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遠
(北京語言大學,北京100083)
作為現(xiàn)代邏輯的奠基人,弗雷格(Frege)首次提出了與預設相關的問題。其中一些問題后來發(fā)展成為研究預設的核心問題?!叭绻藗冴愂瞿承〇|西,當然總要有一個假設,即所有的簡單的復雜的專有名稱有一個意謂。因此,如果有人表達‘Kepler去世了’這個命題,那么這個命題就預設著有‘Kepler’這個稱謂指向某種東西?!保‵rege,1892)
但是,羅素在1995年的《論指謂》中認為弗雷格的觀點不正確。其中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句子缺乏特定的指稱,那么怎么去解釋這個句子是有意義的,例如“法國的國王是禿子”。羅素在書中闡明了摹狀詞的理論框架,這影響了后來五十多年的語言哲學發(fā)展。他認為像“法國國王是禿子”此類的句子不是人們想象中的簡單的邏輯翻譯,而應該是(1)B的而非(1)A:
1950年,Strawson提出另外一種不同的方法。他指出,句子沒有對與錯,只有命題才有對與錯。因此,他認為(2)A和(2)B有著某種特殊的聯(lián)系,
(2)A:The kingof France isbald.
B:There isa present kingof France.他正式提出這樣一種觀點:(2)中命題A預設命題B,當并且僅當B是A作為一個正確命題或錯誤命題的前提條件。
1.三值性。在邏輯學家看來,句子是沒有對或錯的,只有命題才存在真值條件。同樣的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有不同的命題。因此,當我們?nèi)ザx語義預設時,我們表達的是句子的抽象意義而不是實際意義。句子的抽象意義就是命題。
但是,關于預設的推理有一個問題,可以用如下推理演示:
從上可知,我們推出Q,即認為所有的預設都是真的,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上述推理的問題在于我們把它框在二值邏輯的環(huán)境內(nèi),這是不妥當?shù)?。為了克服以上問題,邏輯學家采用了三值邏輯,即對、錯和空值(既非對又非錯)。三值邏輯的提出為自然語言語義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模型。
2.規(guī)約。邏輯語義學關注的是命題與命題之間的關系,而不考慮背景因素。語義預設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它只跟命題的意義相關。談話雙方可以根據(jù)交流內(nèi)容觸發(fā)雙方共同設定的預設信息。因此,語義預設有其規(guī)約性。
我們已知二值邏輯下的語義預設并不具備所有命題的充分解釋條件,因此我們采用三值邏輯,但是如果采取三值邏輯,就意味著我們放棄了矛盾律和排中律。語義預設更大的問題在于,一些句子,如感嘆句和命令句并不具備真值條件。所以,語義預設的分析并不能滿足語言學發(fā)展的要求。這也就要求我們不能僅僅從語義角度看預設,我們接下來從新的角度—語用學角度看預設。預設不是靜態(tài)的,它和話語環(huán)境息息相關,因此它不單單屬于“有序的”語義學。
上文我們說過,與語義相比,預設更像是個語用概念,因此我們下文中只在語用環(huán)境下探討預設。
Staknaker(1978)認為“預設由談話雙方在共同背景下設定,它是已知信息或談話方共同知道的信息”。他同時更精確地描述了共同背景,“共同背景是指談話方都接受并且相信Φ,并且談話方都相信大家都相信并且接受Φ”。
正是由于語用的引入,語義分析下的預設很大程度上被舍棄了。語用預設的相關理論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早期的研究中,人們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概念,但都使用了兩條重要的概念—適切條件和共同背景。
語用背景下的預設是指A預設B,當且僅當A是適切的,并且談話方都知道B。
1.共同知識。語用預設是在具體背景下被理解和接受的共同知識。這一信息可能被談話方知曉,并且與交談環(huán)境密切相關,如:
(3)A:張磊去不了長城。
B:嗯,肯定去不成。
這里,談話方A和B的交談是建立在共有的背景上。因為張磊確定有其他事情,所以A方和B方都通過已知信息推出張磊去不了長城。
有時,語用預設的共同背景知識需要被指出來,例如:
(4)A:我明天去我家附近那家影院,它明天上午開門。
B:那家影院很大,我想跟你一起去。
例(4)中雙方都知道“影院”這一共同背景,但B并不知道它上午營業(yè),因此A需要把這一信息傳達給B。
有時,共同背景知識可能只有談話雙方知道,如:
(5)A:沒意思。
B:一點不假。
