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信華++張奇
[摘 要]《新青年》宗旨經歷了從“輔導青年修為”到開始關注“現(xiàn)實政治”,再到“轉向馬克思主義”,最終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羅針”的演變。這種演變背后隱含著救國救亡的堅持和終極關懷。如今梳理《新青年》的宗旨演變和不變,可以告誡后人:研究《新青年》需要考察具體的時空環(huán)境,不可因人廢言;亦不可因《新青年》宗旨的演變而否定其歷史意義。
[關鍵詞]《新青年》;宗旨;演變;啟示
[中圖分類號] D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4)03-0018-04
《新青年》歷來為史學家所重視,各種闡釋層出不窮。其自身的宗旨的演變尤為加劇了后世史學家對其評價、定位的爭訟。從歷史進程上來描述《新青年》宗旨的變化,探尋其隱藏在這種變化之后的堅持與追求,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其宗旨的變化、給以其實事求是的評價和準確的歷史定位。
一、《新青年》宗旨之“變”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隨后第二卷改名為《新青年》。直到1926年7月25日,《新青年》雜志以中共中央黨內理論刊物的“身份”終刊。在這期間,“可以這么說,作為民初乃至整個20世紀中國影響最大的思想文化雜志,《新青年》的發(fā)展路徑不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運動中逐漸成型?!盵1]同樣其宗旨也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發(fā)生過顯著的變化。然而,在顯性變化的背后,《新青年》雜志隱然延續(xù)著其最基本的立場、精神和終極關懷。
(一)“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yǎng),為本志之天職?!薄肚嗄觌s志》創(chuàng)刊之時,并沒有發(fā)刊詞。創(chuàng)刊號上刊載的《社告》、通告以及陳獨秀發(fā)表的幾篇文章,大體體現(xiàn)了其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的本意。
在創(chuàng)刊號上刊載的《社告》中,《青年雜志》非常清晰地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這是一本以青年人為目標群體的雜志。其所設想的幾個方面都集中于青年的培養(yǎng)。《社告》稱:“本志之作,蓋欲與青年諸君商榷將來所以修身治國之道”;“本志于各國事情學術思潮盡心灌輸”;“凡學術事情足以發(fā)揚青年志趣者,竭力闡述,冀青年諸君于研習科學之余,得精神上之援助?!盵2]盡管陳獨秀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試圖通過影響青年人——具體地說是塑造“新”人,來完成社會改造的任務,但在這一時期,陳獨秀卻實實在在想要從思想、學術、精神上來改造國民,以此作為改造社會的基礎?!肚嗄觌s志》在《甲寅》上刊登的廣告,如實地展露了這一設想:“我國青年諸君欲自知在國中人格居何等者乎,欲自知在世界青年中處何地位者乎,欲自知將來享功學業(yè)應遵若何途徑者乎,欲考知所以自策自勵之方法者乎,欲解釋平昔疑難而增進其知識者乎,欲明平此,皆不可不讀本雜志,蓋本雜志之主義——實欲與諸君共同研究商榷解決以上所列之種種問題,深望諸君之學識志氣因此而日益增高,而吾國將來最善良的政治、教育、實業(yè)各界之中堅人物亦悉為諸君所充任。則本雜志者實諸君精神上之良友也?!盵3]
因此,當“讀者”王庸工來信中要求《青年雜志》就當時國體問題表態(tài)時,陳獨秀在回信中明確地指出:“國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覺悟,直無非難執(zhí)政之理由?!盵4]既然根本之覺悟尚不具備,那目前的工作只能是開啟民智、提高覺悟。因而,“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yǎng)為本志之天職,批評時政非其旨也?!盵5]所以《新青年》最初刊登的文章、著述大都圍繞這兩個方面來進行?!肚嗄觌s志》第1卷第1號上刊發(fā)陳獨秀的《敬告青年》,是體現(xiàn)這一宗旨的重頭戲。雖然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的“青年修養(yǎng)”六大原則還顯得有些空泛[6],但卻是身體力行地踐行雜志創(chuàng)刊初衷的一次嘗試和努力。陳獨秀在1916年10月發(fā)表的《我之愛國主義》一文中寫道:“今日中國,外迫于強敵,內逼于獨夫”,國家處武人亂政、社會腐敗、游民盜賊充斥之狀,“凡此種種,無一不為國亡種滅之根源”。[7]這是對當時中國社會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而欲改變這種現(xiàn)狀,陳獨秀所做的主要努力便是借助《新青年》,對青年、對國人進行思想啟蒙。這也是《新青年》最初的宗旨。
(二)“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1917年,陳獨秀應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邀請,出任北大文科學長。后《新青年》在???個月的情況下于1918年1月在北京復刊。這時,因北大同人的加盟及國際國內局勢的變化,《新青年》的主旨從致力于“思想啟蒙”逐步轉為關注“國命存亡”的具體時政問題。1917年7月11日,陳獨秀在《答顧克剛》的信中寫道:“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評時政,青年修養(yǎng),亦不在討論政治,然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德意志、俄羅斯之革新,皆其邦青年學生活動之力為多??喾虿W而不能致用,漠視實際上生活之涼血動物,乃中國舊式書生,非二十世紀之新青年也?!盵8]例如1918年后,《新青年》特辟《隨感錄》專欄,發(fā)表文章批評時政。此外,還有李大釗發(fā)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從書本走向現(xiàn)實,給那些苦苦探索救國之路的中國先進分子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使他們感到社會主義也可以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成為可能。
