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方卉 李翠霞
摘要:基于具有馬爾科夫區(qū)制轉移的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本文分析了我國生豬和豬肉價格間傳導機制的區(qū)制狀態(tài)、轉移概率和非對稱性特征。研究結果表明:生豬和豬肉價格水平值之間存在著長期協(xié)整關系,豬肉市場整合程度較高;它們的增長率序列之間存在著“對稱性傳導”和“非對稱性傳導”兩區(qū)制的短期非線性動態(tài)調整關系;兩區(qū)制間的轉移概率具有非對稱性,“非對稱性傳導”區(qū)制具有穩(wěn)定性強、發(fā)生頻率高和持續(xù)期長的特征;在“非對稱性傳導”區(qū)制中,豬肉價格對生豬價格上漲的調整幅度和速度均大于對生豬價格下降的調整幅度和速度。因此,降低生豬和豬肉價格間傳導的非對稱程度有利于提升儲備豬肉政策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豬肉價格;生豬價格;傳導機制;馬爾科夫區(qū)制轉移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識碼:B
近些年來,豬肉價格波動異常劇烈,在探究豬肉價格波動規(guī)律的研究中,人們常常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豬肉價格的上漲幅度明顯高于養(yǎng)殖戶實際感受到的生豬收購價格的上漲幅度,而豬肉價格的下跌幅度卻明顯低于養(yǎng)殖戶所感受到的生豬收購價格的下跌幅度,豬肉價格對生豬收購價格上升的反應速度快于對其下跌的反應速度,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農產品價格的非對稱性傳導”。非對稱性價格傳導機制的存在一方面會增加生豬和豬肉價格的波動幅度,另一方面會導致豬肉產業(yè)鏈上的福利再分配和所有參與者的福利凈損失,是市場低效率運行的表現(xiàn),也是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市場干預的重要原因。那么,這種非對稱性價格傳導機制在豬肉市場上是長期存在還是偶然為之,是否存在著對稱性和非對稱性價格傳導機制之間的轉換,非對稱的程度又是如何,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豬肉價格穩(wěn)定政策的實施效果。本文的研究嘗試回答上述幾個問題。
一、文獻評述
對于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國內外學者進行的廣泛且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在2007到2008年世界食品危機之后更是成為了研究熱點,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是從價格非對稱傳導視角展開。例如,Peltzman(2000)檢驗了120個農產品和食品市場中的非對稱價格傳導機制,得出農產品非對稱價格傳導方式是一種規(guī)律而非特例的結論。該結論得到了眾多學者的支持。他們的研究結論大多是基于兩類計量經濟學模型。一類是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Asymmetric Error Correction Model,AECM)。該模型是Cramon (1998)將Houck(1977)提出的變量分離技術①和協(xié)整方法結合起來構建的,他認為Houck模型忽視價格變量的非平穩(wěn)性特征,會導致“偽回歸”現(xiàn)象,而協(xié)整技術的引入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另一類是門限誤差修正模型(Threshold Error Correction Model,TECM)。該模型是由Goodwin and Holt(1999)研究得到,他們認為價格調整成本的存在導致經濟主體不能隨意進行價格調整,只有當調整價格的收益和成本之差大于某一門限值時,價格調整才會發(fā)生,而門限誤差修正模型則可以很好的刻畫這一特點。
我國學者就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的研究文獻較為豐富,但是從非對稱角度的實證分析卻并不多見,現(xiàn)有的研究也主要是基于上述兩種模型。例如,楊志波(2013)應用TECM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生豬價格與豬肉價格之間存在著長期整合關系,并且通過價格的非對稱傳遞方式進行短期誤差調整,但是前者認為是正的非對稱性傳導,即價格上漲要比價格下降的傳導更為迅速,而后者則認為是負的非對稱性傳導,即價格下降要比價格上漲的傳導更為迅速。相比之下,應用AECM模型的研究文獻則更多一些,例如:王思舒、鄭適、周松(2010)應用該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北京豬肉市場上存在著價格的“雙向”非對稱性傳導;胡華平、李崇光(2010)研究發(fā)現(xiàn)除糧食產品市場外,蔬菜產品、肉類產品和水產品供應鏈均具有顯著的正的非對稱價格傳導特征。張曉敏、周應恒(2012)研究發(fā)現(xiàn)香蕉和西紅柿這兩種產品具有負的非對稱性價格傳導,生產者價格對零售價格上漲反應較小,而對零售價格下跌反應較大。