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慶珠
(安陽工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簡析肖洛霍夫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
于慶珠
(安陽工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一個人的遭遇》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著名短篇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來自于真實的生活,他自述了自己在二戰(zhàn)期間的悲慘遭遇,作家在描寫主人公悲劇命運的同時又賦予其新的希望,使讀者從中感到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肖洛霍夫;索科洛夫;人物形象
1956年最后一天和1957年第一天,蘇聯黨報《真理報》刊登了作家米哈伊樂·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該小說立即得到國內的一致贊譽,蘇聯評論界給予了極高評價,把它譽為“長篇史詩式”的短篇小說。當月《一個人的遭遇》便被譯為中文,贏得了我國讀者和評論家的一片贊揚。
作家塑造的主人公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勞動者——卡車司機,猶如沙海中的一粒沙子,但這個普通人所具有的堅強、剛毅的性格,富有正義感和敢做敢為的品質,對親人和祖國深沉而內斂的愛,至今仍是世界文學作品中一個璀璨奪目的人物形象,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小說中索科洛夫的形象源自于真實的生活。1946年戰(zhàn)后的第一個春天,肖洛霍夫外出打獵,遇見有個汽車司機帶著收養(yǎng)的兒子等待渡河。這位司機向肖洛霍夫敞開心扉,把自己的身世、經歷和感受全部向他傾訴出來。這個勇敢堅強的男人的悲慘遭遇深深打動了作者,肖洛霍夫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就此寫一篇小說,一定要寫?!边@位司機就是小說的主人公,作家在小說中將主人公賦予了有象征意義的名字和姓——安德列·索科洛夫。安德列是基輔羅斯時期俄羅斯國家的保護者,在俄羅斯帝國時期被認為是帝國海軍的保護者。作家將這個名字賦予主人公,是有深意的。在二戰(zhàn)中,正是這些平凡的小人物和普通的士兵,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保衛(wèi)了自己的國家,他們才是俄羅斯的真正保衛(wèi)者。索科洛夫這個姓氏在俄語中有鷹的意思①劉亞丁《在作家故里探討肖洛霍夫的創(chuàng)作奧秘——2011年維約申斯克肖洛霍夫的國際學術會議側記》,《俄羅斯文藝》2012年第4期。。鷹是一種驕傲的、熱愛自由和獨立的鳥類,在俄羅斯傳統(tǒng)中代表了力量、好戰(zhàn)、勇敢和高尚,至今俄羅斯的國徽仍是雙頭鷹,可見鷹這種鳥類在俄羅斯人民心中的象征意義。小說中的索科洛夫的性格特征也是如此:他將那些婆婆媽媽、喊怨叫苦、愛哭鼻子的家伙叫作膿包,建議他們穿上裙子去擠牛奶、除草;他認為自己既然是個男人,既然是個軍人,那就得忍受一切,應付一切。在戰(zhàn)場上炮火連天的情況下,炮位急需炮彈的時候,指揮員問他,“沖得過去嗎,索科洛夫?”而他卻想的是:同志們也許正在那邊流血犧牲,難道能待在這不理不睬嗎?于是他就回答:“什么話,我應該沖過去,這就是了!”他開著裝滿炮彈的汽車快到炮位時,蘇軍已經開始撤退了,但他沒有向后轉,相反卻拼命開足馬力沖向自己人的炮位……被俘時,他面對持槍的德國兵時,坐了起來,不愿躺著死去,就又站了起來,這一剎那他既不慌張,也不膽怯,只是眼睛瞧著敵人,心里在想會打在哪呢,腦袋上還是胸膛上,仿佛要被射穿的不是自己的身體。在俘虜營被壞蛋告密后,索科洛夫在面臨死亡時,也鼓起勇氣,好讓自己毫無恐懼地看著手槍的槍口,不讓敵人在最后的一分鐘看見自己很舍不得離開人世,在面臨敵人的羞辱時仍舊保留著俄國人的骨氣和驕傲……