1918年7月,《新青年》第5卷第1號發(fā)表《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指出,“有人說我輩青年,重在修養(yǎng)學識,從根本上改造社會,何必談什么政治?有人說本志曾宣言志在輔導青年,不議時政,現(xiàn)在何必談什么政治惹出事來呢?”然而如陳獨秀所說“我現(xiàn)在所談的政治,不是普通政治問題,更不是行政問題,乃是關系國家民族根本存亡的政治根本問題?!盵9]的確,在風云激蕩的歷史進程中,在紛繁復雜的時代格局下,當國家主權遭受侵害,救亡的任務變得更為迫切之時,書齋式的思想啟蒙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了,《新青年》應該更多地介入現(xiàn)實政治的討論。
(三)“Soviet Russia的漢譯本?!?919年12月,《新青年》第7卷第1號發(fā)布《本志宣言》,漸漸與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靠攏,直到1920年9月成為中共上海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這樣,《新青年》的宗旨由批評政治、注重啟蒙漸漸演變?yōu)榱嗽趫猿炙枷虢y(tǒng)一戰(zhàn)線的前提下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宣揚無產階級專政學說。
陳獨秀在《本志宣言》中說道,“世界上的軍國主義(即帝國主義)和金力主義(即資本主義),已經造成了無窮罪惡,現(xiàn)在應該拋棄的了”,這是新青年社“全體社員的公共意見”。“我們主張的是民眾運動社會改造,和過去及現(xiàn)在各派政黨,絕對斷絕關系。我們雖不迷信政治萬能,但承認政治是一種重要的公共生活……至于政黨,我們也承認他是運用政治應有的方法;但對于一切擁護少數(shù)人私利或一階段利益,眼中沒有全社會幸福的政黨,永遠不忍加入?!盵10]這都說明了陳獨秀作為《新青年》的主要編輯者,其思想開始偏向社會主義,而他思想的變化也引起了《新青年》宗旨的隨之變化。
《新青年》從第8卷1號開始,設置了《俄羅斯研究》專欄,其內容也以俄國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研究為主。之后,李大釗發(fā)表文章指出,“俄羅斯大革命,是現(xiàn)代最足以惹世界全人類注意的一件重大事件,無論頌禱他的、咒罵他的,歡迎他的,恐怖他的,都不能不認識他的價值”。[11]這既宣傳了俄國十月革命,也指引了當時中國的出路,即學習蘇俄、推翻反動階級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在這一時期,《新青年》盡管還發(fā)揮著其思想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功能,但總的發(fā)展趨勢還是清楚的,即學習蘇俄社會主義道路,踐行馬克思主義。
(四)“‘新青年今更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羅針!”1923年6月,《新青年》改組為季刊,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20日不定期刊終刊,成為純粹以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目的的刊物?!缎虑嗄辍芳究谝黄诎l(fā)表瞿秋白的《新青年之新宣言》,明確指出,新青年曾為中國思想革命的先驅,今更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羅針。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規(guī)定:黨報黨刊“不得刊登違背黨的原則、政策和決議的文章”。[12]因而在這一期間,“作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的《新青年》已經不再具有思想界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性質,它的歷史使命和宗旨更清楚、更明確——研究、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介紹蘇俄革命建設,為中國革命提供理論指導?!盵13]
二、《新青年》之未變
盡管《新青年》的辦刊宗旨幾經變遷,但其內在精神和終極關懷卻并未變化,始終如一地堅持著最根本的奮斗理想。
(一)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的出發(fā)點是希望給國人以思想啟蒙,從而達到救亡圖存、民族獨立的目的。1915年6月中旬,陳獨秀從日本回到國內,他看到恢復帝制的逆流彌漫,全國反袁聲勢也是愈演愈烈。這一年5月9日,袁世凱不顧各界反對,屈從日本,接受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在復古逆流和奇恥國辱的陰云下,陳獨秀反觀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勢繁榮富強的影響,他意識到當時中華民國不過只是一塊形式上的招牌,難經風雨,不要多久這塊招牌將不復存在,還得再來一次政治革命,而要進行這場革命須“從思想革命開始”,“要革中國人思想的命”,“欲使共和名副其實,必須改變人的思想,要改變思想,須辦雜志”。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歷史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新青年》的宗旨也幾經變化,但無論是最初致力于思想啟蒙,還是后來關注時局,還是最后只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新青年》雜志開辦的目的始終都是希望達到救亡圖存、民族獨立的目的。