對于土豆來說,則正好相反。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農產品價格非對稱傳導機制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仍有一些不足。首先,研究結論不統(tǒng)一,對于同一種農產品,不同學者得出了正的非對稱傳導和負的非對稱傳導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這可能是由于樣本區(qū)間選擇和模型類型設定不同導致的;其次,雖然一些學者注意到我國豬肉市場價格傳導的非對稱性,但是缺乏對價格傳導機制的區(qū)制轉移特征的研究,這種區(qū)制轉移特征很有可能是導致不同樣本區(qū)間上研究結論存在差異的直接原因,這些都表明在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的分析、解釋及實證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因此,本文以豬肉市場為例,應用具有馬爾科夫區(qū)制轉移的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研究生豬和豬肉之間價格傳導機制的區(qū)制轉移和非對稱性特征。
二、模型方法
由于Houck(1977)提出的變量分離技術忽視了價格變量的非平穩(wěn)性和傳導的滯后性特征,為此,Cramon(1998)將誤差修正模型和變量分離技術結合起來,同時引入了價格變量的滯后項,構建了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Asymmetric Error Correction Model,AECM),如式(1)所示:endprint
摘要:基于具有馬爾科夫區(qū)制轉移的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本文分析了我國生豬和豬肉價格間傳導機制的區(qū)制狀態(tài)、轉移概率和非對稱性特征。研究結果表明:生豬和豬肉價格水平值之間存在著長期協(xié)整關系,豬肉市場整合程度較高;它們的增長率序列之間存在著“對稱性傳導”和“非對稱性傳導”兩區(qū)制的短期非線性動態(tài)調整關系;兩區(qū)制間的轉移概率具有非對稱性,“非對稱性傳導”區(qū)制具有穩(wěn)定性強、發(fā)生頻率高和持續(xù)期長的特征;在“非對稱性傳導”區(qū)制中,豬肉價格對生豬價格上漲的調整幅度和速度均大于對生豬價格下降的調整幅度和速度。因此,降低生豬和豬肉價格間傳導的非對稱程度有利于提升儲備豬肉政策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豬肉價格;生豬價格;傳導機制;馬爾科夫區(qū)制轉移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識碼:B
近些年來,豬肉價格波動異常劇烈,在探究豬肉價格波動規(guī)律的研究中,人們常常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豬肉價格的上漲幅度明顯高于養(yǎng)殖戶實際感受到的生豬收購價格的上漲幅度,而豬肉價格的下跌幅度卻明顯低于養(yǎng)殖戶所感受到的生豬收購價格的下跌幅度,豬肉價格對生豬收購價格上升的反應速度快于對其下跌的反應速度,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農產品價格的非對稱性傳導”。非對稱性價格傳導機制的存在一方面會增加生豬和豬肉價格的波動幅度,另一方面會導致豬肉產業(yè)鏈上的福利再分配和所有參與者的福利凈損失,是市場低效率運行的表現(xiàn),也是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市場干預的重要原因。那么,這種非對稱性價格傳導機制在豬肉市場上是長期存在還是偶然為之,是否存在著對稱性和非對稱性價格傳導機制之間的轉換,非對稱的程度又是如何,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豬肉價格穩(wěn)定政策的實施效果。本文的研究嘗試回答上述幾個問題。
一、文獻評述
對于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國內外學者進行的廣泛且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在2007到2008年世界食品危機之后更是成為了研究熱點,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是從價格非對稱傳導視角展開。例如,Peltzman(2000)檢驗了120個農產品和食品市場中的非對稱價格傳導機制,得出農產品非對稱價格傳導方式是一種規(guī)律而非特例的結論。該結論得到了眾多學者的支持。他們的研究結論大多是基于兩類計量經濟學模型。一類是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Asymmetric Error Correction Model,AECM)。該模型是Cramon (1998)將Houck(1977)提出的變量分離技術①和協(xié)整方法結合起來構建的,他認為Houck模型忽視價格變量的非平穩(wěn)性特征,會導致“偽回歸”現(xiàn)象,而協(xié)整技術的引入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另一類是門限誤差修正模型(Threshold Error Correction Model,TECM)。該模型是由Goodwin and Holt(1999)研究得到,他們認為價格調整成本的存在導致經濟主體不能隨意進行價格調整,只有當調整價格的收益和成本之差大于某一門限值時,價格調整才會發(fā)生,而門限誤差修正模型則可以很好的刻畫這一特點。
