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霄
(安徽大學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從眾效應: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推動力
郭 霄
(安徽大學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效果,而從眾效應對思想政治教育外化具有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從眾效應分為從眾正效應和從眾負效應。因此,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外化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利用從眾正效應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外化和轉化從眾負效應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外化。
思想政治教育外化;從眾正效應;從眾負效應;推動作用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實施教育這一問題時,通常多研究如何實施教育,卻較少研究教育是如何被接受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通常需要經過將內在思想意識轉化為外在行為的過程,這就是外化。要實現(xiàn)良好的外化,往往需要各方面的推動。其中一個推動力就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從眾效應的力量。從眾是人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是人們尋求群體認同感的一個方式。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從眾效應對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推動作用不可忽視。
1.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概述
“教育者所要傳達的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同受教育者原有思想品德基礎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貫穿始終的基本矛盾?!保?]23而解決這一基本矛盾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可以分為相輔相成的“內化”和“外化”兩個階段。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原理》中這樣界定外化:“所謂外化,就是教育者幫助和引導受教育者將自己已經形成的思想品德意識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品德行為,并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過程”。[2]101這是一個將內部道德意識和道德品質轉化為行為并由行為再次轉化為行為習慣的過程,是將知、情、意、行統(tǒng)一的過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達到最終目標的必要過程。所以,外化被歸類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結果范疇中來進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是對內化的延伸,即人們利用所得到的理性認識指導實踐,完成人類認識的最終目的——改造世界。因此,外化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化受到的影響包括外在和內在兩種因素。外在因素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如國家政策、社會的經濟制度、生活環(huán)境以及社會風氣、社會思潮等。此外,還包括受教育者出生和成長的家庭、生活的社區(qū)環(huán)境、接受教育的學校、從事工作的社會組織等。內在因素包括受教育者的內在需要與動機、其主觀能動性及發(fā)揮程度和已有的觀念系統(tǒng)、知識經驗和能力等,這些都同樣制約著外化的效果。
2.從眾效應概述
在心理學中,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從眾效應也稱樂隊花車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影響,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作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3]2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群體的規(guī)范形式。
從眾效應的產生是有一定基礎的,這種基礎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基于個人被別人喜歡或者接納的期望,害怕被拒絕,從而導致從眾效應的產生;另一種是渴望正確的心理,人們需要從別人的信息中去了解社會的各個方面,從而產生自己的認識,并且人們渴望自己認識的正確、準確的動機非常強烈,這是形成從眾效應的另一個重要基礎;還有一種是從眾的合理化,即人們對從眾的認知結果,認為從眾是普遍存在的,這是現(xiàn)在人們心里經常會有的想法,通常表現(xiàn)為“跟著大家走(做)沒有錯”。
從眾效應自身無好壞之分,其產生什么樣的作用主要取決在什么具體問題及環(huán)境中。具體可分為兩類:
1.從眾正效應
從眾正效應是能夠產生積極影響的一種從眾效應,能夠對外界事物形成良好的推動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確定后,利用從眾效應可以使群體成員個人的意識同群體的道德意志、道德品質保持較高的一致性,能夠集中群眾的力量,真正發(fā)揮群體的優(yōu)勢。還可以利用從眾效應樹立典型,發(fā)揮其帶動作用,吸引更多的個人加入到群體當中,利用一個點帶動一個面繼而影響一大片,統(tǒng)一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并通過實踐活動表現(xiàn)出來,有利于培養(yǎng)集體道德意志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這樣的群體中,當某個人的意識與群體意志不一致時,通常會受到群體的排擠和孤立,進而迫使個人接受群體意志。
在現(xiàn)代社會中,能夠發(fā)揮從眾正效應的優(yōu)勢,有助于壯大尋求“真”“善”“美”的隊伍,有助于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2.從眾負效應
從眾效應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會產生消極影響。這種負效應,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一是瓦解創(chuàng)新意識。當有個體成員提出區(qū)別于固有觀點或認識的想法時,他們通??释軌颢@得群體的認可和接納,但有時卻不能獲得群體的認可,反而要接受冷嘲熱諷。在這樣的壓力下,個體成員往往會隱藏個人意識,放棄想象地跟隨群體,使創(chuàng)新意識被機械意識取代。
二是弱化自主能力。從眾心理人皆有之,但是一味地從眾會導致人形成思維定勢,喪失獨立性、自主性,從而過度依賴經濟體,成為一個平庸的人。更有甚者,人生迷茫,前途無光,繼而自甘墮落,自暴自棄。
三是缺乏正確取舍,惡習纏身?!半S大流”處處可見,但不分青紅皂白,一味追隨,則有可能使壞風氣趁虛而入,形成惡習而不自知。例如,“中國式”過馬路就形象地表明了無取舍地“隨大流”是害人害己。
從眾效應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合理地利用從眾正效應,積極避免從眾負效應的產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更好地推動外化。如何利用從眾效應來推動外化,應從兩方面入手:
(一)利用從眾正效應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外化
