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霞
在數學新課程教學中,不僅僅要注重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還要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心理氛圍,鼓勵學生巧妙運用自己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解決現實問題。而在拓展教學范圍的同時,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在中學階段有所提高,其表現的思維異?;钴S,教師的課堂教學計劃經常會遭遇“意外”,遇此突發(fā)情況,教師就要具備靈活應變的能力,用睿智的眼光、矯健的思維、智慧的答辯來應對意外問題。因此,新課程的課堂改革,不僅需要學者型的教師,更需要智慧型的教師。
一、面對“意外”,教師要尊重學生
教學教育是以人為對象的活動,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情感和體驗。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我們應該小心翼翼地呵護每個學生的心靈,尊重每個學生的感受。尊重,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師生之間進行真摯的情感交流和學習心得交流的需要,更是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的人文保障。教學中我們要把學生作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把“學”的權利還給學生,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把“做”的過程留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意外”,教師更不能因“意外”而使自己也表現出意外,而要從容地去應對“意外”,不僅要認真傾聽、耐心等待,而且要為學生喝彩。然后,與學生一起去面對這個意外問題,去探究其產生的根源,去找尋問題的癥結。
例如,我講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時,讓學生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這時我看見一個學生舉手,我點頭讓他回答,他剛站起來,板凳就歪了,弄得全班哄堂大笑,還說:“老師,你說三角形穩(wěn)定,為什么我的板凳三條腿,我一站起來,它就倒下了?”這時同學們又是一陣笑聲。我楞了一下,但隨即問他,你的三角形在哪兒呀?然后,我將他的三條腿板凳拿到講臺上進行了現場演示說明,使學生們明白了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內,而其它平面多邊形就不具備這些的性質。
如果此時教師表現出一絲的煩躁、挖苦與譏諷、甚至置之不理,那會給制造“意外”學生極大的心理壓力,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面對“意外”,教師必須尊重學生,正是因為有了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才使得課堂充滿了人性,充滿了感動。
二、面對“意外”,教師要引導學生
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是一個“教教材”、“教教案”的過程,而是一個創(chuàng)新和開發(fā)的過程。課堂教學越來越淡化了那種線性的、以預設為主的教學設計,更多地關注了利用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教學資源作為學習材料,使課堂成為一個動態(tài)和生成的過程。在《一元二次方程》的這節(jié)復習課上,我的教學策略是:讓學生自己出示疑難題,在解決難題過程中,教師引導、啟迪學生層層深入。然而,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知識掌握不夠全面,認識問題不夠深入,導致“意外”問題不斷,如一元二次方程漏根問題、方程轉化問題、根中含有未知數的討論問題等等。通過對“意外”問題的討論、爭辯,學生們潛移默化的進行了知識的回憶、梳理,在互改互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進行了練習,反思,查漏補缺。通過誘發(fā)大家的爭議,讓比較多的學生進一步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糾正,讓學生有表述自己觀點的機會,能在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里張揚自己的個性、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創(chuàng)造才華。而我也享受了與學生平等對話所帶來的自由輕松的生命體驗,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也就是這些“意外”,成為課堂里的一道道彩虹。因此,面對課堂中的“意外”,教師應打破思維定勢,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將“意外”引導到意料之中,使課堂情境中的“意外”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
三、面對“意外”,教師要激勵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情境錯綜復雜,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意想不到的種種偶發(fā)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擾,可能是教師的失誤,可能是師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師對學生的預估不夠等等。不少教師由于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面對“意外”信心不足,顧慮較多,要么擔心無法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要么是擔心出現自己的知識面不夠寬或者自己的能力駕馭不了整個課堂,所以不敢正視這些“意外”,常常通過“回避”的方法,“巧妙”地避免“尷尬”場面,使本應精彩的課堂變得平庸。這樣做不但使學生的好奇心下降,最重要的是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原本勤于思考的學生也會變得懶惰。其實,正是課堂中出現這些意外,說明我們的學生是有個性的,是有思考的;正是這些意外,才經常使課堂能夠耳目一新;正是這些意外,激發(fā)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火花,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教學相長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舉一個實例。如圖1所示,B村失火,A村居民手拿水桶到河邊取水再去B村滅火,走哪條路線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