我國學者就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的研究文獻較為豐富,但是從非對稱角度的實證分析卻并不多見,現(xiàn)有的研究也主要是基于上述兩種模型。例如,楊志波(2013)應用TECM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生豬價格與豬肉價格之間存在著長期整合關系,并且通過價格的非對稱傳遞方式進行短期誤差調整,但是前者認為是正的非對稱性傳導,即價格上漲要比價格下降的傳導更為迅速,而后者則認為是負的非對稱性傳導,即價格下降要比價格上漲的傳導更為迅速。相比之下,應用AECM模型的研究文獻則更多一些,例如:王思舒、鄭適、周松(2010)應用該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北京豬肉市場上存在著價格的“雙向”非對稱性傳導;胡華平、李崇光(2010)研究發(fā)現(xiàn)除糧食產品市場外,蔬菜產品、肉類產品和水產品供應鏈均具有顯著的正的非對稱價格傳導特征。張曉敏、周應恒(2012)研究發(fā)現(xiàn)香蕉和西紅柿這兩種產品具有負的非對稱性價格傳導,生產者價格對零售價格上漲反應較小,而對零售價格下跌反應較大。對于土豆來說,則正好相反。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農產品價格非對稱傳導機制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仍有一些不足。首先,研究結論不統(tǒng)一,對于同一種農產品,不同學者得出了正的非對稱傳導和負的非對稱傳導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這可能是由于樣本區(qū)間選擇和模型類型設定不同導致的;其次,雖然一些學者注意到我國豬肉市場價格傳導的非對稱性,但是缺乏對價格傳導機制的區(qū)制轉移特征的研究,這種區(qū)制轉移特征很有可能是導致不同樣本區(qū)間上研究結論存在差異的直接原因,這些都表明在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的分析、解釋及實證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因此,本文以豬肉市場為例,應用具有馬爾科夫區(qū)制轉移的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研究生豬和豬肉之間價格傳導機制的區(qū)制轉移和非對稱性特征。
二、模型方法
由于Houck(1977)提出的變量分離技術忽視了價格變量的非平穩(wěn)性和傳導的滯后性特征,為此,Cramon(1998)將誤差修正模型和變量分離技術結合起來,同時引入了價格變量的滯后項,構建了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Asymmetric Error Correction Model,AECM),如式(1)所示:endprint
摘要:基于具有馬爾科夫區(qū)制轉移的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本文分析了我國生豬和豬肉價格間傳導機制的區(qū)制狀態(tài)、轉移概率和非對稱性特征。研究結果表明:生豬和豬肉價格水平值之間存在著長期協(xié)整關系,豬肉市場整合程度較高;它們的增長率序列之間存在著“對稱性傳導”和“非對稱性傳導”兩區(qū)制的短期非線性動態(tài)調整關系;兩區(qū)制間的轉移概率具有非對稱性,“非對稱性傳導”區(qū)制具有穩(wěn)定性強、發(fā)生頻率高和持續(xù)期長的特征;在“非對稱性傳導”區(qū)制中,豬肉價格對生豬價格上漲的調整幅度和速度均大于對生豬價格下降的調整幅度和速度。因此,降低生豬和豬肉價格間傳導的非對稱程度有利于提升儲備豬肉政策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豬肉價格;生豬價格;傳導機制;馬爾科夫區(qū)制轉移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識碼:B
近些年來,豬肉價格波動異常劇烈,在探究豬肉價格波動規(guī)律的研究中,人們常常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豬肉價格的上漲幅度明顯高于養(yǎng)殖戶實際感受到的生豬收購價格的上漲幅度,而豬肉價格的下跌幅度卻明顯低于養(yǎng)殖戶所感受到的生豬收購價格的下跌幅度,豬肉價格對生豬收購價格上升的反應速度快于對其下跌的反應速度,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農產品價格的非對稱性傳導”。非對稱性價格傳導機制的存在一方面會增加生豬和豬肉價格的波動幅度,另一方面會導致豬肉產業(yè)鏈上的福利再分配和所有參與者的福利凈損失,是市場低效率運行的表現(xiàn),也是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市場干預的重要原因。那么,這種非對稱性價格傳導機制在豬肉市場上是長期存在還是偶然為之,是否存在著對稱性和非對稱性價格傳導機制之間的轉換,非對稱的程度又是如何,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豬肉價格穩(wěn)定政策的實施效果。本文的研究嘗試回答上述幾個問題。
