提高教學實效的目的。
李秉德在其《教學論》中提出,教學活動包含以下七個要素: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反饋和教師,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2]李秉德的教學要素論實質上是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把教學活動看作是一個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七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要素所構成。
高職思政課教學活動,也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多層次的復雜的教學系統(tǒng),不僅存在著教學系統(tǒng)內各要素的有機結合,同時也與外部的教學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這一教學系統(tǒng)主要包括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及教學環(huán)境等要素,并且根據(jù)各要素的功能,可以分為基礎要素、輔助要素和條件要素,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影響著教學效果。
(1)基礎要素。構成高職思政課教學系統(tǒng)的基礎要素包括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這三大要素。
教學是教師把教學內容教給學生的活動,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學內容就是教與學的對象,也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三者共同構成了高職思政課教學系統(tǒng)的基礎要素。
高職思政課教學的主體是教師,是教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這一角色的人格、知識和能力對教學實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生也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狀況和基礎知識等對教學實效同樣有著重要影響。教學內容是教與學的對象,在教學中是最重要的基礎要素之一,也是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教學內容的選擇、確定與更新,也對教學實效產生重要影響。
(2)輔助要素。構成高職思政課教學系統(tǒng)的輔助要素有: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三個方面。
教學目標是思政課教學活動中首先要涉及的一個輔助要素,教師只有明白為什么教,才能考慮怎么教;學生也只有明白為什么學,才能鉆研怎么學;只有目標明確,才能有的放矢。
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必須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生群體的特性和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合理地選擇與優(yōu)化教的方法,并給予學生學法的指導。
教學活動是否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是否具有高質量的教學實效等,就必須時時引入教學評價這一要素,它是教學質量的監(jiān)控手段。在教學評價中,既要有對教師教的評價,也要有對學生學的評價,還應包括教師與學生對學校辦學水平、教學環(huán)境的評價等,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實效產生相應的影響。
(3)條件要素。教學的條件要素是指教學環(huán)境,即指學校與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所必須的諸客觀條件的綜合[3]。
高職思政課的教學環(huán)境是指高職院校各種活動的場所、各種教學設施、實踐基地、師德師風、校風班風學風、師生人際關系等等,可以分為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兩個要素。這一條件要素對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也會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但往往容易被忽視。
為提高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有必要對各要素進行科學認識、協(xié)調相互關系,以達到高職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1)協(xié)調兩個主體要素之間的關系。思政課教學系統(tǒng)中的基礎要素中的教師和學生是這一系統(tǒng)的主體要素,教師是教學內容的傳播者,學生是教學內容的接受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使教學內容得以傳播與接受,才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
高職思政課教學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接受”式的師生關系,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由教學內容的灌輸者轉變?yōu)橐龑д吲c指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閷W習的主人。教學本身是一種教師與學生情感溝通與交流的過程,思政課的教學更是如此。教師要改變自己是知識權威者和教育者的強硬姿態(tài),放下架子并真心實意地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與交流。相反,如果缺乏這樣的情感溝通與交流,教師對學生冷漠或過于嚴苛,學生對教師則會產生對抗或恐懼心理,師生之間無法進行情感溝通與交流,這將無益于思政課教學實效的提高。
(2)合理定位教學目標?,F(xiàn)階段人們對高職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普遍地以“社會本位”的認識為主,認為高職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就是使受教育者個體社會化。高職院校培養(yǎng)出來的合格人才應該是有著合乎道德行為的人,即是所做一切都是合乎社會群體利益行為的人,強調個體適應社會,并且多數(shù)教師也認同這一觀點,這固然沒有錯?!吧鐣疚弧钡母呗毸颊n教學目標的合理性確認了高職思政課教學的重要使命是個體的道德社會化,但不是全部,這應只是其目標之一。
同時,現(xiàn)階段高職思政課教學目標定位脫離高職學生的思想實際。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定位,過分強調高層次目標及其政治功能,有較強的功利性色彩,而對學生的特殊性和真正的內心精神需要關注不夠。[4]
因此,高職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既要堅持社會需求為本位、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既要堅持以黨性原則為根本,又要關注高職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既要堅持方向性,又要體現(xiàn)時代性;既要堅持總體要求的高層次性,又要關注學生實際的多層次性,同時還要強調針對性,尋找二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
(3)教學內容要具有時代性與針對性。高職思政課教學內容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教學目標是通過各個不同的教學內容來實現(xiàn)的,教學內容以高職教育培養(yǎng)目標和高職思政課教學目標為依據(jù)。高職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應確立為著重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職業(yè)理想信念、職業(yè)精神與職業(yè)適應力和職業(yè)發(fā)展能力,使高職學生成為合格的職業(yè)人。
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借鑒專業(yè)課程教學內容的方法來確定,即采用“職業(yè)分析—市場調查—教學設計方法來確定。[5]具體做法如下:首先,通過對高職學生未來職業(yè)崗位的分析,了解和掌握高職學生未來職業(yè)崗位對從業(yè)者的能力要求,形成職業(yè)崗位對職業(yè)人的能力標準,再將工作態(tài)度、職業(yè)道德等方面的能力標準轉化為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其次,通過市場調查,分析并確定那些在高職畢業(yè)生從事的職業(yè)崗位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教學內容為高職思政課的重要內容,使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更加符合高職教育的高素質這一培養(yǎng)目標。再次,應堅持教學內容“實際、實用、實踐”的指導思想,[6]既堅持基本理論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度,為實踐教學的發(fā)展提供更大的空間,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設計,使教學內容具有高職思政課教學所必需的時代性和針對性。
(4)突出知行合一的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的一大要素,沒有好的教學方法,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7]教學方法是傳遞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改進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方面。
改進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必須以知行合一為主要原則。這一原則是指高職思政課教學必須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將知與行結合起來,使思想道德等觀念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品德,外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
判斷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不能只看教學內容多么豐富,形式怎么多樣,更要看教學內容有沒有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
這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知行統(tǒng)一,不只是針對學生而言,也同樣針對教師,教師自身不能做到知行統(tǒng)一,又如何要求學生做到。
(5)建立注重實效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評價實際上是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既包括對教師教的評價,也包括對學生學的評價,同時還應包括教師與學生對學校諸方面的評價。教學評價不應只是對學生理論成績的評價或考試成績的評價、更應有對學生實際行為的評價;不應只有對學生的評價,還應有對教師的評價,不但有對教師學識與能力的評價,更應包括對教師人格的評價。同時高職院校在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在建設高職院校的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應由教師和學生、社會共同評價。
(6)高度重視教學環(huán)境建設。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是其職業(yè)能力得以發(fā)展的關鍵期,思政課的教學環(huán)境對高職學生思想道德與法律素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高職院校應從學生學習、生活交往、成長的需要出發(fā),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人文氛圍與和諧生態(tài)的校園環(huán)境,既要注重硬件設施的建設,同時更應注重校園文化軟件的建設,使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發(fā)展,使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得以全面提高。
[1]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2]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田慧生,李如密.教學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李逸凡.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5]黃光明,廖颯.系統(tǒng)論在高職教學系統(tǒng)中的應用[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8(5):23-24.
[6]李如密.關于教學要素問題的理論探討[J].當代教育科學,2003(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