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瑋凌
長久以來,高中語文教學一直秉承著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兩條腿走路”的傳統(tǒng),但是身在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深知實際局面的尷尬:一方面是閱讀教學注重對文學作品的字斟句酌、鑒賞體悟,一方面是兩周一次無法以教材為抓手的無序列的作文訓練,一腿長一腿短,走起來難免一瘸一拐。
把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體悟文本的同時去揣摩作家獨到的構思、深沉的匠心,從而使學生有所領悟,繼而在模仿的基礎上使作文也有不一樣的構思,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這是值得我們語文教師深思的問題。
筆者以蘇教版必修教材中的《金岳霖先生》一文為教學內(nèi)容,試圖把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在鑒賞文學作品的同時體悟寫人敘事類作文的寫作技巧,從而使學生“兩條腿走路”,身姿矯健。
一、比較選材,模仿不俗
既然要學習他人作品的長處,必然要指出學生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而這種不足只有在比較中才能顯現(xiàn)。所以在準備學習《金岳霖先生》一文之前,我先布置了一篇命題作文:《我的母親》。批閱后發(fā)現(xiàn),學生筆下母親的性格及表現(xiàn)性格所用的事例大同小異,所寫人物毫無個性可言,全班48位同學擁有幾乎一模一樣的同一個“偉大的母親”。如何指導學生寫出人物個性,寫出真實獨特的自己的母親?可以先引領學生來了解汪曾祺先生是如何表現(xiàn)人物的。在了解汪曾祺筆下的金岳霖之前,可以先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搜索了解金岳霖:
金岳霖,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從事哲學和邏輯學的教學、研究和組織領導工作,是最早把現(xiàn)代邏輯系統(tǒng)地介紹到中國來的邏輯學家之一。把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相結合,建立了獨特的哲學體系,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有較高素養(yǎng)的哲學和邏輯學專門人才?,F(xiàn)設立有金岳霖學術基金會。
既然如此,作者汪曾祺是否就金岳霖的學術成就方面選材構思為文了呢?是否贊頌他取得如此成就所付出的艱辛努力了呢?這些是我們學生作文時走的常規(guī)路線。顯然汪曾祺并沒有這么做,那么他選擇了哪些事例?寫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這樣的構思立意是否比傳統(tǒng)路線更具觀賞性,對讀者能產(chǎn)生更強的震撼力呢?
初讀文本,學生很容易就能歸納出文中所選事例:古怪的樣子、隨意的提問、意外的結論、捉跳蚤、和斗雞同桌吃飯等等。引導學生體悟,這些事例表現(xiàn)的是怎樣的人物形象?幾乎所有學生都覺得金岳霖是“奇怪”“有趣”“不正?!钡摹K坪跷恼逻x擇的材料都是表現(xiàn)人物的“缺陷”的,而“事物外部的缺陷往往透露出事物內(nèi)部的某些更深層次的本質”( 陳定家《關于“缺陷美”的思考》),汪曾祺就是要在這些看似帶有人物缺陷的事例中透露出人物率真的個性,這樣的選材比選擇表現(xiàn)人物優(yōu)點的材料更吸引人的眼球,能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人物也顯得更加有個性特點。
再反觀學生自己的習作《我的母親》的選材:深夜蓋被子、雨中送傘、爭吵后的道歉等,這些選材大同小異,人物形象“千人一面”。筆者在比較了學生習作與《金岳霖先生》一文的事例后,引導學生重新選材,要求學生寫出有個性甚至有“缺陷”的母親。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實際上是進行了兩次比較,第一次是把大眾眼中的金岳霖和汪曾祺筆下的金岳霖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體悟作者選材的不俗。第二次是把課文的選材和學生習作選材進行比較,學生在體悟后進行一次選材的模仿,使他們在作文選材上能有自己的獨特眼光。
二、比較細節(jié),模仿真實
學生第一次的模仿有可能會帶來如下問題:選材是不俗了,但是一味的模仿選擇表現(xiàn)人物奇怪、不正常一面的材料,帶來的結果是把人物丑化了。引導學生再次品讀文章,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細節(jié)。品讀過后學生們體悟到文中選擇如此材料并沒有把人物寫丑,反而寫出了人物本性天真、熱愛生活的一面。學生深刻感悟到作者展示人物“缺陷”的目的不是為了表現(xiàn)人物的丑,而是要把人物動人的一面展示給人看,正因為這些看似表現(xiàn)“缺陷”的細節(jié),我們反而能夠感受到更多富有情趣的、真實的人物生活。因此描繪“缺陷”應該是充滿深厚情感的細節(jié)描繪,而不是帶著嘲諷的粗糙的記錄。“缺陷”中有人物的真,情真意切地、細膩地描繪人物的“缺陷”,不但不會損害人物形象,反而會讓人物更真實動人。