1.利用群體對個體接納需求的滿足或回收來推動外化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的基礎上,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較高層次的需求,即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及被他人接納的需求。[4]459集體正是通過調整渴望被接納的心理需求的方法來教育個體的。從眾的原因之一是害怕受到集體的拒斥,渴望得到集體的接納,若某人拒絕一個對他(她)或集體有利的從眾行為時,就可以采用回收或剝奪被接納需求的方法;但后來此人調整自己行為,又做出有積極效應的從眾行為時,集體應該作為獎勵而去滿足個體受接納與受尊重的這一需求。
2.讓個體在公眾面前做出承諾
當人們必須在公眾面前做出反應時,可發(fā)揮集體的監(jiān)督機制,督促個體對社會規(guī)范的遵守和對良好從眾行為的認可,在無形的公眾的壓力下,若輕易違背公眾所認同的行為規(guī)范會受到懲罰。同時,當眾表揚有利他人的行為,既能激勵這些榜樣繼續(xù)維護自身形象,又能激發(fā)他人向他們學習的從眾心理。
3.在群體中樹立行為榜樣,加強典范效應
從眾效應的產生不僅僅來源于整個群體,群體中處于“領袖”地位的人往往對整個群體的道德意志的形成有著較為突出的作用。這種樹立優(yōu)秀榜樣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語言,吸引群體成員向榜樣靠攏,形成群體共同的道德標準來規(guī)范每個成員的行為。在這種積極導向和群體的壓力下,個體成員將會有意識地修正自己的言行,與群體形成較高的一致性。如果某個成員仍要堅持違背群體意志的做法,就會遭到群體的排斥甚至是懲罰,使他體驗到脫離群體的孤獨和游離于群體之外的種種困難,從而充分發(fā)揮從眾效應對推動外化的積極作用。
4.使群體目標與個體目標相一致
當個體目標與集體目標一致性高時,個體更易于參考群體中其他成員的行為,所以要充分發(fā)揮群體的參考比對機制,讓個體形成健全的自我判斷與評價體系。要開展既有利于發(fā)揮群體凝聚力,又有利于促進個人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的集體活動,可以充分發(fā)揮從眾正效應,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外化。
(二)轉化從眾負效應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外化
1.領導者要在群體中發(fā)揮積極的組織、引導作用
在群體決策中,領導者同時也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有效地消除從眾效應的負面影響,領導者就要充分認識在群體決策中從眾負效應的客觀存在性和危害性,并引導群體成員要時刻對從眾負效應保持警惕。與此同時,領導者還要發(fā)揮積極的組織作用,采用科學的策略,如缺點列舉法、辯論方案法、意見碰撞法等方法來激發(fā)群體成員發(fā)表各自不同的意見。此外,要更好地避免從眾負效應的產生,領導者在參與群體決策時還要注意不率先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不對成員已發(fā)表的想法進行評論,避免對群體成員形成無形的壓力,從而造成誤導。
2.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大環(huán)境
要引導從眾負效應的轉化,必須要有良好的大環(huán)境做支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社會規(guī)范就會成為群體共有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觀念,使個人按照群體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觀念來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為。與此同時,可以在群體活動中充分發(fā)揚民主,聽取個體意見,堅持自己的想法和目標,有助于抵擋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避免從眾負效應的產生,從而推動外化。
3.充分利用大眾媒介的正面宣傳力量,減少從眾負效應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fā)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當今社會的大眾媒介日新月異。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高速發(fā)展,尤其是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使人們的生活充滿各種各樣的新鮮資訊。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平臺,打造正確輿論導向,大力宣傳積極的意識和觀念,用一種無形的力量吸引著成員,潛移默化地影響成員、約束成員,在減少從眾負效應產生的同時也可以引導已有負效應向正效應的轉化,使生活在其中的成員不斷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方式,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外化,幫助人們于無形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從眾在生活中時時存在,處處存在。也正是這種常見的現(xiàn)象能夠產生不容忽視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過程中,正視并重視從眾效應,積極利用從眾正效應,轉化從眾負效應,可以使從眾效應對思想政治教育外化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從而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1]張耀燦,鄭永廷,等.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梁良.從眾[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4][美]R?A?巴倫,D?伯恩.社會心理學(第十版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The Role of Bandwagon Effect in Promoting the Exter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O Xiao
(Marxism Research Institut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The exter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termines the final effect of the education, and the bandwagon effect pushes the exter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ward. The bandwagon effect can be divided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so that we can promote the exter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wo aspects. On one hand, we can use the positive bandwagon effect to promote the exter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change the negative bandwagon effect to promote the exter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ter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sitive bandwagon effect; negative bandwagon effect; promotion effect
D64
A
1674-9200(2014)04-0078-03
(責任編輯 楊永福)
2014-04-15
郭 霄(1988-),女,河南安陽人,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