誠然,陳獨秀最初創(chuàng)辦《新青年》確實也有迫于生計的需求。當時,陳獨秀因為參與“二次革命”失敗而流亡日本,1915年6月因妻子高曼君患重病而回國,陳獨秀此時毫無經濟來源,卻要面對養(yǎng)家糊口的現(xiàn)實,因而也催生了他通過創(chuàng)辦雜志來創(chuàng)收的動機。然而從陳獨秀此前此后的社會革命實踐來看,他還是希望雜志能起到救亡圖存、民族獨立的目的。陳獨秀曾經辦過《安徽俗話報》,后來幫助章士釗辦過《甲寅》,這些辦雜志的經歷一方面使他獲得了經驗,另一方面也讓他明白了辦雜志的艱辛和風險。因為畢竟《甲寅》及其他一些雜志被查封過,更有一些編輯和撰稿人被當局判刑或殺害,如果陳獨秀僅僅是想賺錢,他大可不必去辦這耗費精力卻充滿風險的思想雜志。事實上,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是基于一種期待,“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一定會發(fā)生很大的影響?!盵14]
(二)《新青年》的主辦人、實際的主控人一直是陳獨秀,《新青年》的精神與陳獨秀的思想演變保持一致?!缎虑嗄辍窂?915年9月創(chuàng)刊到1926年7月休刊,陳獨秀一直是這個刊物的主要編輯和撰稿人。這期間,《新青年》編輯部緊隨陳獨秀的足跡輾轉于上海、北京和廣州,形影不離。1923年6月,《新青年》改組為季刊,雖然瞿秋白任主編,但是作為創(chuàng)辦人和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的陳獨秀依然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和編輯方針的指導者。
近現(xiàn)代著名思想史家郭湛波稱,“由《新青年》可以看他個人思想的變遷,同時可以看到當時思想界的變遷”。[15]的確,《新青年》的精神是與陳獨秀個人的思想保持一致的。最初,陳獨秀本人信仰西方的自由、平等、人權、獨立思想,向往法蘭西文明,而反對傳統(tǒng)孔教與封建落后思想,最具代表的是他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等文章;而這一時期《新青年》的主要宗旨也是開啟民智,進行思想啟蒙,具體的就是宣揚西方的平等自由思想,批判我國傳統(tǒng)封建思想。后來,因為世界局勢和中國局勢的急劇變動,世界大戰(zhàn)硝煙彌漫,國內連年軍閥混戰(zhàn),又發(fā)生了張勛復辟的丑聞,一系列的現(xiàn)實政治問題擺在眼前,因而陳獨秀不能再沉浸于書齋式的思想啟蒙運動了,他意識到必須關注時局,通過各種形式的政治斗爭來挽救民族的危亡,例如他親自走上北京街頭散發(fā)《北京市民宣言》等;而這一時期《新青年》的宗旨也轉向了關注時事政治,這從《新青年》上刊載的文章對啟蒙思想的弱化、而逐漸加重刊發(fā)與時政緊密聯(lián)系的文章可以看出。此后,因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傳播加之西方的自由主義思潮等的傳播,當時中國社會思潮百花齊放,而陳獨秀漸漸傾向于社會主義,例如他發(fā)表《馬克思主義學說》、《無產階級專政》等文章來闡發(fā)他對社會主義的青睞;而這一時期,《新青年》開辟《俄羅斯研究專欄》,加重比例刊發(fā)有關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章,對此胡適曾抱怨:“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漢譯本?!盵16]最后,陳獨秀組織成立中國共產黨,并在黨的一大上當選為總書記,成為了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先行者;而后來《新青年》改組為季刊,成為中共中央的理論刊物。綜合以上闡述,《新青年》的精神始終與陳獨秀個人的思想保持一致。
(三)《新青年》不變的就是它一直在變化,即堅持了與時俱進?!缎虑嗄辍肪o扣時代的脈搏,適應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和變更自己的辦刊主旨。正如馬克思曾經說過的“一切人與事都離不開當時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新青年》的宗旨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及陳獨秀等人的實踐而隨之變化的。《新青年》由最初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發(fā)展到兼容五彩紛呈的各路思潮,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己的歸宿,它始終代表了當時文人墨客思想的最前沿。
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斷與時俱進,這也是《新青年》影響了一代人,造就了一大批思想界的巨星的原因所在。例如當時北大中文系學生楊振聲說:《新青年》“像春雷初動一般……驚醒了整個時代的青年。他們首先發(fā)現(xiàn)自己是青年,又粗略的認識了自己的時代,再來看舊道德、舊文學,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種子。一些青年逐漸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鎖,歌唱著沖擊了封建的堡壘?!泵珴蓶|在延安時期,曾對美國友人斯諾說:“《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的雜志,由陳獨秀主編。我在師范學習的時候,就開始讀這個雜志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模?!彼羞@些都說明,《新青年》不斷追尋著救國救亡真理,隨時代需求而不斷變化,從而才能對青年才俊產生深遠影響。
