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嬌 吳春曉 馬 蓮 高志剛 韓佳家 黃致新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9)
Clicker的字面意思是課堂表決器,也稱多媒體反饋系統(tǒng),是由控制器、接收器和學生答題器3部分構成的互動式教學輔助系統(tǒng).
在美國, 已經(jīng)有700多所大學以及為數(shù)眾多的中小學使用 Clicker 教學系統(tǒng), 大量的文獻報道表明,結合 Clicker的課堂教學對學生學習的熱情、 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對學生建構新知識后的成就感都產(chǎn)生了正面的影響.
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Clicker作為一種交互式課堂教學互動平臺,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科學類課程以及計算機、機械等工程類課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國內(nèi)Clicker的研究與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探究性教學將逐漸成為主流的教學模式,交互式課堂應答系統(tǒng)將在探究性教學中扮演重要角色.為了更好地促進Clicker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本文就Clicker對課堂教學的影響進行以下探討.
課堂上教師通常會采用講授法、交流對話法、演示法等多種教法來進行課堂教學,現(xiàn)在如果我們將Clicker引入課堂教學,那么憑借Clicker本身所具有的其他教育手段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使我們的教法將會得到極大優(yōu)化,尤其是交流對話法.
所謂交流對話法,也稱為談話法,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通過回答、對話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獲取和鞏固知識,促進學生智能發(fā)展的方法.
Clicker對交流對話法的優(yōu)化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1.1 積極性方面
人手一支信號發(fā)射工具加上相關軟件的統(tǒng)計功能,使得Clicker除了用于教學外,還可以起到考察出勤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出勤率.不僅如此,由于學生對答案的選擇是以柱狀圖或餅狀圖的形式出現(xiàn)、呈現(xiàn)在屏幕上,學生回答問題時沒有心理壓力,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也將大大提升.
1.1.2 時效性方面
Clicker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反饋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只能通過個別提問、課堂測試及課后作業(yè)來進行,然而無論哪種途徑都非常耗時.尤其是提問環(huán)節(jié)很難全面地反映班級所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但Clicker技術卻可以立即將相關結果展現(xiàn)在在教師面前,進而可以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和學時安排.
“教師講,學生聽”是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方法是比較老套的,如果將Clicker引入課堂,隨著教師教法的優(yōu)化,學生也會開始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
由于教師經(jīng)常會利用Clicker向學生提問,因此大部分學生會在教師的提示下積極思考,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會逐漸轉向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中國大部分學校采用的是大班教學的培養(yǎng)模式.因此,迫于時間限制,在課堂上教師無法即時了解學生整體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更不用說把關注范圍縮小到每個學生.但是如果將Clicker引入課堂,這些問題就可以都得到解決.
1.3.1 廣泛性
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課堂提問,Clicker不但可以宏觀把握大多數(shù)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還可以即時看到每個人的選擇,進而把握個別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根本無法達成的.傳統(tǒng)教學中只能通過大量個別提問或批改課后作業(yè)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前者費時,后者不能在課堂即時反映.因此,這是Clicker對把握諸多教學結果豐富性的一個體現(xiàn).
1.3.2 針對性
作為一種新的測試手段,Clicker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為教師既然可以即時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那么教師便可通過題庫的設計,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題目.避免有的學生總是在不斷練習早已掌握的知識點,對于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點卻始終得不到訓練.
作為一種考查方式,若將Clicker上紀錄的成績作為期末考查的一部分,那么就避免了傳統(tǒng)考查方式中的“唯成績論”,而是把過程和結果結合起來作為一種考查手段,比以前的方法更具有客觀性.
從以下的一個例子,可以證明以上所述的幾點優(yōu)勢.
華盛頓大學的化學教授威廉·祖勒爾利用Clicker給他班上的280名學生上課.祖勒爾教授習慣在課程開始之前向同學們進行一些基本知識的提問,以便了解學生對即將講授課程的熟悉程度.這在以前是十分復雜的事情,因為學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能及時準確地反饋給教師,但在使用Clicker后,祖勒爾很容易就能得到反饋.系統(tǒng)還可以記錄每個人的回答,這樣就可以在了解全班總體情況的同時,也了解每一名學生的掌握程度,甚至還可以作為對學生進行考勤的依據(jù).
另外,Clicker給出的統(tǒng)計結果可以不直接顯示在大屏幕上,很好地保護了同學,使他們更加放心地選出自己的答案.Clicker系統(tǒng)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透過集體反饋的力量在大班教學中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回答問題,減輕了學生在其他同學面前回答出錯或者表達個人觀點時的各種顧慮.由于教師隨時會提出問題并要求學生做出選擇,Clicker系統(tǒng)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互動上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增進了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了專注程度.尤其是對于那些性格內(nèi)向、不愿積極主動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來說,Clicker技術可以更加有效也更容易讓他們參與互動.Clicker技術的應用,將改變現(xiàn)有的教學組織模式,使課堂變成一個具有交互意義的演講大廳,豐富和發(fā)展了現(xiàn)有多媒體教學.
從例子中我們就可以看到Clicker確實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有助于教師在短時間內(nèi)掌握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Clicker體現(xiàn)了一種人文關懷,因為學生回答問題的結果不會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很好地保護了學生,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沒有后顧之憂.
從以上對Clicker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欲使Clicker達到最佳的應用效果,精心設計題庫顯得十分重要,而這恰恰是Clicker自身無法克服的“固有矛盾”.