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拓展比較其他曾經(jīng)學過的作品:
這藤野先生,據(jù)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候竟會忘記了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藤野先生》)
邋遢的穿著反襯出藤野先生嚴謹?shù)闹螌W風格和偉大的人品。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背影》)
慘淡的人生反襯出永遠不會褪色的父愛。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車,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說,這老光棍大約年輕時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瞎掉了一只眼。(《老王》)
不光彩的經(jīng)歷反襯出老王人性深處的美好。
學生們通過這些作品中同類細節(jié)的比較發(fā)現(xiàn):真誠的作者善于藝術地表現(xiàn)人物的“缺陷”,“缺陷效應”使人物形象更真實。有了如此體悟后可以讓學生嘗試第二次模仿,選擇母親的一個“缺陷”,進行細節(jié)描寫,加一句點評,化“丑”為“美”。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也是在兩次比較后進行模仿。第一次把自己筆下的母親形象和金岳霖進行比較,一“丑”一“美”,究其原因是未能領悟選材的目的何在,選擇不俗的材料,最終目的依然是表現(xiàn)人物的美好,而非丑化、矮化人物。第二次通過多篇文本中對人物描繪段落的比較來印證以上觀點。兩次比較后,再讓學生模仿如何恰當選材并對材料進行藝術地加工,從而達到自己的寫作目的。
三、比較立意,模仿深刻
教學到這一步,學生不免會想,那我的文章最終還不是表現(xiàn)“母愛”這一老套的主題嗎?除了事例材料有點新意,內(nèi)在還是沒變,換湯不換藥而已。此時還是引導學生再次細品文章,請學生注意,課文中主寫金岳霖先生,但還提到了其他幾位先生,為何要提到這幾位先生?他們身上有何共同之處?此時,可以展示有關本文的背景材料。
結合背景材料和文本信息,汪曾祺先生回憶早年西南聯(lián)大的一位“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作者用平實的語言描寫了金先生在課堂上和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看似不合情理之處,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學問淵博、風趣幽默、具有真性情的金先生。但本文又不局限于此,作者在敘寫金岳霖先生的同時還時不時宕開一筆,談到西南聯(lián)大的諸位先生,并在結尾處寫道“聯(lián)大的許多教授都應該有人好好地寫一寫”,作者不僅是給我們描繪金岳霖先生,更旨在通過真實的金岳霖先生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為“精神高地”的西南聯(lián)大諸多知識分子共同的、迷人的精神魅力。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普通中學的高一年級學生。在作文訓練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中考模式化作文訓練后的學生作文,臉譜化極為嚴重,學生的作文中充斥著“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幾十個學生的父親母親的形象驚人相似。此時可以深入一層,引導學生想一想,母親身上的那些美好之處是否是上一輩人身上的共性?你文章的主題能否提升?在同類人物比較中感悟缺陷,可以讓人物形象更意味深長,主題更加深刻。
筆者嘗試把文本閱讀和作文訓練有機結合到一起,從文本選材、材料加工到立意深化都貫徹了比較和模仿這兩種做法,在讓學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同時也使學生作文的升格訓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學生傳統(tǒng)的知識結構往往是單一的、凝固的,視角常常是平面的、狹窄的,觀念可能是僵化的、俗套的。通過比較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打破局限,打磨學生的立體眼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在比照中深刻地反省和認識自己,尋找新的生機。比較的目的是吸取他人的長處,彌補自身的不足,但不僅限于此,最終還是為了提升學生作文水平。為此,我又使用了模仿這一方法。蘇教版必修教材中提供了多篇值得細細品讀,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的名家名作,學生目前的寫作水平當然無法與之匹敵,與其讓學生冥思苦想、無從下手,不如先從模仿開始。當然,模仿只是提升學生作文水平的第一步,最終還是為了建構學生獨具個性的思維體系。引導學生從比較模仿課文開始學習寫作技巧,不失為一種簡捷而又高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