一、文獻評述
對于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國內外學者進行的廣泛且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在2007到2008年世界食品危機之后更是成為了研究熱點,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是從價格非對稱傳導視角展開。例如,Peltzman(2000)檢驗了120個農產品和食品市場中的非對稱價格傳導機制,得出農產品非對稱價格傳導方式是一種規(guī)律而非特例的結論。該結論得到了眾多學者的支持。他們的研究結論大多是基于兩類計量經濟學模型。一類是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Asymmetric Error Correction Model,AECM)。該模型是Cramon (1998)將Houck(1977)提出的變量分離技術①和協(xié)整方法結合起來構建的,他認為Houck模型忽視價格變量的非平穩(wěn)性特征,會導致“偽回歸”現(xiàn)象,而協(xié)整技術的引入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另一類是門限誤差修正模型(Threshold Error Correction Model,TECM)。該模型是由Goodwin and Holt(1999)研究得到,他們認為價格調整成本的存在導致經濟主體不能隨意進行價格調整,只有當調整價格的收益和成本之差大于某一門限值時,價格調整才會發(fā)生,而門限誤差修正模型則可以很好的刻畫這一特點。
我國學者就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的研究文獻較為豐富,但是從非對稱角度的實證分析卻并不多見,現(xiàn)有的研究也主要是基于上述兩種模型。例如,楊志波(2013)應用TECM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生豬價格與豬肉價格之間存在著長期整合關系,并且通過價格的非對稱傳遞方式進行短期誤差調整,但是前者認為是正的非對稱性傳導,即價格上漲要比價格下降的傳導更為迅速,而后者則認為是負的非對稱性傳導,即價格下降要比價格上漲的傳導更為迅速。相比之下,應用AECM模型的研究文獻則更多一些,例如:王思舒、鄭適、周松(2010)應用該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北京豬肉市場上存在著價格的“雙向”非對稱性傳導;胡華平、李崇光(2010)研究發(fā)現(xiàn)除糧食產品市場外,蔬菜產品、肉類產品和水產品供應鏈均具有顯著的正的非對稱價格傳導特征。張曉敏、周應恒(2012)研究發(fā)現(xiàn)香蕉和西紅柿這兩種產品具有負的非對稱性價格傳導,生產者價格對零售價格上漲反應較小,而對零售價格下跌反應較大。對于土豆來說,則正好相反。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農產品價格非對稱傳導機制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仍有一些不足。首先,研究結論不統(tǒng)一,對于同一種農產品,不同學者得出了正的非對稱傳導和負的非對稱傳導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這可能是由于樣本區(qū)間選擇和模型類型設定不同導致的;其次,雖然一些學者注意到我國豬肉市場價格傳導的非對稱性,但是缺乏對價格傳導機制的區(qū)制轉移特征的研究,這種區(qū)制轉移特征很有可能是導致不同樣本區(qū)間上研究結論存在差異的直接原因,這些都表明在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的分析、解釋及實證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因此,本文以豬肉市場為例,應用具有馬爾科夫區(qū)制轉移的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研究生豬和豬肉之間價格傳導機制的區(qū)制轉移和非對稱性特征。
二、模型方法
由于Houck(1977)提出的變量分離技術忽視了價格變量的非平穩(wěn)性和傳導的滯后性特征,為此,Cramon(1998)將誤差修正模型和變量分離技術結合起來,同時引入了價格變量的滯后項,構建了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Asymmetric Error Correction Model,AECM),如式(1)所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