2.1.1 內(nèi)容上的缺陷
欲達到最佳的應用效果,必須精心設計題庫,但是,Clicker在題型設計方面方面存在限制.
(1)目前clicker所能適用的題型,大部分只有選擇題,這樣的話,學生在做題時一旦遇上自己不會做的題就會隨機選擇,這就會導致教師無法客觀地評估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使得clicker的優(yōu)勢變成了劣勢.
(2)題型只能是選擇題,這片面地強調了結果的重要性,使得學生忽略了過程而追求結果的正確性.
2.1.2 時間分配上的缺陷
在運用clicker時學生會花很多時間來做題,這就使得教師上課的時間分配出現(xiàn)問題,講授的時間會明顯縮短,所以很多時候教師在講課時非但沒有突出教學重點,反而只是簡單地將學生不懂的一些知識點過分的強調了.這就造成即使教師建立了很好的題庫,但是由于對上課時間的不均勻分配,Clicker還是沒法達到最佳的應用效果.
Clicker是一種教學新技術,每一種新技術在剛剛被引入教學中時,都會經(jīng)歷或者過于冷門,或者過于熱門的階段.如果教師和學生在新技術的使用方面存在問題,就會誤認為新技術不利于教學,自然會出現(xiàn)“過于冷門”的情況;反過來,如果新技術易操作且方便教學,教師和學生對新技術就會維持較長時間的新鮮感,時時事事都用新技術解決問題,出現(xiàn)“過于熱門”的情況.
其實,出現(xiàn)這兩種情況都是正常的,但又都是不利于教學的.
首先,如果教師和學生僅僅是因為覺得新技術不好操作,就否定了整項新技術的話,那就太片面了.對于任何一項新技術,在還沒全面了解它時,是沒辦法對它做出準確評價的.其次,如果教師和學生憑借對新技術的“新鮮感”而時時事事使用新技術的話,可想而知,教學效果不會理想,因為在“時時事事使用新技術”的教學中我們看不到學生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3.1.1 合理分配上課時間
運用clicker的時間要合理,比如說在上習題課的時候多用,在上新課的時候盡量的少用甚至不用,這樣就可以避免由于clicker的運用使得上課的內(nèi)容沒有層次.
3.1.2 教師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
我們應該意識到在clicker系統(tǒng)的運用過程中,首先,學生扮演的是主體的角色,這就要求學生自己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來避免這種狀況.其次,教師起主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的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充分利用clicker教學系統(tǒng)的優(yōu)勢.
3.1.3 題目設計層層深入
教師在設計題庫的時候要適當逐步深入,使得學生及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到解題不光要求答案的準確性,而且還要學生更多地了解到解題的過程.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養(yǎng)一群只會做題的機器,而是要培養(yǎng)有思想、有自己的思考的優(yōu)秀人才.注重原理的講授這對學生學習知識、深入思考有很大的作用.
3.2.1 開展“Clicker”的講座
將“Clicker”引入教學中前,針對教師和學生開展有關“Clicker”的講座.
講座重點在于強調“任何新技術都只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既然是“輔助”,我們就不能讓其成為我們教學的“主導”,教師和學生應時時事事發(fā)揮作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做到新技術確實為我們所用.另外,講座還應全面系統(tǒng)地向學生和教師介紹“Clicker”,這樣就能降低學生對“Clicker”的新鮮感,以及教師對“Clicker”的陌生感,助于教師和學生把“clicker”更快更好地融入教學中.
3.2.2 建立“高質量”的題庫
正式將“Clicker”應用于教學中后,對于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高質量的題庫.提問既要緊扣課程的進度,又要有很強的針對性,關鍵是要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真實反映學生對課堂的掌握程度.
3.2.3 提高課堂組織能力
中學生的特點是充滿好奇心,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使用的熱情高.同學對使用Clicker非常滿意,這是好的一面,但是也有不利影響.學生有時注意力不
在知識的學習上,而在Clicker上.為了保證較高的課堂效率,教師應該注意掌控課堂.比如可以在系統(tǒng)中設置答題時間,注意答題時間既能保證學生思考每一個問題又不能過長.
3.2.4 提高主觀能動性
對于學生來說,接受這種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學習方式并不難,難的是讓他們真正意識到新技術的“輔助”作用.所以教師還應做好學生這方面的工作,讓學生明白,“Clicker”只是一種改善學習條件的技術手段,接受問答測試是完全必要的.
做到了以上幾點,我們才能使“Clicker”教學系統(tǒng)的作用發(fā)揮的更好,將其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工具”應用于教學中.
Clicker作為一種針對課堂教學而設計產(chǎn)生的新技術,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雖然有一些不足,但是只要我們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工具”真正運用到我們的教學中,我們的教學效果就一定獲得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J.E.Caldwell.Clickers in the large classroom:current research and best-practice tips,CBE Life Science Education, 2007(6):9~20
2 Ian D. Beatty Willian J Gerace. Technology-Enhanced Formative Assessment: A Research-Based Pedagogy for Teaching Science with Classroom Response Technology.J Sci Educ Technol,2009(18):146~162
3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40
4 李義和.Clicker系統(tǒng)及其在大班教學中的應用.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2(13):1~2
5 李祖燕,黃致新,李維,陳麗莎,談學捷.課堂應答系統(tǒng)在教學中的應用.物理教學,2011,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