但鷹是天空的翱翔者,它的流動性、遷徙性在索科洛夫身上也有體現。他一生都處于一種動蕩和遷徙中。索科洛夫出生在沃羅涅日省,參加紅軍,到庫班當雇工,一年后回家搬到沃羅涅日城,戰(zhàn)爭開始后在烏克蘭服役,不久被俘后押送到德國的俘虜營,走遍了半個德國,逃回自己人那里,復原后沒有回家而是投奔了烏留平斯克的老朋友,現在正要到卡沙里去。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顆悲愁的心可不讓我在一個地方長呆下去。”
任何偉大的悲劇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觀的,客觀上它表現出惡的最可怕的方面,而且并不總是讓善和正義獲得全勝;但是任何偉大的悲劇歸根結底又必須是樂觀的,因為它的本質是表現壯麗的英雄品格,它激發(fā)我們的生命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識。①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索科洛夫的一生是悲慘的,他生命中寶貴的東西都離他而去。命運像一個惡作劇的孩子,先將其推到絕境,但讓其心存希望,然后搶走他的希望,卻又給他期待,再將期待打碎,這樣反反復復……
第一次他失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他們因饑荒餓死了,此時作者沒有多寫他的悲痛,只簡單提到了只剩下“我”(索科洛夫)一個人,無親無故,孤苦伶仃。于是索科洛夫賣了房子,進了城。雖是簡單的幾句,但卻道出了他背井離鄉(xiāng)的真正原因——離開傷心地。但此時他還有父母親人留給他的一所小房子。進城之后有了新的希望,他結婚成家了。他的妻子伊琳娜是一個孤女,兩個同樣孤苦伶仃的人在一起,生活便有了起色。在整個回憶中,與妻子一起生活的十七年占了重要地位,小說中沒有描寫他如何愛著伊琳娜,但是在他的自述中幾次回憶了伊琳娜對他的好。他(索科洛夫)對她兇,可她溫柔地待他,事后他向伊琳娜道歉,擁抱她,隨后他自己便心安理得;他出去喝得爛醉,可她不吵、不鬧,細致周到地照顧他,而索科洛夫此時只是用眼睛默默地謝謝她,乖乖地上工了;最后一次索科洛夫因為自己妻子送別時的失態(tài),粗暴地推了她一下,卻再也沒有道歉的機會了,為此到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無法原諒自己。而推妻子的這一下在他隨后的敘述中反復三次提到,反復地自責“為什么當時要推她一下”,歉疚悔恨之意溢于言表。索科洛夫的第一個希望——他和伊琳娜一起經營的家,一起蓋的房子,在俘虜營里支撐他活下去、夜夜夢見的希望——與妻子、兒女團聚,剎那間全毀了,又剩下他一個人了。他只回到自己原來的房子那看了一眼,當天就回部隊了,很明顯這次他逃離傷心地的速度明顯比上次要快得多。
但是不久他又有了新的希望,找到了兒子安納托利,這是一個有著美好前途的年輕人。于是索科洛夫開始規(guī)劃自己以后的人生:戰(zhàn)爭結束后,給兒子娶媳婦,住在小兩口那,干干木匠活,抱抱孫子……然而命運連這個小小的愿望也不讓他實現,安納托利在勝利的那天早晨犧牲了。索科洛夫的眼淚在心里枯竭了,只是心疼得厲害,他最后的快樂和希望埋在異國他鄉(xiāng)……這次他復員根本沒有回自己原來的家,直接投奔了老朋友。
福禍所倚這句話在這里又得到了印證,他在老朋友那認了一個新兒子——萬尼亞。萬尼亞的出現讓索科洛夫的心變得輕松和光明些了,他喚起了索科洛夫久違的父愛,雖然這種父愛很笨拙,他甚至在大熱天給兒子買了一條呢褲子,也正是這種父愛讓他可以睡得踏實,睡得香甜,日子有了奔頭。從此萬尼亞成了有家的孩子,成為索科洛夫生活下去的新的支撐,索科洛夫的生活又變得充滿希望。
在小說中作者沒有致力于塑造一個能夠左右社會矛盾的超人,而是著眼于一位極其普通、平凡甚至十分渺小的人物,索科洛夫是一個普通人,但這個小人物身上具備的正義和愛國精神將其由普通變?yōu)閭ゴ蟆?/p>