例(5)中A方和B方的談話內(nèi)容與什么相關?除了兩方,沒人知道。所以,有時候,一次成功的交談用到的背景知識只有談話兩方知道。
2.適切性。適切性指交談的合適條件。
(6)他不再學語言學了。
這里,如果例(6)成立,那么我們需要知道他曾經(jīng)學過語言學這一背景。如果沒有這一背景,我們就可以說例(6)不具備適切條件,因此不成立。那么“他學過語言學”就是例(6)的預設。適切性無論在預設還是語用學研究里都是重要的概念。
3.可取消性。預設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可取消性,它可以在某一確定的語言環(huán)境或間接的文本環(huán)境。施為性動詞“知道”就是一個例子。以第二和第三人稱主語出現(xiàn)的句子里,其補語句預設的都是正確的,如例(7)預設例(9);而以第一人稱主語出現(xiàn)的否定句里,其補語句預設的不一定都正確,如例(8)并不預設例(9):
(7)John doesn't know that Bill came.
(8)I don't know that Bill came.
(9)Bill came.
那么,我們再看一例,如:
(10)It isn't Luke who will betray you.
(11)Someone will betray you.
貌似例(10)預設例(11),那么這種預設是否可以取消呢?我們設定以下文本環(huán)境:屋里某些人會背叛你,當然有這種可能。但是Luke不會背叛你,Paul不會背叛你,Matthew也不會這樣做。所以屋里沒人會背叛你。通過我們設定的文本語境可知,例(10)的預設例(11)被取消了,因此例(10)不再預設例(11)。這就是預設的可取消性。
4.預設的觸發(fā)因素。由于預設觸發(fā)因素的存在,看起來預設是由某些特定的詞或語言結構產(chǎn)生的。但事實上,當人們交談時,話語中通常包含一系列的潛在預設,因此是交談觸發(fā)了預設,而不是預設本身。
Yule(2001)稱預設觸發(fā)因素為潛在預設的標志,因為話語的語言結構可以通過預設事實語用目的,表達禮貌或矛盾。可Karttunen(1973)和Levinson(2001:181~184)認為某些語言結構可以被看作預設的來源,如定指性的描述、靜態(tài)動詞的改變、重復詞、判斷動詞、分裂句、表對比的句子、反事實條件句等等。Karttunen列舉了31種預設觸發(fā)因素。以下我們試舉出幾例:
(12)a.定指性描述
王冕死了父親。→一定存在著一個人叫“王冕”。
b.靜態(tài)動詞的改變
張磊停止了吸煙。→張磊曾經(jīng)吸煙。
c.重復性副詞或動詞
他又離婚了。→他以前離過婚。
d.反事實條件句
如果天不下雨,莊稼早旱死了?!?jīng)下過雨。
通過以上幾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發(fā)現(xiàn)預設的觸發(fā)因素確實存在,并在預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開篇簡單回顧了預設的基本定義,以及早期的語言學家大都采用語義理論研究預設。前期對預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語義預設的真值條件,預設觸發(fā)條件的語義表達。但是,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預設很容易受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基于真值分析方法的預設理論存在很大問題。但是,通過引入語用層面的分析后,“……把句子看作參與交流行為個體的話語行為”(Saeed,2000),預設就被看作是語用策略。預設從其本身意義來說,是交流者在談話中潛意識下運用的一種策略,因此,預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是語用的而非語義的。
[1]Stephen C.Levinson 1983.Pragma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Gazdar,G,1979 pragmatics:Implicature,Presupposition and Logical form,Academic press,New York
[3]L.T.FGamut.1991 Logic,Language and meaning-Volume I Introduction to logic Chicago:The Universityof ChicagoPress.
[4]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鄒崇理.邏輯、語言和信息[M].人民出版社,2002.