三、若干啟示
(一)注重研究《新青年》發(fā)展的過程,但不能據(jù)此而忽視《新青年》的開拓意義。當前很多學者都很注重研究《新青年》發(fā)展的過程,即它如何由一個普通刊物而演變?yōu)橹袊伯a黨的理論刊物,而忽視了《新青年》的開拓意義。《新青年》從一開始就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宣傳西方先進思想而批判本國封建落后思想,并張揚人的理性,這都促進了國人的思想大解放?!缎虑嗄辍肥且粋€承先啟后的思想文化雜志,它總結了19世紀以來的中國新文化的成果,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xiàn)代學術文化的新紀元;而它自由討論、自由選擇、勇于介紹和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精神和運作方式,也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正如胡適在其主編的《努力周報》上發(fā)表《與高一涵等四位的信》,既是講述歷史,也在表達志向:“二十五年來,只有三個雜志可代表三個時代,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了三個新時代:一是《時務報》;一是《新民叢報》;一是《新青年》。而《民報》與《甲寅》還算不上?!盵17]盡管這是《新青年》人的自我認定,但也說明了《新青年》極具開創(chuàng)意義。
(二)《新青年》研究應該全面、科學、客觀,考察《新青年》發(fā)展歷程和思想演變需要結合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fā)展歷程和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缎虑嗄辍窂?915年9月創(chuàng)刊到1926年7月終刊,其宗旨的變化都與當時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當前學界從社會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學史和傳媒史等多個角度對《新青年》進行了剖析與解讀,闡釋了《新青年》對現(xiàn)當代政治、思想、文學、傳媒、社會的重大意義。然而,有人以追尋歷史真相的名義,截取《新青年》發(fā)展演變中的片段,忽視《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意義、編輯方針轉變的必要性。馬克思曾說過:“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币蚨覀冊诳疾臁缎虑嗄辍返淖兣c不變,不能離開當時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現(xiàn)實。否則《新青年》研究,將走向歷史虛無主義。
(三)對《新青年》造成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fā)展過程,《新青年》也如此。當前有些學者對《新青年》影響力的描述有失偏頗,例如“《新青年》一發(fā)行,當時便引起國人的關注”。事實上,在其創(chuàng)刊之初,它的名氣并不大。既往有關《新青年》早期就已“聲名遠揚”以及有“壯觀的作者隊伍”之類言說,多半是后來史家的“后見之盲”。而《新青年》聲名遠揚則是在同仁雜志時期[18]。因此,對于《新青年》雜志的影響,應該根據(jù)《新青年》自身發(fā)展階段,實事求是地給以描述。既不可由于《新青年》后世偌大的名聲,就先入為主認定《新青年》雜志創(chuàng)辦之初就聲名鵲起;亦不可因為《新青年》雜志創(chuàng)辦之初影響范圍有限就否定其開拓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平原.思想史視野下的《新青年》研究(上)[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3).10.
[2][4][5]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J].1915.9.
[3]甲寅(第1卷第9號)[J].1915.9.
[6]王奇生.新文化是怎樣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為考察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7(1).
[7]新青年(第2卷第2號) [J].1916.10.
[8]新青年(第3卷第5號) [J].1917.7
[9]新青年(第5卷第1號)[J].1918.7.
[10]新青年(7卷1號)[J].1919.12.
[11]李守常.俄羅斯革命的過去及現(xiàn)在[J].新青年(9卷3號).
[12]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7.
[13]徐信華.《新青年》功能的演進與變遷——以《新青年》(1919年5月-1926年7月)刊載文章類型為分析對象[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2(11).18.
[14]汪原放.亞東圖書館與陳獨秀[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33.
[15]郭湛波.近五十年的中國思想史[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82(據(jù)1936年北平人文書店版重?。?
[16]關于《新青年》問題的幾封信[A].張靜廬輯:中國現(xiàn)代出版史料[C].甲編:10.
[17]胡適.與高一涵等四位的信[N].努力周報(75期),1923.10.
[18]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為視點[A].近代史研究[C].2007(1).24.
責任編輯:平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