小說伊始,索科洛夫只是一名木匠,后來當了鉗工,再后來學會開車,當了卡車司機,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如果沒有戰(zhàn)爭,他以后的幾十年或許和以前一樣平凡無奇,享受一個普通人的天倫之樂。在索科洛夫的自述中我們也能看到他和許多工人一樣,愛發(fā)脾氣、喜歡喝幾杯,但是勤勞肯干顧家。隨后的戰(zhàn)爭將他性格中隱藏的閃光點暴露出來,富有正義感,對自己的祖國懷著深沉的熱愛。正因如此,當他在聽到一個叛徒要出賣自己的戰(zhàn)友時,他被這么卑鄙的行為氣得直打哆嗦,心里打定主意:“我決不讓你(叛徒)這畜生出賣自己的指揮員!有我在,你別想自己走出教堂,你只能讓人家像牲口那樣拖出去!”于是,他主動幫助被告發(fā)者并親手殺死了那個叛徒。在當時人人自危,稍有不慎便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的情況下,他不顧自己的安危,去懲治叛徒,足以見得他是一個富有正義感、敢作敢為的人。這是索科洛夫第一次殺人,但他沒有絲毫的恐懼和后悔,事后只是覺得他非常不舒服,仿佛殺死了一只蟲子。
被俘以后,他從第一天就想逃回自己人這邊。第一次逃跑失敗了,第二次他通宵考慮,周密計劃如何逃回祖國,并且他決心不是自己一個人跑掉,還得帶上那個德國少校,因為自己人那需要他。
索科洛夫思維縝密,膽大心細,他先找來一個兩公斤重的砝碼,用來打暈那個德國人,為了不敲出血,他在砝碼上裹上了破布,隨后又打了一段電話線用來綁人。不僅如此,他還剝了一個德國兵的軍服和軍帽,為的是逃跑時喬裝改扮。逃跑的時候,他先將德國人打暈,繳了槍,再用電話線和螺絲刀將少校的頭固定在汽車后座上,防止開車時少校倒下來,以便迷惑前線的敵人,自己則穿上了德國軍裝,扮成德國兵。在遇到真正的德國兵時,索科洛夫先減速,讓德國兵看清少校,而遇到德國兵阻攔時,他就加大油門,猛沖過去。但讓索科洛夫沒想到的是,他穿著德國軍裝,開著德國人的汽車,車上又坐著一個德國少校,所以自己人也向他開槍,好在他和德國少校沒有死在自己人手里,當他回到自己人那里時,他打開車門,倒在地上吻著地面,連氣都喘不過來了,激動之情無法表達。
這兩個事件使索科洛夫從一個普通人變?yōu)橐粋€富有正義感和高尚愛國主義情懷的人,一個偉大的人,索科洛夫的形象霎時高大起來。使讀者由原來對主人公的同情變?yōu)閷χ魅斯木磁?,索科洛夫的“硬漢”形象從小說中走了出來,但肖洛霍夫筆下的“硬漢”與其他文學作品中的“硬漢”形象大相徑庭,我們能夠強烈感覺到索科洛夫堅強外表下有一顆善良、慈悲,關心和同情弱者的心,這個人的命運中充滿了坎坷、痛苦和不幸,但他沒有向命運妥協,相反的是,他一直在不斷與自己的命運抗爭,頑強地活著。而在作者的心目中這個人遭遇的不幸也正是一個民族在半個世紀中所經歷的風風雨雨,索科洛夫這個形象所具備的性格特點就是俄羅斯人性格特征的典型化。
[1](蘇)肖洛霍夫.肖洛霍夫文集(1-8)卷[M].金人,草嬰,孫美玲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榮潔.肖洛霍夫研究史——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的肖洛霍夫研究[J].外語學刊,2010(5).
[3]范會芝.簡析肖洛霍夫《一個人的遭遇》主人公的典型化[J].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4]劉亞丁.在作家故里探討肖洛霍夫的創(chuàng)作奧秘——2011年維約申斯克肖洛霍夫的國際學術會議側記[J].俄羅斯文藝,2012(4).
[5]王國華.軍事文學領域的新拓展——《一個人的遭遇》和《西線軼事》之比較[J].外國文學研究,1987(2).
[6]李毓榛.新中國60年蕭洛霍夫小說研究之考察與分析[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責任編輯:王念選)
I106.4
A
1673-2928(2014)05-0073-03
2014-04-16
于慶珠(1974-),女,遼寧丹東人,安陽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俄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